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是「標配」,「讀好」是「頂配」

——也談古詩詞欣賞與備考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中學語文教學和高考語文的難點。如何在日常教學中上好古詩詞欣賞課,如何備考古詩詞欣賞題,一直是高中語文教師不斷探索的課題。前幾天,聽了我校三位語文教師的“同課異構”課:講授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他們對教材的精彩處理和課堂進程的巧妙建構,都把握住了詩詞欣賞課的“命脈”:讀“懂”,讀“好”。有感於他們的課堂效果,也想談談自己對古詩詞欣賞課和高考古詩詞欣賞題備考的認識。

“讀懂”,是古詩詞欣賞的必由之路。言簡意賅,含蓄凝鍊是古詩詞的共性,要品味傳統佳餚的妙處,必須先讀“懂”它。藉助詩題、作者、註釋等相關材料等,搞懂字詞、句段、整篇的基本意義,明白句、段、篇的主旨。在教學中,這一環節,教師們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有的老師,將詩詞的“基本義”與“主旨”分為兩個階段,把“基本意義”講通講透之後,再整合信息,專講主旨。有的將二者融為一體,來一個“一鍋燴”。兩種處理方式,各有千秋。前者細緻、清晰、由淺入深。不足之處在於有些內容難免重複,影響課堂效率。後者相對集中,深淺相融,不走回頭路,效率更高,不足在於容量大,內容會被分割到不同課時,條理性不夠。相比較而言,前者更適合初中課堂,因為學生接受能力有限,循序漸進,利於吸收。後者更適合高中課堂,“基本義”與“主旨”血肉相連,分而析之,如同把精美的藝術品打成碎片,不利於整體把握。所以,“一鍋燴”方式是多數高中老師的選擇。

在解決詩詞文本的“基本義”這一環節時,儘可能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多數字、詞、句的含義,學生通過註解及合作探究可以自己掌握,教師不必像講授文言文那樣“精耕細作”。特別是詩詞翻譯,整體把握,觀其大略,知其意,會做題,足矣!古詩詞是完美的“藝術品”,字句一一對譯,無異於破壞其整體之美,失其原來的美感美味。而且,從翻譯的“規則”:“信”“達”“雅”的角度講,詩詞翻譯極難達到三者的統一,能達到“信”和“達”已屬不易了。特別是用典較多的詩詞,想保持本意(信)還得通暢(達),專家們都會有多種譯法,何況中學生?這也就是高中教材中,要求學生背誦詩詞,而幾乎不要求學生翻譯詩詞的原因。所以,對於詩詞的“基本義”要求學生“會其意”,能說出其“大意”就是“讀懂”了。

“讀懂”的難點,在於讀懂詩詞的主旨。作者的身世經歷、時代背景、“欲說之言”都深藏於他們短小、精美的詩篇之中。特別是作者的情感,相隨隔千年,我們教師尚難“感同深受”,何況走向新“現代”的中學生呢?這就得我們老師充分利用資源,開啟智慧,引導學生去認知千年之遙的詩人的情感,這一環節,啟發也罷,直授也罷,對學生對此空白的大腦,都是一種“灌輸”式傳授。這也是必須的。仍以《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為例,本詞難點在於典故,主旨也蘊含於典故。

孫權——刺朝廷苟安,嘆英雄不再 讚歎、仰慕

劉裕——贊英雄業績,抒抗金決心

劉義隆——斥好大喜功,草率冒進 告誡、諷勸

佛狸祠——憂百姓麻木 憂慮、痛心

廉頗——嘆烈士暮年,壯志難測酬 明志、悲憤

這些典故的內涵搞清了,全詞的主旨自然水落石出。較之於蘇軾,辛棄疾的詞,用典多,有點晦澀難懂。他的另一首名篇《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異曲同工。“遙岑遠目”, 岑,小而高的山。“玉簪螺髻”,如同人的簪子和髮髻一樣的高低不同的山嶺。若非藉助註解,很難正確知其本意。詞中的典故也不少,吳鉤、寶刀,表達建立功業壯志,“季鷹歸未”借思念家鄉之情,抒發收復北方失地的抱負,“劉郎才氣”讚頌劉備的雄才大略,暗寓自己同樣有才略,有壯志。“搵英雄淚”,悲壯的淚水和“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吶喊,深含詞人壯志難酬,壯心未已的悲憤和悲嘆!

