新泰:項目發展與羣衆增收「雙贏」

□ 本報記者 姜言明 劉 濤

本報通訊員 趙 潔 侯緒慶

“俺除了有每年2000元的土地流轉費,還能在這裡打工掙錢,脫貧不成問題。”近日,記者走進新泰市翟鎮光伏基地大棚,只見幾名工人正穿梭在一排排整齊的黃瓜架中間摘著黃瓜,來自玥莊的貧困戶尹燕霞則忙著將脆生生的黃瓜裝進箱子裡,準備發貨。

42歲的尹燕霞,丈夫患病,家裡還有兩個上學的孩子,家庭條件非常困難。生活的改變得益於新泰市200萬千瓦採煤沉陷區光伏發電項目,尹燕霞將自家兩畝地流轉給基地後,自己在大棚打工,一年下來收入15000元左右。

這只是新泰市依託200萬千瓦採煤沉陷區光伏發電示範基地,讓貧困戶在融入“農光互補”產業鏈中脫貧增收、實現項目發展與群眾增收“雙贏”的一個縮影。新泰去年9月份建成併網發電的一期50萬千瓦的光伏基地項目,覆蓋周邊3個鄉鎮49個村、貧困戶836戶1600人;四期工程全部建成後,將為5580名貧困群眾持續帶來增收。

讓貧困戶依託現代農業增收脫貧,是新泰市依託光伏基地推出的重要舉措。目前該市已建設高效農業大棚9620座,包括貧困戶在內的9188戶農民每年可直接獲得畝均1000元左右的土地租賃收益,而且根據合同約定,流轉價格5年一簽,從根本上確保了貧困戶土地收益穩賺不賠;光伏設施建設、蔬菜大棚運營等為當地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其中一期項目就帶動1.5萬名村民實現就地就業,人均年增收1.5萬元。同時,園區設置衛生保潔、治安巡邏等公益崗位,提供給失去部分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人均年收入4500元以上。目前,園區已優先吸收周邊有勞動能力的110戶貧困戶192人來示範園打工。

“這輩子做夢也沒想到還能住樓房,再也不用擔心下雨天房子會漏會塌……”入住金嶺湖社區的大港村貧困戶劉秀蘭激動地告訴記者。在新泰翟鎮,同樣得益於社區建設搬遷脫貧的,有5個村79戶172名貧困人口,其中60歲以上的貧困戶都可以免費入住老年公寓,還能獲得戶均2.6萬元的拆遷補償,沙發、床、天然氣、壁掛爐、燃氣灶等基本設施由村集體免費配備齊全,老人們可以拎包入住。

新泰堅持把光伏基地建設與壓煤村莊搬遷、小城鎮建設、搬遷扶貧通盤考慮、一體推進,引導村民向鎮區、農村新型社區集中,建設設施完善、環境優美、宜居宜業的新城鎮。各社區同步建設“便民服務中心”,為貧困群眾提供就業信息、醫療保險、社會保障、技術培訓等“一站式”服務。並且成立社區物業管理部,設置公益崗位,吸納44名貧困人口為環境衛生保潔員、23名貧困人口為治安巡邏員,每人年收入4000元以上。

依託村集體增收帶動脫貧,是光伏基地涉及的49個駐地村採取的主要途徑。各村抓住項目建設機遇,採取村集體領辦合作社、土地流轉、提供配套服務等方式,多渠道增加集體收入。翟鎮小湖村每年土地租賃收益達到30萬元,有力地增強了村集體幫助貧困戶脫貧的經濟實力;西張莊鎮13個光伏佔地村都成立了蔬菜合作社和勞動服務公司,僅勞動服務公司每年就可為村集體帶來數萬元的收入,帶動536名貧困群眾增收。

“我們利用扶貧資金在村委屋頂院落共安裝光伏板256塊,截至一季度,光伏發電達81400多度,全村18名貧困戶,每人分紅600多元。”走進省級貧困村龍廷鎮大河東村,村黨支部書記崔慶仁指著村委院子裡一排排的光伏板對記者說。像大河東村一樣,依託分佈式光伏發電直接脫貧的,龍廷鎮共有7個省級貧困村和2個泰安市級貧困村,建設了16個分佈式光伏扶貧項目,直接帶動325戶589名貧困人口脫貧。

新泰在抓好農光互補技術基地建設的同時,立足各村實際,整合各級扶貧資金,積極發展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利用村集體和貧困戶屋頂、院落,建設分佈式光伏電站,發電收益歸貧困村或貧困戶所有。目前,已有龍廷、劉杜等鄉鎮建成78處分佈式光伏電站,實現貧困村、貧困戶“雙增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