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壺,顧景舟三年不仿,究竟爲何?

大風起兮,錦葵飛揚

紫砂泰斗三年不仿是為何?

此壺,顧景舟三年不仿,究竟為何?

△陳列在宜興陶瓷博物館的《風捲葵》

這是一把造型傳神、技藝精湛、故事傳奇的存世孤品。風在無形中定格於壺上,花在搖曳中婀娜捲曲,風捲葵一把壺的傳奇。

清代嘉慶年間,浙江桐鄉有戶人家以制壺為生,楊氏有女名鳳年,愛好壺藝,宗法規定“傳男不傳女”,故家族技藝不可身受,楊鳳年便暗自摸索,偷師學藝。一日,大雨剛過,院子裡的錦葵花在風中不停搖擺,她腦中突然閃現一把風中錦葵造型的紫砂壺。接連數日,她都待在院子裡觀察風中的錦葵花。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楊鳳年不斷摸索暗自完成了這把《風捲葵》的製作。生怕哥哥發現,便私下託人裝窯,哪知開窯出貨時卻引起巨大轟動,哥哥反而連連稱讚。她也成為了歷史上首位著名的女紫砂藝人。

此壺,顧景舟三年不仿,究竟為何?

生而不凡,哪能安於平靜。曲折的經歷讓這把壺愈加珍貴。上世紀30年代初,宜興丁山白宕一戶人家在蓋房時意外發現了這一失蹤許久的風捲葵壺。當時,著名陶瓷實業家、收藏家華蔭堂先生以高價將其收購。

此壺,顧景舟三年不仿,究竟為何?

日軍侵華戰爭時期,宜興淪陷,早就耳聞《風捲葵》的日軍駐宜興的頭目,在得知這件紫砂珍寶藏在華家後,就處心積慮想要據為己有。無奈之下,華蔭堂先生只能將其送到鄉下親戚家,砌在夾牆中。為避免日軍糾纏,他只能遠走他鄉。

輾轉幾年後,當時國民政府的一位高官聽聞華家藏有這一珍寶,命人向華蔭堂先生索取。為了不讓《風捲葵》從自己手中流失,華蔭堂先生只能拿出清代制壺高手邵大享製作的《掇只壺》送給這位高官,才算又一次保住了《風捲葵》。破四舊又險遭劫難,華蔭棠將它放置於雜物之中才又躲過“浩劫”。

1983年,在宜興陶瓷博物館成立之時,華蔭堂先生將這把《風捲葵》以及一把楊鳳年製作的《竹段壺》無償捐贈給了國家。就這樣,這把《風捲葵》被靜靜地放置在宜興陶瓷博物館的展櫃中,供世人欣賞。

也許是因為這件作品太完美了,使得它在往後的歲月裡幾度沉寂,又幾經風波。它百餘年的傳奇經歷,為這把傳世之作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但它還是那麼典雅奇特,風姿卓越。

早在1980年,該壺的原收藏主人華蔭棠先生曾借給紫砂廠陳列室。據說當代壺藝泰斗顧景舟想仿製一把,但時近3年,泰斗一直未動手,最後原壺奉還,誰都不知道箇中原委。

有人請教顧景舟大師,問及為何不曾仿製這把《風捲葵》時,泰斗笑答:“仿像了,只不過是像而已;如果仿不像倒顯出笑話,而且故人的心境和心態、故人的氣質和氣度,仿也確難。”

楊鳳年的《風捲葵》,造型簡潔明快,圓潤古樸。其曲線順暢自然,其圖案規範周正,其形態生動活潑,其佈局繁而不雜,其安排規而有序,是紫砂花器的傳統經典之作。

後世仿製《風捲葵》者甚多,在工藝技法、造型氣度、精神追求、神韻內涵上,汪寅仙的仿品當屬上乘。

汪寅仙認為:楊氏《風捲葵》距今人的要求還有值得推敲之處。顧景舟支持汪寅仙,他鼓勵汪寅仙把自己對歷史傳器的認識結合到仿品中,融進自己的藝術追求。

此壺,顧景舟三年不仿,究竟為何?

△汪寅仙制《風捲葵》

↑↑↑形體更圓潤,更飽滿。腹部圓渾,口頸稍挺,壺流清秀,壺把帶稜,更顯精神抖擻,韻味交加。繁而不雜,規而有序,端莊大度,圓潤古樸。

此壺,顧景舟三年不仿,究竟為何?

△陳鳴遠款《風捲葵》

↑↑↑壺身無腰線,壺流無葵葉,壺鈕為葵蒂,壺身不敷葵,把下有垂耳。

此壺,顧景舟三年不仿,究竟為何?

△民國 • 江建祥制 《青灰砂風捲葵》

↑↑↑壺材質取天青泥,器身呈暗紅泛青紫,色澤沉著大方。壺身造型取風捲葵花之形狀,既應物象形,又氣韻生動。而其式樣是仿大亨所創造型,圖案規則,做工精緻,仿古式而合度,器形的工藝甜味濃厚。

此壺,顧景舟三年不仿,究竟為何?

△民國 • 唐鳳芝制《青灰砂風捲葵》

↑↑↑壺身暗黑泛青,色澤沉著大方。壺身造型取風捲錦葵之狀,仿楊鳳年年式,應物象形,氣韻生動。

此壺,顧景舟三年不仿,究竟為何?

△季益順制《風捲葵》

此壺,顧景舟三年不仿,究竟為何?

△倪順生制《風捲葵大壺》

此壺,顧景舟三年不仿,究竟為何?

△陳伯芳制《風捲葵大壺》

一把《風捲葵》

歷經了近二百年的風雨

它的藝術神韻與滄桑經歷

其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

顯得更加光彩奪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