辛棄疾,作為一個民族英雄,一代著名詞人,其文采武功,流傳後世,其志向和胸懷,使他的詞含蓄雋永,雄渾豪放之外,又多了幾分“英雄氣”!這是其他豪放詞看不到的。能引導學生欣賞於此,對辛詞的欣賞就有一定的高度了(當然,需要相應的比照)。

讀出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從句段中整體、準確把握其內涵,才算是真正“讀懂”了。“讀好”。就是在“讀懂”的基礎上,分析詩詞的“絕佳”與“絕妙”之處。明白詩詞“好”在何處,也就是其藝術成就。仍以辛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為例。本詞突出的特色是“用典”。那些經典的“古人古事”蘊含了宏大的主題和作者高遠的志向。另一個突出的特色是敘事、寫景、抒情的完美相融。“舞榭歌臺” “斜陽草樹”“神鴉社鼓”是突出的寫景。所有典故都是“濃縮”的敘事,作者的悲憤、悲壯、憂慮都融於寫景敘事之中,可謂血脈相連,骨肉難分!情在景中,情在事中,很難做出涇渭分明的剖析,這就是《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精妙之處。再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馬致遠的小令《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小令最“好”或者說最妙之處是經典的意象,經典的白描,經典的點睛。特別是“白描”這種手法用出了“極致”。前三句,選擇了深秋時節代表性的六個意象: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沒有任何修飾,原本原色,原汁原味,呈現在讀者面前,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點明主旨:漂泊之人的悲苦淒涼。特別是“斷腸”“天涯”,看似不動聲色,實則扣人心靈!把意象選擇和的白描手法運用到這等境界,怕是前所未有,也難有人超越!這就是這首小令的獨特魅力。

詩詞欣賞課最忌“教授式”課堂。教授知識淵博,面對的又是沒有升學壓力的大學生,可以旁證博引、多方拓展,可以把一滴水“升騰”為大海。這樣的課堂固然精彩,但並不適合現在的高中生。不易消化,也不夠精緻、實用。因為,面對高考試題,精煉的“量”遠比“教授式”的“質”重要。剛走出大學校門的新教師最容易出這種“狀況”,恨不得把大學所學知識在一節課上全教給學生。這是詩詞欣賞課必須注意的問題。

講授詩詞欣賞課,讓學生“讀懂”是“標配”,“讀好”是“頂配”,這是詩詞教學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考詩詞欣賞題命題的出發點。不僅要接上述“標準”培養詩詞欣賞的“素養”,還必須重視日積月累。因為,詩詞欣賞高考題難度是日漸加大。

2015課標全國1卷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

發臨洮將赴北庭久別

岑參

聞說輪臺路,連年見雪飛。

春風不曾到,漢使亦應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過武威。

勤王敢道遠,私向夢中歸。

(1)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相比,本詩描寫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

(2)略。

這道題有一定難度,需要考生在考場上迅速回憶起初中所學過的
岑參的另一首邊塞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而且要瞭解其這首詩是正面描寫路途雪景,描寫角度是“實寫”。題幹中,首句“聞說”一詞點明所寫內容是“虛寫”,非作者眼前實景。“實寫”“虛寫”正是解答這首題的關鍵詞。附: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 .岑參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2016課標全國3卷題又出現了同樣的題型,題幹是宋代詩人曹翰的《內宴奉詔作》,其中一道題目是:這首詩與辛棄疾的《破陣子•醉裡挑燈看劍》(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一詞在情感基調上有何不同?如果忘記了初中曾經學過這首將辛詞,或不瞭解其藝術特色,就不可能準確作答:曹詩抒發“老驥人伏櫪,志在千里”的豪情,辛詞表達“英雄白首,功業未成”的感慨。

附:內宴奉詔作

曹翰

三十年前學六韜,英名常得預時髦。

曾因國難披金甲,不為家貧賣寶刀。

臂健尚嫌弓力軟,眼明猶識陣雲高。

庭前昨夜秋風起,羞見盤花舊戰袍。

破陣子

辛棄疾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這兩個典例既旨在說明,“讀懂”“讀好”之外,必須重視“多讀”。在不斷積累詩詞“財富”中,培養欣賞詩詞的做題“悟性”。

隨著國家對傳統經典文化的重視,詩詞欣賞題的份量會加重。命題人絞盡腦汁的搜索中,詩詞欣賞題的難度也會加大,特別是使用全國卷的省區。一線教學名師也總結了這類題的命題規律。名家名篇不可能出,因為廣為人知,考不出水平。晦澀難懂的作品也不可能出,因為需要大量的註釋,會增加試卷的長度和考生的閱讀量。一流作家的二、三流作品,二三流作家的一流作品應是命題的重點。因為這些作品多在“燈火闌珊處”,不引人注意,方能考出考生的知識視野和詩詞欣賞能力。但是不管怎麼變,在教學和備考中,始終做好“讀懂”,特別是“讀好”這些關鍵點,以課本中的“精品”詩詞為範本,精雕細刻,在反覆訓練中形成自己學生欣賞詩詞的“悟性”,那就是“會者不難”,詩詞欣賞題拿高分也就不是難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