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精细”和“恒久”,所向无敌!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茫茫国土,地有际,天无涯。哺育了中国人开阔的心胸,豪爽的个性,也造就了中国人粗糙、粗心、粗枝大叶等劣根。“差不多”“凑合”等也就成了汉语言中最常见最具汉民族个性的词汇。反言之,中国人做事就是缺乏精细,因之也就缺乏恒久。中国人最喜欢日系车(本人绝不媚日),就是因为日系车从零件到造型都是格外的精细。中国人的模仿能力很强,引进日系车技术也有几十年了,合资厂也有几十家,但仍然无法自主生产精巧的日系车,完全进口日产配件进行组装,却达不到真正的日系车的标准。说到底,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技术工人缺乏精细的精神。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深知育人在于培育人的品质和精神。我们要竭尽全力,想尽办法,让精细和恒久成为学生和老师的一种品质。我们的学生才能成为精品栋梁,我们的老师才能成为精英名师。

作为教师,首先要确定自己的事业目标是成为精英名师。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做每件事、上每节课都要有精细意识,精细地处理教材内容、精细地设计教案、精细地研究学生、精细地检测课堂效果,力图使自己的每一节课都成为精品课。长此以往,恒久坚持,自己就会成为精英教师,就会成为最受欢迎的老师,就会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就会拥有作为教师的幸福感。当然这样做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但是经过长期艰苦的,恒久以精细的打磨,我们的技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是我们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会拥有“中国太极”式的四两拨千斤的魔力。那是我们体会到的不仅仅是辛苦,更多的是为自己拥有如此高的悟性而自豪。如果我们仅仅把工作当做谋生的手段,工作粗枝大叶,以“差不多”作为最高标准,不精细、不深入、不扎实、不持久。久而久之,会呈现麻木和枯燥无味的状态,那么工作对自己就是一种负担,就是一种痛苦。自己只能成为一个“庸师”,甚至连“教书匠”的水平都达不到。那么我们的工作就是失败的,生活就是乏味的。

作为学生,更应该把“精细”和“恒久”作为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要求。我们很多学生在高考中丢分,特别是丢了不该丢的分。不是我们的学生不会做,而是没有精细的态度。因为粗心和粗糙而被扣分。夸张的说,粗心丢掉的不仅仅是那几分,而是自己心仪的高校,甚至是自己的未来。如果我们做每一个题都力求精细规范,我们就不会为我们的失误而懊悔不已。正如我们的口号所说“做一题会一题,一题改变人命运;拼一分得一分,一分成就人生”。如果我们以精细的态度上好每一节课每一节自习,把每个四十五分钟都细化为一个个充实高效的环节,并检测这些环节是否达到学习目的,是否有收获。使自己的每节课都硕果累累,每节自习都使自己的自学能力有所提高。而且长期坚持,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习惯,融入自己的思想、行为,成为自己的品质。那么我们的学习过程就会游刃有余,学习就会逐渐变成充实而愉快的过程,甚至在有的时候我们付出的不是很多,但是有了这样的品质也可能会得到丰厚的回报。当然,形成这样的品质需要端正的态度、明确的目标、健康的心态、顽强的毅力,需要我们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以“完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是凡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拥有我们称之为“劣根”的缺点。但是我们不能让这种“劣根”代代相传。荒芜人生,误人子弟。我们要努力法古今完人,育当世英才。而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要具备“精细”和“恒久”的精神,并使之成为一种不仅是做学问而且是做人的品质。那么我们的老师就能成为真正的良师,才能育出令自己自豪的精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