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茶话|邹获帆:我和茶神

茶人茶话|邹获帆:我和茶神

我和茶神

邹获帆

茶人茶话|邹获帆:我和茶神

据《新唐书·隐逸》载《陆羽传》,陆羽字鸿渐,是复州竟陵人,传说中还说;“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于是当时卖茶的,把陆羽的陶瓷像供在灶上,“礼为茶神”。

竟陵就是现在的湖北天门县,原来茶神是我的同乡。我还记得,当我幼年时,每每唱着“功课完毕夕阳西,收拾书包回家去”的歌时,必定于夕阳中经过西城门外一道小石桥,那桥旁还有一块石碑,刻着“古雁桥”。传说有个老和尚名智积的,冬日路过石桥,桥下芦获萧瑟,群雁鸣叫,并有婴孩的哭啼声。和尚到桥下一看,发现一个裸体的弃婴,卧在滩边,大雁们怕婴儿挨冻,用翅膀为他挡护风寒。于是和尚把他抱回庙里抚养。他当然无名无姓,长大后,他按《易》经占卦,占得《蹇》之“渐”卦,卦辞说:“鸿渐于陆,其羽可为仪。”(鸿雁落到陆地,它的羽毛可以用来做舞具。)于是用“陆”作姓,以“羽”为名,“鸿渐”为字。

我小学生时所走过的石桥,大概不可能是唐朝的石桥,可能是意址,因而有碑。可桥边是有芦获的,大雁也时时鸣叫,只是未听到婴儿的啼声。幼时,天门县有西湖、东湖,西湖有西寺,寺后有一个三眼石盖的井,也有人说是陆羽当年煮茶的井。小学时,清明前后有“春季旅行”。所谓“旅行”或者“踏青”,不过是到近郊去,各自由家长准备点食品,吹号敲鼓整队去”旅行”。地点也大体在西湖西寺一带。那时候古竟陵有民谣唱着本地食品特产:

东湖的鲫鱼,西湖的藕;

南门的包子,北门的酒。

春天藕虽然还没有,但湖中的小荷已如绿梭穿织于湖上,我们去旅行时,总要设法饮那井水一二杯,味甘而清凉。至于所说“南门的包子”,南门就是指街名为“鸿渐关”一带的河街,是以陆羽(的)字为街名的。南门的包子也就是指“松茂”酒家和河街一些饭馆所卖的包子,并非武汉汤四美的汤包,也与天津包子不同。其实也不过与北京的肉包子差不多。我幼年家境一般,吃早点多是“炒米”、“江米粉”或“锅馈”(草鞋烧饼),偶吃一次肉包子,算是打牙祭了,那就得专门到鸿渐关去,拜访以陆羽命名的河街。

茶人茶话|邹获帆:我和茶神

我幼年时县城还没有电影之类。最引我入胜,而且入迷的,就是到鸿渐关街一家名“枕巾”的茶馆看皮影戏。茶馆入门在左边竖有一块金字剥落的黑底匾牌,写的是“陆羽遗风”。我那时大概八九岁,在木工师傅们带我去看过皮影戏后,我跟着了魔一样天天都要到那“陆羽遗风”的茶馆去看皮影戏。那些《七侠五义》中的英雄,那些《封神榜》中的神话人物,那些《水浒传》中的绿林好汉,无一不使我魂不守舍,而每夜都想去看。可是,父母哪儿可能每晚给钱让孩子去坐茶馆看皮影戏呢?我徘徊于“陆羽遗风”的牌匾下不能登堂入室,听又听不清,看又看不见,可我多么关心那些戏中人物的活动和命运。烧茶炉(茶炉都设在大门外)的人显然猜透了我是想看皮影戏而没有茶钱,于是叫着说:“小娃子,是不是想看皮影?成,你给扇炉子,我到里面给客人冲茶,冲完了,你就进去。”我当然乐于成交,于是拿起扇子,在“陆羽遗风”下扇炉子。以后和烧茶炉的成了相识,每夜去扇炉子,每夜都看到皮影戏。我不但是晚上看戏,而且当我读初小时,用学书纸画了好多皮影戏中的人头,自已学着唱,学着表演。这些有韵的唱腔,对我后来写押韵的诗都起了作用。

我在小学毕业后,因为天门县那时还没有初级中学,便进入黎静岑先生的私塾读书。黎老师是个新派人物,自编有《乡土历史》和《乡土地理》,都是谈本县的事的,近乎“地方志”。我那时学名叫“邹文学”,因我们邹家是以“人文蔚起”排辈,我属“文”字辈。黎老师看了我的学名后,给我取了一个“字”,字“陆泉”。为什么取这个“字”呢?因为陆羽在唐上元初,皇帝诏拜他为“太子文学”官衔,所以也称为陆文学,亦如称杜甫为杜工部。陆文学好饮茶,因此,而给了我字“陆泉”。后来,我也曾用“陆泉”为笔名发表过诗和短文。

茶人茶话|邹获帆:我和茶神

虽然从黎老师的《乡土历史》中,知道陆羽著有《茶经》,但在家乡时,以至到家乡解放,我一直都未读到这部著作。但我是常神往于茶神的身世及品格的。《陆羽传》中写着:和朋友们饮酒聚会,他想离就离开,不拘礼节。与人约会,“雨雪虎狼不避”。他闭门著书,有时独行郊野,拍打树干,按节拍吟诗,“或恸哭而归”。任命他做的官,他都未到任。陆羽在自传中曾谈到他的少年时期,老和尚原想让他出家诵经,但他却想探究孔子的学说。和尚为了教育他,让他干粗重活,打扫寺院,清理厕所,抹墙盖瓦,在西湖边放三十头牛。但是他仍然用竹枝当笔,在牛背上写字,后来还入戏班子唱戏。看来他是背叛佛教的人。

所有这些传记,都使我想一读他的《茶经》。但多年来,我在他乡的书市上都未见到这部著作。当然,我虽也爱饮“龙井”、“铁观音”,终不是研究茶的专家,也未到大图书馆去查阅。直到1982年初,我收到故乡的傅树勤、欧阳勋两同志的《陆羽茶经译往)》,这才初读《茶经》。这确实是一本在系统总结前人对茶的利用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亲身经历而写的一本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对茶的推广、茶的知识的传播都起了巨大作用。

茶人茶话|邹获帆:我和茶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