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祛湿先健脾 4招要牢记!

夏季祛湿先健脾 4招要牢记!

脾主运化,具有代谢体内水湿,帮助消化和吸收精微营养物质的功能。脾虚则容易招致“外湿”入侵,并最终形成“内湿”。因而,中医常有“脾虚湿盛”,祛湿先健脾之说。

那么,夏季湿盛,该如何健脾祛湿呢?

湿邪犯体的表现

外湿:湿气在外会有很多表症,如皮肤油腻、口干口苦、嗓子干痒、长痘、湿疹、腰酸背痛等等。

内湿:运化水液功能障碍引起体内水湿停滞之证。证见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尿少、面黄、浮肿、舌淡苔润、脉濡缓等。治宜健脾温肾利湿。

夏季如何健脾祛湿?

1. 饮食

脾胃不仅与水湿的代谢有关,还会对食物的消化,营养的吸收产生影响。

反过来,合适的食物,也会对脾胃产生正向的作用。

饮食上,首先要注意适量、均衡,也就是常吃7分饱,品类多样化;其次,生冷刺激油腻,高糖高盐等容易损伤脾胃的食物尽量少吃。而具有健脾祛湿的食物,如赤小豆、薏米、红豆、冬瓜、丝瓜、鲫鱼等要适量多吃。

推荐食疗方:茯苓薏米山药粥

茯苓,性平,味甘,能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

薏米,性甘,微寒,能健脾祛湿,利水消肿,清热排脓,有益皮肤;

山药,味甘,性平,有健脾益胃助消化的作用,是一味平补脾胃的药膳。

2. 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适量运动不仅能提升整体技能,舒经活络,舒缓压力,还能加速水湿排出体外。尤其是办公族,整天对着电脑,长期处于空调房内,流汗少,机体调控水湿的能力变差,因此,需要多做做运动,如跑步、快走、骑行、太极等运动帮助活化气血,促进水分代谢。

3. 穴位

常按承山穴和足三里,健脾祛湿一身轻松。

承山穴位于小腿肌凹陷处(自行找图)每天早起时按压,可感觉身上微微发热,身上的湿邪可随着渐渐发热的局部,向外“排出”。

足三里是治脾胃病的第一要穴,它位于小腿外侧,膝盖凹陷处正下方三寸(以拇指贴于膝盖凹陷处,向下四指宽的无名指指尖位置),点按时有强烈酸胀感。刺激足三里,对于脾湿引起的腹胀、腹痛、消化不良、泄泻、痢疾、失眠、水肿等都有较好的作用。

4.中医调理

湿分很多种,除了内湿、外湿,还有寒湿、湿热。因此,如果无法明确自身湿气类型,最好不要自己胡乱购买中成药服用。建议到正规的医院,接受中医辨证施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