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齊出將入相的風流名士宰輔柳世隆生平概述

一日,南齊高帝在華林宴請各位重臣,觥籌交錯,君臣盡歡。酒過三巡,高帝令群臣各獻技藝,於是張敬兒翩翩起舞;沈文季放歌《子夜來》;褚彥回琵琶在手,輕攏慢捻。座中還有兩人彈琴,其中一人風度翩翩,光彩照人,他就是柳世隆。

縱橫末世 佐定南齊

柳世隆,字彥緒,祖籍河東,西晉末年家族南遷江東。河東柳氏原來算不上高門大族,卻並不低微,祖輩大多官拜太守,鎮守一方,不過柳世隆幼年喪父,對他影響最大的是伯父柳元景。此人是劉宋著名大將,驍勇善戰,功勳卓著,出將入相,名位顯赫,劉宋孝武帝時任尚書令,君臣二人相知甚深。伯父的關照和提攜對柳世隆來說無疑是格外重要的,不過這是以柳世隆的秀拔出眾為基礎的。

柳世隆生來堅毅挺拔,器宇軒昂,雖然也是官宦子弟,卻與眾不同,情性純樸,全無當時貴族子弟的紈絝習氣。長大後手不釋卷,涉獵文史,言語雋麗,韻味深遠,又雅好音樂,尤愛操琴,每至清風朗月,輒有音聲悠揚,深厚的文化藝術素養不僅對柳本人的發展意義重大,對柳氏家族也影響至遠。

伯父柳元景慧眼識英才,對他極為看重,在柳元景的推薦下,孝武帝親自召見了柳世隆,並對後者的儀表不凡和對答如流十分滿意,他扭頭高興地對柳元景說:“這個孩子將來一定要位至三公。”

武帝的賞識,伯父的照應,給柳世隆的仕途灑滿了燦爛的陽光,他很快出任上庸郡太守,加號武威將軍。武帝特意告訴柳元景:“你曾經以武威將軍的身份出任隨郡太守,後來屢立功勳,位列三公,而今我又把這個名號授給柳世隆,是想使柳氏家族世世代代不缺三公。”

南朝齊出將入相的風流名士宰輔柳世隆生平概述

可惜好景不長,柳氏家族因為柳元景而興盛一時,卻也因他慘遭大禍。先是孝武帝晚年乖戾殘暴,亂開殺戒。柳元景等人功高位顯,忐忑不安,好不容易渡過難關,想不到繼位的前廢帝劉子業兇殘悖逆,亂殺無辜。柳元景等人謀求推翻劉子業改立劉義恭,政變未遂,消息走漏,劉子業大肆殺戮,柳氏一族死傷殆盡。

不幸之中的萬幸是柳世隆因為官居地方,僥倖躲過了這場災難。或許因為是名臣之後,或許還因為他在地方深得民心,上庸的民眾把他藏匿起來。倖存下來的柳世隆沒有想到這突如其來的人生命運的鉅變使他光明無比的前途頓時化成了泡影,他整日為死難的伯父及其族人而哀傷,也為自己的不濟命運而感嘆……過了不久,前廢帝昏庸殘暴的統治實在讓人無法忍受,加之宗室之間的矛盾,泰始(公元465-471年)初年,四方反叛,湘東王劉起兵,柳世隆在上庸積極響應,因兵微將寡,為孔道存所敗,士卒逃散,柳被懸賞捉拿。無奈之時,一位相貌與他相似的軍卒自願替死。人頭送到了孔道存手裡,狡猾的孔道存又把人頭送給正在襄陽牢獄裡的柳母和柳妻。號啕大哭的柳母端詳人頭,不由得心中暗喜,哭聲自然減弱,但柳妻卻仍然大放悲聲,這位聰明的女性偷偷提醒婆婆:只有假作悲痛,才能瞞天過海,否則會讓人生疑。柳母當即省悟,婆媳二人繼續抱頭痛哭,柳世隆的又一場劫難就在這種哭聲中得以化解。

