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抱怨成爲一種文化

一位網友,在其博文裡講過這樣一句話:“不要讓抱怨成為一種文化。”此言擊中時弊,也令人沉思!因為,文化是一個時尚而令人敬畏的詞!

當今社會,文化,似乎無處不在。吃飯,有飲食文化;飲酒,有酒文化;品茶,有茶文化;旅行,有旅遊文化;等等。在文明古國之中,人們無時不生活在文化的包圍和薰陶之中。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民族的性格,又在不知不覺中引導著人們的生活。因而,文化是永恆而又時尚的。

文化,又是令人敬畏的。縱觀中外民族興衰史,無不與文化息息相關。佔領一個國家容易,征服一個民族很難。而一個民族,當其文化被滅絕的時候,這個民族也就真正被滅掉了。我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個成果之一,就是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而我們也驚奇地發現,在漢民族文化強大的融合之下,許多文化史短暫的民族,也就逐漸消失,最終成為漢民族的一員。當年契丹族是何等的驃悍、強大,經常令我們大宋皇帝寢食難安。後來呢?遍訪百家姓,契丹何處尋?韓國,是我們富足的近鄰,但我始終感到,這是一個在文化上充滿自卑的民族。先有唐朝的侵潤,後有日本的百年殖民統治。至今,大韓民族,中日文化的影響仍是無處不在。韓國將首都由“漢城”改為“首爾”,是為了消除漢民族文化的影響。但名字雖改,內涵難除。竭力想與日本文化的影響劃清界限,但其語言中的詞彙,遇人時鞠躬哈腰,無不顯現出日本文化的影子。韓國在捍衛民族文化方面的確是煞費苦心。據說,把中國傳統的中秋節申報為韓國民族文化遺產,聽說,還要打中國的清明節、春節主意。但這些舉措,卻是弄巧成拙,恰恰暴露了內心的虛弱和自卑。擔心有朝一日,自己的民族會被強大的漢民族文化所融合、融化。

說了這麼多,似乎偏離了主題。無非是要說明文化的重要。大而言之,它決定一個民族的興衰,小而言之,文化是否健康決定著一個單位的興衰榮辱。近幾年,建設校園文化,備受關注。文化立校也廣為人識。真正意義上的學校文化是應植根於人的思想、精神、顯示於人的工作激情和狀態。不是單靠紀律制度和經濟處罰來建立起來的。

以上看似繁瑣的陳述,意在為“抱怨”一詞設計背景。當今社會,是一個浮躁的時代。能靜心於“淨土”的教師們,本身就是一個奇蹟。而社會上的種種不公,不平之事,常使我們這些書生們有太多的抱怨。問題是,不能讓抱怨成為一種文化。因為,抱怨成為一種文化,就會潤物無聲地塑造著人的思想和精神,無形之中形成一種神奇的力量左右著人們的生活。當抱怨成為一個單位的主流文化,當人們每天都在抱怨中生活時,這個單位也就距滅亡不遠了。

我們都知道,絕大多數的抱怨,結果也只能是抱怨。抱怨不會給自己帶來任何好運。有人說得好,訴苦、訴苦、越訴越苦;抱怨、抱怨、越抱越怨.在痛苦和抱怨中生活只能讓自己更加痛苦,只能讓自己積怨更甚。

當然,任何文化都不是潔白無瑕的,抱怨也是無法迴避的。但只能是背影的一部分,展現給人們正面形象,永遠是陽光的、燦爛的。我們所擁有的文化也就是健康的。

有感而發,無意麻醉心靈。偶得之言,說給朋友,也說給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