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不夠書,就寫不出話!

曹文軒:讀不夠書,就寫不出話!

在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曹文軒演講後主持人問他:你的童話作品是怎麼寫出來的?

作為世界兒童文學最高獎的獲得者,曹文軒回答:因為我有15年的哲學閱讀史,“當這些哲學文獻沉入我的靈魂裡血液裡,文學創作的時候,自然就流淌出來了”。

曹文軒指出,中國作家輸給世界上其他一些作家,就輸在讀書上。他連續發問:“你不閱讀如何發現經驗?你不閱讀哪有生活的豔麗?你不閱讀哪來的申辯能力,你不閱讀哪來的想象能力?”

所以曹文軒總是送青少年一句話:閱讀和寫作的關係,就是弓和箭的關係。然後還要強調,“你們把這句話記下來,用一輩子記住,寫作是一支箭,閱讀是把弓”。

讀不夠書,就寫不出話!

現在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病就是少讀書,不讀書。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課文,光是教課文、讀課文,不拓展閱讀量,怎麼用力,語文素養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部編本語文教材比起以往教材,更加註意往課外閱讀延伸了,但閱讀量還是不夠。

我主張加大課外閱讀,鼓勵“海量閱讀”,鼓勵讀一些“閒書”,也就是和考試、甚至和寫作並不定“掛鉤”的書:鼓勵讀一些“深”一點的書,可以“似懂非懂”地讀,“連滾帶爬”地讀。只有這樣,才能培養起讀書的興趣。

讀不夠書,就寫不出話!

的確如此,語文、語文,語感非常重要。而語感,多半就是通過閱讀,通過高質量的閱讀,而得來的“童子功”。

大量中小學生閱讀“一口氣讀完,一轉身就忘”的書,不僅對寫作毫無幫助,而且破壞了天然的語感和基本的語言能力,我們要讀就讀有“文脈”的好書,好書的“文脈”會自然而然流淌到孩子的作文本上。

的確,孩子小學時的閱讀興趣,會影響他今後的寫作水平和表達能力。

家長們一定很有感觸,別人家作文寫得好的孩子,他們一定從小愛看書。小學又正是培養孩子閱讀能力的黃金時期,這個階段家長給孩子挑的書,至關重要。

孩子14歲以前,讀什麼書,閱讀興趣濃不濃,都影響著他今後閱讀能力的形成。

讀不夠書,就寫不出話!

但是孩子小學時期會出現不愛看書,害怕作文的現象,那麼如何為孩子選擇課外閱讀書籍,培養閱讀興趣呢?

1、瞭解孩子的閱讀習慣,在閱讀上更懂孩子

數據統計,0—17週歲未成年人的聽書率為22.7%。大多數孩子在校學習時間較多,上課寫作業久了,眼睛會很疲憊。而在這種情況下,聽書成了閱讀的一種趨勢。

家長應該去了解孩子閱讀習慣的改變,從而幫助孩子們建立適合自己的、好的閱讀習慣。

2、採用親子共讀的形式,培養默契、樹立榜樣

據調查,在0—8週歲兒童家庭中,超七成有陪孩子讀書的習慣。家長們,你平時會陪著你家孩子一起讀書嗎?

對於絕大部分兒童,特別是幼兒和中低年級的孩子來說,親子共同大聲讀書更容易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而對於中高年級的孩子來說,則可以採用親子共同默讀的閱讀方式。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這一過程中,家長們既可以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和孩子共同閱讀、共同進步,又可以培養彼此之間的默契、增進感情。

3、給孩子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2017年,我國0—17週歲未成年人的人均圖書閱讀量為8.81本。如果從小樹立一個好的閱讀氛圍,近9本的圖書閱讀量其實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並不算太多。

其實,無論是讀書還是做其他事,有了良好的氛圍,都有助於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們如何給孩子營造良好的閱讀條件和氛圍就值得我們去思考。作為家長,我們需要從自身做起,讓家裡有個閱讀的空間,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同時,不妨在有空的時候多帶孩子去圖書館和書店逛逛,長此以往,既能讓孩子體驗良好的閱讀氛圍,又能提升孩子的閱讀品味。

4、給孩子合適的文字

適合包括兩方面,一是內容適合,二是難度適合。這就涉及到個性化閱讀,讓孩子讀與他的閱讀能力匹配的書,堅持一段時間,便會感受到書中的美好。

在個性化上,每個孩子的閱讀能力是不一樣的,單純按照年齡和年級進行劃分未免過於片面。

老師和家長可以根據閱讀能力測評得出ER值(閱讀能力值),選擇相應的圖書進行閱讀。

讀不夠書,就寫不出話!

作為國內中文分級閱讀開拓者的考拉閱讀,已經聯合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和國家語委漢語智能教育中心對一到四線的三十餘萬中國學生開展了閱讀能力信息採集,打造了最大的中國學生的閱讀能力的量表和常模,可對每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測試,從200ER-1300ER進行量化表達。

用人工智能為孩子們“量身定製”閱讀書單,結合傳統教育提升孩子的閱讀效率,幫助孩子養成優質的閱讀習慣,是老師和家長的不錯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