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一线」黄土坡生死一夜——甘肃临夏“7·18”特大暴洪灾害应对纪实

中国气象报记者 贾静淅 倪永强 通讯员 韦伯龙 常静 马学文

这是一场西部地区少见的强降雨。7月18日至19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成全省暴雨中心,雨量刷新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山洪、泥石流、洪水等次生灾害在几小时内同时登场,互为上下游的东乡族自治县、广河县成为重灾区。

这是一片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黄土地。临夏州常年受干旱与雨洪侵扰,缺水却又怕水。在这大禹治水足迹所至的最西端,人们千百年来一直在学习如何与自然相处。

一场暴雨,揭开了人与黄土、河川与沟壑之间的脆弱关系,也让人们重新寻找联结彼此的途径。当我们回望7月18日晚上暴雨最猛烈的那几个小时:有人一直盯着降雨趋势并研判影响,有人冒雨挨家挨户敲门组织撤离,有人与咆哮的山洪擦肩而过,有人在睡梦中再也没醒来……黄土坡上的生死一夜,有太多故事值得讲述。

雨,破历史极值

一条弯弯曲曲的巴谢河,自西向东把东乡县那勒寺镇、果园乡与广河县三甲集镇串了起来。“这河沟在地图上都找不到名字,平时干得能看见河床。”当地人说。

在7月18日的暴雨过程中,小河沟水位暴涨,变了模样。

这全赖此次暴雨的中心点——那勒寺镇。从当天20时起的一个小时之内,那勒寺镇下了82.8毫米的雨,这种强度,在甘肃全省历史上都没有出现过。

“这种量级的雨如果落在南方,很快就会被植被根系吸附,可是落在甘肃尤其是黄土区,足以在小范围内致灾。”甘肃省气象局局长鲍文中说。

黄土存不住水啊!当地老人感叹。临夏州作为古代丝绸之路南道的要冲,曾繁极一时。而近代以来,水源短缺等问题不断涌现,这里生态环境日益脆弱,成为深度贫困地区。缺水到什么程度?多年前的东乡族曾有一个“习俗”:川区的东乡人到山区走亲戚,最好的礼物不是烟酒和点心,而是带上一壶水。如今,人们已能吃上自来水,但水问题依然严重。临夏州水土流失面积达6892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84%。

就这样,雨水快速滑过黄土、汇入巴谢河流往低处,地势较高的那勒寺镇虽经受最强降雨,却挺了过来。而下游15公里之外的果园乡则没有那么幸运,当日21时至22时,这里降雨量达50.9毫米,加之上游来水,险情一触即发。

彼时的东乡县气象台,预报员们死死盯着降雨数据和雷达回波图,高级别的山洪、暴雨、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和实况提醒相继发出。尽管之前的预报已让各级防汛责任人对这场雨有了心理准备,但要更精准地锁定量级和落区,仍需依靠动态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

眼看着雨带不断东移、且从潜势来看那勒寺-果园一道川可能发生冰雹,县气象局局长祁晓龙再也坐不住了。雨量最大的几个地方,情况究竟如何?“走,去实地看看!”他拉上县气象台台长李云春,开着车一头扎进雨夜。

「记者在一线」黄土坡生死一夜——甘肃临夏“7·18”特大暴洪灾害应对纪实

东乡县果园乡街头,人们正在加紧清理洪水退去后留下的淤泥。贾静淅摄影

暴雨瓢泼的县道上,每隔一段就能看见小型滑坡点;满地掉落的树叶,证明可能已经下了雹子……沿途所见,一如所料。祁晓龙边接收值班同事提供的最新降雨数据,边给分管防汛的副县长打电话,一路走、一路汇报雨况。

彼时,沿线通信设备已受损,尽管手机信号一直断断续续,祁晓龙传回的最新实况与现场见闻,依然成为全县防汛指挥的最直接参考。很快,防范提醒靶向传递到可能受影响的几个乡镇,包括险情四起的果园乡。

21时10分,果园乡安监站站长马珍刚收到气象局发来的雨情提示,镇政府的“行动令”就紧接着传来:“各村进入一级戒备状态,立即排查险情、转移危房住户!”

