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滯站」救助拉近回家路

□ 本 報 記 者 譚佃貴

本報通訊員 張新民 張化德

今年4月,59名在濰坊已安置的受助人員依次通過“人臉識別”系統後,其中4名很快“刷”出了身份信息,並與家人取得了聯繫。自2014年起,濰坊市救助管理站推行“零滯站”救助管理工作模式:在一定工作期限內,為所有救助對象的合理訴求提供個性化、科學化的解決方案,助其實現迴歸家庭、迴歸社會的基本需求。

發佈尋親信息

“我叫董娜娜,我家在哪裡,我要回家,我想我閨女……”疑似精神疾病人員董娜娜(化名)用濃重的南方口音隨手比劃著,但她始終無法提供具體信息。董娜娜是2017年8月由濰城區軍埠口派出所送到濰坊市救助管理站的,曾到濰坊市第三人民醫院接受精神醫療。該站立即在全國救助尋親網、今日頭條以及當地的媒介平臺為其發佈尋親公告,但都無功而返。董娜娜滯站時長臨近3個月,按照規定將申請安置到濰坊市社會福利院。工作人員再次通過全國救助尋親網、今日頭條等渠道發佈尋親公告。功夫不負有心人,2018年春節前夕,董娜娜12歲的女兒小娜(化名)看到了今日頭條上的尋親信息,和家人來到了濰坊市救助管理站。在母女見面的一瞬間,小娜哭喊著“媽媽”飛奔向董娜娜,緊緊抱住了失蹤半年之久的母親。

按照“零滯站”救助管理工作模式的要求,濰坊市救助管理站所有受助人員的尋親信息,必須在24小時之內推送至全國救助尋親網,併發布至今日頭條尋人板塊。個人信息24小時仍未核實的,在自媒體、志願者尋親服務群等渠道發佈尋親公告。7天之內無法核實的,聯繫公安機關採集受助人員DNA信息。3個月內仍無法確認身份信息的,申請安置到市社會福利院。

用情“談”出身份信息

張桂華是2015年由濰坊市救助管理站安置到市社會福利院的,兩年多來,工作人員多次回訪,但她始終不願透露身份信息。“到現在您從家裡出走快3年的時間了,光在福利院也接近兩年了,家裡人一定特別擔心您!難道您就不想回家看看?”在一次交流中,工作人員再次對張桂華動情地勸說。終於,張桂華說出了她家在臨沂某村並說出了兒子的姓名。採集到這個信息後,工作人員立即聯繫到了當地政府、救助站,並且核實了她的身份信息,隨即將張桂華護送回家鄉。

患病的吳順(化名)大爺是2015年10月來到濰坊市救助管理站的,因為無法確定其身份信息滯留站內超過3個月,該站決定將其安置到市社會福利院。吳大爺在受助期間,與工作人員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當他得知要被安置到福利院後情緒低落。工作人員耐心地跟吳大爺說:“救助站只是臨時救助機構,以後安置到福利院我們也會經常去看望您的……”幾次心理疏導後,吳大爺主動配合救助工作,被順利安置到了福利院。

多部門攜手共助

流浪乞討、精神障礙、離家走失等特殊群體的救助工作,直接體現著黨和政府對他們的關愛。濰坊市救助管理站與公安、城管、衛生等部門協作聯動,形成了多部門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的局面。依託濰坊市中醫院、濰坊市第三人民醫院(精神疾病中心)的醫療資源對急症、重病、疑似精神障礙的受助人員進行救治,待受助人員病情穩定後再行救助;與轄區派出所、公安分局在戶籍核查、DNA信息採集、人像比對等方面密切協作,保證日常受助人員戶籍信息核實工作順利進行;與多家醫療、養老機構達成協議,分類託養受助人員。2014年到2017年,該站通過濰坊市社會福利院安置長期滯站人員42名,分類託養受助人員500多人次,沒有發生一起因託養機構照料不周引發的安全責任事故。

從2014年起至2017年底,濰坊市救助管理站共救助受助人員5114人次,救助覆蓋率達100%,初步實現了“零滯站”的工作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