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人物史話(之四)——亂中求存有 王迪


王家大院人物史話(之四)——亂中求存有 王迪


王家大院人物史話(之四)

亂中求存有王迪

張佰仟王儒傑∕文

王迪,字允中,王演之孫,靜升王氏第九世祖。

明正統十四年(1449

年)土木堡之變後,明蒙戰爭大不隔年,小不隔月。原設在遼東、宣府、大同等地的“馬市皆停”,與蒙古等北方民族的茶馬互市、商賈貿易化為烏有,然雙方的生活生產所需卻是迫不及待。直至成化十四年(1478年),明政府方才復準在遼東重開馬市,然杯水車薪,哪能解決實際問題。

傳言,這期間年少的王迪曾追隨父輩運糧邊關,路上官府盤查、土匪攔截、蒙古兵追搶……坎坎坷坷該如何應對?為之,王迪紅道、黑道巧妙應對,蒙古兵追搶,便冒充蒙人以蒙語對話,更兼一身獨到的馬上功夫也漸次學成,飛奔如流星。之後,又曾與兄弟相伴南方販茶,都是自己商友,同道同行,同心同德,誠實守信,互利共贏,並虛心向茶農學習,採茶、製茶乃至種茶全部技藝到手。於是他特地從南方買回茶種,移回茶樹,或坑種間植,或育苗移栽,或壓條嫁接,在家鄉靜升的田間地頭、宅居前後隨處可見茶樹在茁壯成長。繼之便是採茶與製茶的炒青、蒸青等系列工作。這樣製得的茶為粗茶,也稱晉茶,清香無比,驅毒瀉火,北方人特喜。再與南方購進的細茶,即官茶搭配,以茶易馬,經濟利益豐厚無比。

說到“以茶易馬”,先得從“茶”的功能談起。《明史·食貨志》載:“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則困以病”。也就是說北方蒙古等遊牧民以肉以乳為食,甚至“茹毛飲血”,這樣的飲食習慣,這樣的原始生活狀態,肯定會帶來諸多疾病的發生,而茶的舒筋活血、提神明目、消食醒酒、解乏除悶等各種功能正好可化解這些疾病的發生。茶成了蒙古等少數民族人民生活中等同與食鹽一樣不可或缺的物質之一,故云“番人恃茶以生”,茶就是生命。然而茶樹生長在南方,蒙地絕無。

唐、宋以來,特別是明初,朝廷為制服北方遊牧民族不時而來的擾亂,就多行柔剛相濟的“以茶易馬”之策,並設茶馬司於邊關重鎮,並明確指出“正茶之外分毫毋得夾帶,令茶價踴貴,番人受制,糧馬將不可勝用……”

土木堡之變後,馬市虛無,然雙方的茶馬需求,並不會因之而中斷停止。《明世宗實錄》載:“大同殺虎堡,為雲中第一衝要,虜自獻琛以來,漢夷貿遷,蟻聚城市,日不下五六百騎,甚至有杯酒流連,喧囂訌毆者。”可見漢蒙之民為了生存,為了各自的利益而避開朝廷禁令,鋌而走險,走私活動如火如荼地進行。這之中有無王氏商人進入?筆者手頭資料欠缺,只知這其間王迪、王玉、王琪等兄弟從事商業活動,王瑨、王璽、王恩等籌餉捐得監生,或為省察官,或為義官。后王瑨出任泰州判官,泰州位江蘇揚州東北,為鹽區,近茶區,靠運河;王璽出任丘縣縣丞,屬山東所轄,位今河北省南部,亦靠近運河。僅此而已,不敢亂言,願智者思之,願專家考之。

還有一點須告知讀者:當年王迪及家鄉先民栽植的茶樹,俗稱黑林樸,仍長在王氏祖居擁翠巷、凝固堡等處的山崖溝畔及近鄰的旌介、蘇溪、蒜峪、馬和等村莊的田間地頭。前幾年有位古稀老婦還曾向我們講述她年輕時採摘黑林樸葉“炒七”、“蒸七”的製茶工序,並言這黑林樸茶其香無比,清熱解火。只是這製茶工藝繁雜,年老體衰,力不從心,無法再去製作品嚐它了。

這是王氏先祖王迪留給後人的一份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急待開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