窗外雨势加大,他穿好雨衣雨鞋,拿上铁锹和手电,出门直奔宗罗村——那里地势更低,且曾在1983年发生过重大滑坡灾害,逢雨必重防。不只是马珍,全镇11个村的所有干部都动了起来。

然而此时,山洪已在上游来水、本地降水的助推下,加快了脚步。谁也摸不准,它会何时从哪个山沟里冲出来……

洪,直奔下游村庄

位于暴雨中心的山区,是山洪暴发的天然温床;延伸自暴雨中心的河沟,则极易发生洪水——山洪、中小河流洪水,这两大汛期不速之客,在7月18日那场暴雨中几乎同时现身。

果园乡陈何村村民何永龙没想到,山洪瞄向了距他家不远处的那条河沟,且如此让人猝不及防。

18日21时30分,他收到在外打工的儿子不知从哪个群里转来的雨情提示,与马珍收到的正是同一条。“家里今晚不安全,先别着急睡觉。”儿子不放心,发来语音。与何永龙一样,村中的许多东乡族老人或独居、或带着小娃娃一起生活,儿女们不愿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常年在外打工。

灾害没给人留出多少反应时间。在何永龙收到语音仅30分钟后,山洪就冲毁公路,直奔河沟而来。一瞬间,全镇停电,巨大的轰鸣声淹没了村干部在街上的拍门声、哗哗的雨声、地上的流水声。何永龙的房子与山洪擦肩而过,半人高的泥水穿门而入,他深一脚浅一脚才爬到高处。

不幸的是,沟口有几户人家遭受正面袭击,连人带房被卷入泥浆。一片漆黑中,当马珍从别处赶来时,已很难辨出他熟悉的村中小路;人们来不及抚平惊魂,大声呼喊着家人、乡亲的名字,第一时间开始自救与互救……

几乎就在同一时刻,身处隔壁县城的广河县气象局局长傅正涛,眼皮一阵子跳。

此时的他,对果园乡的劫难尚不知情,但那一带的降水量却让他坐立难安——截至22时,那勒寺镇降雨量108.6毫米、赵家乡69.6毫米、果园乡51.5毫米,这意味着,洪水离下游不远了。

“上游沿线降雨量大,下游来水必定猛增,三甲集镇尤其是甘坪村,非常危险。”傅正涛给副县长白万林打去电话,道出担忧。三甲集地处巴谢河与广通河交汇处,一旦发生洪水,甘坪村首当其冲。

正是这通电话,让白万林当即决定,前往三甲集镇现场指挥。

「记者在一线」黄土坡生死一夜——甘肃临夏“7·18”特大暴洪灾害应对纪实

7月21日,东乡县气象局党员干部职工缴纳:“特殊党费”,援助受灾群众。贾静淅摄影

作为主抓防汛的县领导,从前一天收到全州重大气象信息专报开始,白万林就密切关注着雨情,且关切点非常聚焦,即两河交汇处的甘坪村。动身之前,他专门去了一趟县气象台查看详细雨情、询问趋势。上下游降雨情况如何、还要再下多少?只有气象台最清楚。

边赶路、边部署,当白万林抵达三甲集镇时,甘坪村人声鼎沸。在村镇干部的组织落实下,一场大撤离已经开始。女人牵着孩子、男人拿着重要家当,有的就近投亲靠友,有的暂时去高处的安置点。200余人成功转移仅半小时后,洪水撕破河堤、冲进村庄、灌入房屋,积水最深处达1米左右,但全村无一伤亡。

甘坪村是幸运的。洪水的远途跋涉、精准的提前研判、干部的机敏担当,让“灾前预防”有了足够的提前量。

只是,这样的“确幸”,仍难掩人们的错愕。这里最近一次发生洪水还是上世纪70年代。当站在高处看到洪水决堤、冲进家园,有人小声祷告、有人哭出了声。大家相互安慰着:家被淹了,人还在。

