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謀聖的張良,後代竟成天師道創始人,至今已是道教執牛耳者

張良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也是中國古代的謀聖之一;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據說晚年跟隨赤松子雲遊。

作為謀聖的張良,後代竟成天師道創始人,至今已是道教執牛耳者

據《仙傳抬遺》記載,張良曾遇黃石公授書,讀後便能應機權變,輔佐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張良還以此修之於身,能煉氣絕粒,輕身羽化。與綺裡季、東園公、甪里先生、夏黃公,為雲霞之交。後解形於世,葬龍首原。

赤眉軍起義,有人發其墓,但見黃石枕,化而飛去,不見其屍形衣冠,得《素書》一篇及《兵略》數章。相傳張良登仙后,位為太玄童子,常從太上老君於太清之中。之後張良的後人很少參與政治,多參悟道法。

作為謀聖的張良,後代竟成天師道創始人,至今已是道教執牛耳者

直到張良的八世孫張道陵的時候,道法終於大成。據說張道陵出生前,其母夢見魁星下降,感而有孕;出生時滿室異香,整月不散,黃雲罩頂,紫氣彌院。自幼聰慧過人,七歲便讀通《道德經》,天文地理、河洛讖緯之書無不通曉,為太學書生時,博通《五經》,後又棄儒改學長生之道。

在張道陵二十五歲,曾官拜江州令。而他卻身在朝政,志慕清虛,不久就隱居到洛陽北邙山中,精思學道,修煉三年,有白虎口銜玉符而至其所。為了避開京都近郊的俗務嘈雜和騷擾,張祖決心雲遊名山大川、訪道求仙去了。

作為謀聖的張良,後代竟成天師道創始人,至今已是道教執牛耳者

在張道陵六十歲的時候,移居四川鶴鳴山,感石鶴長鳴;傳說太上老君降臨蜀地,傳授張道陵《太平洞極經》、《正一盟威二十四品法籙》、三五都功玉印、雌雄斬邪劍等經書、法器,拜為天師,囑咐天師廣行正一盟威之道,掃除妖魔,救護生民。

後張道陵登青城山,會八部鬼帥,大戰眾鬼,制伏外道惡魔,誅絕邪偽。天師道法通玄,諸魔所不能敵,各各降服,願意皈依正道,於是天師敕命五方八部六天鬼神,在青城山黃帝壇下盟誓,人處陽間,鬼處幽冥,使六天鬼王囚禁於北陰酆都城,八部鬼帥流放於西域邊地。從此妖魔降服,人民安樂,至今青城山仍留有天師與眾鬼帥戰鬥的誓鬼臺、鬼界碑等古蹟。

作為謀聖的張良,後代竟成天師道創始人,至今已是道教執牛耳者

天師降妖伏魔,救護眾生,蜀地的人民都非常感動,都願意聽受天師教化。於是天師設立二十四治,廣收門徒,教化於民。後來在四川赤城渠亭山中,玉帝派遣使者持玉冊,敕封天師為正一真人,天師世壽一百二十三歲,與蒼溪雲臺山白日飛昇。

張道陵著作《老子想爾注》,弟子有3000多人,設立24治,奠基天師道,後世尊稱為“老祖天師”。之後張家這一脈專注道家發展;張道陵的孫子張魯也是鼎鼎有名的存在,張魯為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師。

作為謀聖的張良,後代竟成天師道創始人,至今已是道教執牛耳者

於東漢末年相繼襲殺漢中太守蘇固、別部司馬張修後割據漢中,並在此傳播五斗米道,並自稱“師君”。他雄據漢中近三十年,後投降曹操,官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食邑萬戶。

曹操將張魯和張魯的家屬帶回鄴城。封張魯的五個兒子及閻圃等人為列侯。替自己的兒子曹宇娶張魯女兒為妻。後世道教徒稱張魯為“張鎮南”。公元216年張魯去世,但是《真誥》又稱張魯曾在259年復生,大笑而亡。

作為謀聖的張良,後代竟成天師道創始人,至今已是道教執牛耳者

而張魯的長子張富,闢丞相掾給事,黃門侍郎,歷漢中太守,封昌亭侯。久之,得道,尸解而去。《歷世真仙體道通鑑》中作張滋。三子張永、五子張溢、六子張巨、七子張夢得也是得道後尸解,實在是彪悍……

不過張魯最有名的兒子當屬四子張盛,魏初至鄱陽入龍虎山傳揚道教,四方學道者日眾。道教歷代天師均在江西龍虎山傳教即自張盛始。也就是龍虎山道場的創始人了;張家在龍虎山的傳承,一直延續至今,而且歷代天師多有活過百歲者,如今的張家,還是道家的執牛耳者,不得不服啊……

喜歡的朋友可以添加關注哦,小編會定時給大家更新精彩的內容,並且會在粉絲中抽取粉絲髮送一些福利。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刪除)

作為謀聖的張良,後代竟成天師道創始人,至今已是道教執牛耳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