宋明帝即位,有感於柳世隆的忠義之心,提拔他為太子洗馬,柳又先後出任巴西梓潼太守、南泰山太守、東海太守等職,累官至晉熙王劉昶的安西司馬,加授寧朔將軍。劉昶時鎮江夏(今武漢市),王府長史蕭賾(後來南齊武帝)與柳世隆相處融洽,交往密切。當時,劉宋政權內蕭氏勢力崛起,領軍將軍蕭道成兵權在握,陰有異志,曾圖謀從廣陵渡江而下,命令蕭賾率部北進,二軍會師建康奪取政權。柳世隆與蕭景先等人整裝待發,但是這次計劃因故最終未能付諸實施。

元徽五年(公元477年),蕭道成部屬王敬則殺掉了後廢帝劉昱,蕭道成出面主持善後,為使政權的過渡更為順利,他扶立了劉宋歷史上的最後一位皇帝——順帝劉準。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升明元年(公元477年)十二月,荊州刺史沈攸之起兵,矛頭指向主政的蕭氏,並宣稱太后召他進京以清君側。處心積慮的蕭氏對握有重兵的沈攸之早有防備,柳世隆就在這場蕭沈較量中充當了一個重要角色。

順帝即位,蕭賾要隨晉熙王入朝為官,劉懷珍提醒蕭道成說:“夏口是軍事要衝,應該安排適當人選。”蕭道成遂致信蕭賾:“你既然要入朝,理宜選擇一位文武全才坐鎮郢州,我看柳世隆可當其任。”由於蕭賾的推薦,柳世隆充任武陵王劉讚的長史、江夏內史、行郢州事。蕭賾臨行前還對他柳世隆耳提面命:“沈攸之一旦發難,郢州城池一時難以攻下,只要我們內外呼應,不愁攸之不平。”

柳世隆沒有辜負蕭氏父子的信賴。沈攸之親臨夏口,見郢州城池弱小,不屑一顧,準備繞道繼續東進。為阻止沈的前進,柳世隆故意派人挑戰,沈攸之一怒之下,大軍屯於城下晝夜進攻。柳世隆沉著應付,隨機應變。小小的郢城居然使沈攸之的軍隊由忿兵變成了縻兵,無所作為,為蕭氏贏得了充裕的時間作出周到的安排。隨著朝廷的援軍相繼趕到,沈軍軍心渙散,一敗塗地,沈攸之也死於亂軍之中。

郢州一戰,年輕位淺的柳世隆率孤軍奮戰,牽制叛軍主力,打出了威名。蕭氏滿心歡喜,將其調入建康,授侍中,遷尚書右僕射,並封其為貞陽縣侯。柳世隆到吳郡太守任上不久,母親去世,他哀痛不已,冬天不穿棉衣以示悼念。聯繫起他的戰功,司徒褚彥回讚賞不已,對高帝蕭道成說:“柳世隆居危盡忠,居喪盡哀,堪稱人臣表率。”

出將入相 位高望重

沈攸之已死,蕭氏父子定建帝業的速度大大加快。升明二年(公元478年),宋順帝應天順人,禪位於蕭道成,南齊遂告建立。

南齊開國,柳世隆作為佐命功臣進爵為公,深受重用,出鎮南豫州。建元二年(公元480年),北魏進攻壽陽,豫州刺史垣崇祖擊退來犯之敵。齊高帝想把南豫州和豫州合併,精簡機構,提高效率,為此專門徵詢柳世隆的意見。

建元三年(公元481年),柳世隆出任南兗州刺史、安北將軍、都督南兗、兗、徐、青、冀五州軍事。南兗州在長江以北,是南北之間的戰略要地,這裡的百姓害怕北魏進犯,常常騷動不安,形勢一直比較緊張。柳出鎮南兗州本身就是高帝對他的信任。他按照高帝的旨意在地方整頓部伍,擴大兵源,嚴密部署,並在援軍協助下不斷打退北魏軍的進犯。

出鎮地方的柳世隆與高帝保持著良好的君臣關係。魏軍退兵之後,高帝想在江北把北來人士就地入籍,以便加強統治和徵收賦稅。他在給柳世隆的敕令中說:“呂安國土斷郢、司二州,極有好處,最近又命令垣崇祖土斷豫州,依你看,南兗州能否推行土斷?如果沒有什麼不便,春天就可以開始。”言語之間,足見高帝對他的倚重和青睞。