直到深夜,水才慢慢退去。整整一晚,村干部守在路口,拦住了所有想回家取东西的人。“险情不排除,绝不能擅自回家,一切等天亮再说。”

人,挺过不眠夜

“一切等天亮再说。”可是,对于或劫后余生、或奋力抢险的人们来说,这一晚太过漫长。

从甘坪村一路往东,在广通河畔的三甲集社区,社区书记马成明同样一夜未眠。18日晚,就在甘坪村被淹仅20分钟后,洪水漫过广通河堤岸,涌进该社区的近300栋楼房。

三甲集社区是当地最大的异地扶贫搬迁工程。2014年和2018年,先后有共900个贫困户响应政策,下山入川搬到这里的新楼房中。“比住在山沟沟里好哩!”当地人说。在甘肃,类似于此的异地扶贫搬迁工程,成为近几年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一方面为恢复迁出区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则为改善生活条件。

三甲集古时曾被称为“西北第一集”,至今仍是临夏地区农村最大的商品流通市场和物资集散地。在这里安家,有奔头儿。

谁也没料到,新家还没“暖热”,就进了水。

「记者在一线」黄土坡生死一夜——甘肃临夏“7·18”特大暴洪灾害应对纪实

在广河县救灾安置点,当地餐饮企业前来义务支援,让受灾群众和抢险工作者吃上了现做的牛肉面。贾静淅摄影

巧的是,就在当天下午,镇上刚刚举办了面向所有村民的自然灾害防御演练与知识培训。洪水来临前如何转移、怎样自救,正是演练的重头戏。镇政府担心来参加的人不多,专门准备了雨伞作为奖品,送给所有来“捧场”的村民。

“雨下得不是很大,现在就组织撤离,难道是温习下午的演练?”在当天21时许接到镇政府电话时,马成明的内心还有过疑问。当走到广通河边,工作群里一再传来最新的上游雨情,再放眼看河里,原本长满杂草的河心洲被淹得不见了踪影,他才确信:这次是真的。

实战远比演练紧张。在镇政府组织下,应急大喇叭的声音响彻整个社区:据气象部门监测,上游降雨量大,广通河洪水风险高,请大家立即撤离到安全地带!

可是,实战却不如演练那般顺利。有人更愿意待在自家楼顶,有人还想回家拿财物,有人在慌乱中跌倒受了轻伤……好在,县政府高度重视,全县公安、防汛、消防等力量火速向社区聚集,人们很快归于有序,近千人不到1小时便被转移完毕,全员平安。

那天晚上,马成明与同事一起守着安置在镇政府的群众,已经记不清是如何熬到了天亮。而同样挺过这个不眠夜的,还有很多人——

在东乡县气象局,值班人员在全市断电后拿出发电机,彻夜守着雷达站,只为确保临夏州唯一的一部天气雷达能24小时不间断运转,顺利采集数据、支撑预报;

18日晚上安顿好转移群众后,三甲集镇的干部职工拿出铁锹,连夜开始清理淤泥,为的是尽早让村社面貌恢复如初;

在广河县抗洪救灾应急指挥部门口,一些当地餐饮企业天不亮就来支援,现场架起炉子熬汤、和面,为受灾群众和抢险工作者端上一碗碗热腾腾的牛肉面;

在遭受重创的果园乡,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者沿着河道找寻被洪水冲走的人,搜救工作不曾停止一刻,到天亮时已找到20多名伤者。

……

当暴雨与洪水退去,人们需要面对的灾后生活,才刚刚开始。7月19日晚上,果园乡终于恢复供电与网络。历经一夜惊魂,与外界“失联”一整天的马珍,发出了灾后第一条微信“朋友圈”:24个小时经历了太多,人到最后最重要的,还是吃饭、喝水、生、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