永明元年(公元483年),柳世隆上奏,指出民眾流寓,散佈州境,不能只罷僑置郡縣(專為北來民眾所設郡縣,把他們原來的郡縣名稱加上“南”字),必須與原有郡縣一同並省。並省掉了洛陰郡六縣、下邳郡四縣、淮陽郡三縣、東莞郡四縣。

土斷之後,柳世隆入朝加官為侍中、護軍將軍,又先後升為尚書右僕射、尚書左僕射,其位望逐步升高。武帝併為兄弟河東王鉉納柳世隆女為妃,柳世隆一時貴盛莫比。護軍將軍位在衛軍王儉之上,王氏是南朝一流高門,也對柳世隆畢恭畢敬,柳謙遜不惶。王儉說:“您雖然心存雅道,但是國家禮法不可不遵啊!”

令人欽敬的是柳世隆沒有居功自傲,他為人從來寬厚謙虛。光祿大夫韋祖徵德高望重,是本州宿望,柳雖然貴盛顯達,每每為之下拜,有人勸說韋祖徵:不能讓柳公對您行禮。韋祖徵微微一笑:“柳世隆效法司馬公所為(三國時司馬懿以常林是鄉里耆德,為之下拜),正是後生楷模,我怎麼能阻止他呢。”

當時,荊、湘、雍、郢、司五州邊界中居住著種類繁多的蠻族,他們對南齊政權時附時叛,嚴重的時候甚至勾結北魏兵攻掠郡縣,十分令人頭痛。

永明三年(公元485年)湘州蠻陳雙、李答寇掠郡縣,刺史呂安國討伐失敗。永明四年(公元486年)四月,以尚書左僕射柳世隆為湘州刺史,都督眾軍平蠻。柳到湘州,調兵遣將,指授方略,湘州蠻馬上平定,充分顯示了他征戰多年的軍事才能。

柳世隆一向為官清廉,不治產業,但在湘州所為頗有些令人遺憾:他在湘州興辦產業、立邸盈利。(邸,這裡指旅店、貨棧、商店等)不過當時官僚貴族競趨時利,倒也十分普遍,柳的行為並不算過份,因此御史庾杲之上奏,武帝並未過問。

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柳最後一次調入京師為官,這一次擔任京官時間並不長。其時,王儉已經作古,武帝想用高門王奐為尚書令,詢問王晏,王晏的父親在沈攸之兵變中脫險,實在有賴於王奐,武帝曾經懷疑王奐有謀反之意,王晏為此極力擔保,但是現在王晏位權已重,不願讓王奐佔據高位,於是回答說:“柳世隆有勳望,恐不宜在奐後。”武帝遂授柳世隆尚書令之職。

眾所周知,南朝存在一種士族逐漸被架空、寒人掌握機要的趨勢。用寒人是因為便於控制,因此,當時宰相併無制度上固定的名號,皇上委以機密者便是真宰相,柳世隆所擔任的尚書令、尚書僕射、侍中雖是宰相正位,並不一定能參與樞機,而柳世隆一方面鑑於伯父的教訓,避免功高受忌,一方面追求名士風範,因此他幾次在朝為官,只是備位而已,不幹世事,而是以琴書自娛,落得個清閒自在。

永明十年(公元492年),武帝下詔,以故太宰褚彥回、故太尉王儉、故司空柳世隆、驃騎大將軍王敬則、鎮軍大將軍陳顯達、故鎮東將軍李安入配饗太祖(即高帝)廟庭,柳世隆在南齊的地位再一次清楚地得到了證明。不僅如此,柳氏家族從此進入了顯赫的大族行列。

柳門的振興既得益於柳世隆的成功,也得益於他在文藝上的修養和名士風範,後一點是不應忽視的。

風流名士 神采翩翩

柳世隆少年時期養成的志趣習慣終生未改,那就是愛好書籍、音樂和清談。

不管是出守還是在朝,只要得閒,柳世隆總喜歡披覽文史,甚至到了好書成癖的程度。一次,他曾經忍不住向高帝請求借閱秘閣藏書,高帝深知他的癖好,慷慨地借給他2000卷。與他結為君子之交的張緒見他戎馬倥傯也不忘廣泛涉獵,又不喜歡置辦家產,就問他:是不是隻想留給子孫一個清名?柳世隆不假思索,慨然作答:“一身之外,何須他物?子孫有幸成器,不如傳他一種經書;如果不肖,留下財產也會成為禍根。”

晚年的柳世隆在朝自由自在,不大參與政事,每日在家垂簾鼓琴,其音韻清遠,琴藝已臻佳境,妙不可言,因此而享譽士林。此外,他還潛心於清談論難,詞峰秀逸,辭氣瀟灑,人莫能及。清談是士人之間交流思想、探討學術的一種方式,產生於東漢後期。起初,清談者非常注重品評人物和議論朝政,隨著政權控制力的加強和玄學的興起,清談轉向注重玄理的分析、闡釋,講究出言玄遠,意味深長。久而久之,清談成為士人的一項必修功課。進入南朝以來,清談之風開始衰竭,柳世隆有此專長,在這種背景下格外突出,為人仰慕,時人把他的音樂和談義稱為雙璧,推為士品第一。

柳世隆對此也比較自豪,他總結自己一生,說了這樣一句話:“武功第一,清談第二,彈琴第三。”確實不錯,他以武將起家建功立業,卻一向注意訓練自己的文化修養,並且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就是和那些因家庭薰陶而且有很高文化素質的士族比起來也毫不遜色,而且柳世隆似乎也在向士族靠攏,力圖躋身他們的行列。

柳世隆既然有名士之風,與之交往的自然也都是當世的名士。袁廓之出身陳郡袁氏,品性端正,其父在劉宋時無辜被殺,廓之終身不聽音樂,布衣蔬食,足不出戶,以示不臣於宋,時人比之晉朝的王裒。南齊建立後他才開始出仕,受到王儉、柳世隆的傾心相待。沛郡王珍國仕齊為南譙太守,政通人和,永明初年遷桂陽內史,因討捕盜賊,境內肅清,他罷任還都,路經江州時,刺史柳世隆臨渚餞別,見王輕裝簡從,十分佩服,感慨地說:“此真良二千石也。”南鄉舞陰人範雲出身名門,後來成為梁朝的佐命功臣和文壇領袖之一,在南齊時也與柳世隆交情深厚。沈攸之兵圍郢州城,範雲的父親時為王府長官,入城固守,留家屬居外。範云為沈軍抓獲,面對聲色俱厲的沈攸之毫無懼色,容貌不變,沈欣賞範雲的處變不驚,把他放了,但讓他送給城內一些禮物:送給武陵王酒一石、犢一頭;送給長史柳世隆魚二十條,牛和魚都去掉腦袋,以示威脅。城中有人要殺掉範雲,範雲說:“老母弱弟,懸命沈氏,如果違命,必定連累親人,現在殺我一人,我心甘情願。”柳世隆念及情誼,赦免了範雲。

建康風景如畫,君臣情深意篤,高朋來訪,佳友唱酬,柳世隆優遊士林,休憩身心,晚年閒適,夫復何求?只可惜如此美好的生活太短暫了,僅僅過了兩年他便撒手塵寰。

柳世隆死後,他的家族似乎逐漸成為一個文化大族。柳的子孫大多好學善文,或者兼工音律。其中最為出名的當是孫子柳惲。柳惲少工篇什。“亭皋木葉下,壠首秋雲飛”是他的傳世名句。柳惲對琴棋也很精通,著有《清調論》和《棋譜》,且好醫術,深得梁武帝賞識。與祖父極為相似的一點是,柳世隆留下一部術數方面的著作《龜經秘要》,柳惲也在術數上頗有造詣,著有《卜仗龜經》。

柳世隆出身豪門,文武兼備,初登仕途,忽遭驟變,幸而早結蕭氏,以武功進身,由宋入齊,位登臺輔。他喜好清談,精通琴技,晚年瀟灑自得,終享天年。

縱觀其一生,既建有扶南齊社稷之功,又享有晚年安樂之福,其為相胸襟開朗、豁達,不為權利所累,常令後人稱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