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算团队:披荆斩棘一路走来

3月20日,青海大学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系的大四学生崔鹏,正如往常一样在电脑上学习做作业。电脑桌面右下角QQ消息提醒突然连续跳动, “滴滴滴滴”响个不停。

崔鹏疑惑地点开对话框,原来是青海大学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群里的各种祝贺、欢呼的语句和表情,他往上拉到第一条消息“我们得了一等奖,进决赛了!”他愣住了:进决赛了?真的假的?是我们队吗?他打开获奖名单,迅速拉到最后一行忐忑地往前翻。

这时,队友张芙蓉在他们五人小群里发了消息“我们是一等奖!第三名进决赛了!”

当崔鹏确认自己的队伍真的进了全球总决赛,而且是第三名时,百感交集地说: “太不容易了,坚持了三年的事终于有了一个好的结果!今天我要给自己放一天假!”

崔鹏是今年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青海大学的一支参赛队伍的队长,从2015年他和队友刘欣媛就作为青海大学代表队参加了第一次超算竞赛,到今年已经是第三次参加,终于在今年全球300多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比赛预赛全球一等奖,闯入全球区总决赛。

5月9日,2018 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ASC18)总决赛在南昌大学落下帷幕,青海大学在此次比赛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最终获全球一等奖。展现出优秀的超算系统与应用理解能力以及出色的性能优化能力。

保持初心 坚持探索赢胜利

2016年,青海大学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系接到了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组委会的邀请,指导老师李东挑选了几个平时对计算机竞赛有兴趣、积极参加的学生备战这一次的比赛。崔鹏就是其中一员,当时他大二。他和队友都完全没有接触过超算,崔鹏对于这次世界最大规模的超算竞赛,既好奇期待又紧张不安,自己在这方面完全就是小白,到底行不行。

怀着这种复杂的心情,崔鹏和队友们一起到了北京,参加赛前2天的集训。崔鹏努力地听着老师讲解超算的原理、技术等专业知识,认真地做着笔记,用手机拍下老师每一张PPT 。即便如此用功,他一天下来也只听懂10%的内容,崔鹏十分沮丧。

2016年1月10日培训结束后,崔鹏和队友拿着预赛的四道题目回到了青海大学,预赛时间两个月,比赛内容是将这四道题在超算平台上运行起来,撰写英语报告,比拼运算速度和效果。

回到学校的第二天,一大早崔鹏和队友们就来到会议室一起讨论、研究这四道题目。大家翻着笔记,看着电脑,讨论了整整一天,但是一无所获。大家甚至读不懂题目,不明白题目的意义。

超算对于大家来说太难、太复杂。崔鹏说,第一次登录超算平台,看到的是黑色背景上面的一片白色英文单词,完全不同于平时用的计算机,根本不知从何下手。崔鹏对此十分着急,心想这样下去还怎么比赛。崔鹏在第二次集体讨论时,提出每个人专攻一道题,不管是上网查资料、还是去图书馆借书,要想尽一切办法来解决这四道题。

当时学校的老师也没有这方面相关的专业知识,只能靠他们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崔鹏上网查了很多资料,但没有找到相关的具体内容,去了图书馆也没有什么收获,半个月过去了,他依旧不能将题目输入超算平台运行,还是没有进展。其他四个队友也和他一样,大家都摸不着头绪。

崔鹏开始有点动摇了,眼看着比赛截止时间快到了,却一点进展都没有,更别提写英文报告了。他内心十分纠结,有点想放弃了。就这样又过了半个月,离比赛截止只剩一个月的时间。

有一天崔鹏翻手机相册时,翻到了比赛集训时拍的老师的PPT 。上面有超算平台一步一步运行命令的讲解,他如获至宝。赶紧将图片分享给队友,自己按着上面的内容,结合自己的题目一步一步输入命令。但输入完成开始运行时,总是在第四步报错,不能继续运行下去。崔鹏仔细核对了很多遍,自己输入是没有问题的,那到底是哪里出了错误呢?

题目又陷入了僵局,崔鹏想到自己有一个国防科技大学参赛选手的联系方式,犹豫再三后,崔鹏硬着头皮在微信上请教他。原来是老师的PPT有一步写错了,这位选手非常热情地给崔鹏讲解了基本运算原理和方法,让崔鹏茅塞顿开。他和队友们终于有了突破,在比赛截止之前完成了四道题目,最终在175支参赛队伍中,获得了42名。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和一年的准备。 2017年竞赛时,崔鹏自信了很多,他们原班人马出征,以第26名的成绩获得了预赛全球二等奖的好成绩。

有了前两次的进步,今年大家的参与性都提高了,青海大学派出两支队伍参赛,崔鹏是其中一组的队长,最终他的团队以第三名的成绩冲入了全球总决赛,也是西部高校中唯一一支入围总决赛的队伍。

“这三年为了这个比赛,寒假甚至春节一天都没有休息过,一直在学习,在探索,不断挑战自己,虽然也有很多次想过放弃。但还是坚持了下来,现在能进入总决赛我很开心,觉得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我会继续加油!”崔鹏开心地说。

挑战自我 胆大心细向前走

刘欣媛也和崔鹏一样,经历了三次比赛,现在已经是一个有经验的老队员了。前两年的比赛,她是队里唯一的女生。回想第一次参赛的情景,她笑着说:“我当时甚至不会登陆超算的平台……”但乐观开朗的刘欣媛信心十足,从零开始学习。第一次参赛时,她付出了比队友更多的努力,下了更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第一年比赛的时候,我是负责整理、翻译其他队友的报告。他们写好中文报告时,离比赛截止日期只有两天了。我要在这短短两天把所有报告改一遍,统筹在一起再翻译成英语。当时压力非常大……”刘欣媛回想起曾经的艰难,摇头笑着说。

当时负责翻译、统筹的刘欣媛,时间紧,任务重。她想到队友们近两个月不分白天黑夜的奋战,不敢丝毫放松,加班加点地做好分给她的工作。遇到技术类难题,她就在参赛交流群里虚心请教;害怕翻译不准确,她翻查了各种字典、网上论文。写成报告后,又仔细地检查了很多遍。最终在比赛截止日期前,刘欣媛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提交了报告。

到第二年参加比赛,刘欣媛就得心应手了。她也负责了一个题目的任务。能较熟练完成编写代码、调试优化等工作,并和队员们一起尝试了设计服务器集群,开展了服务器集群优化和测试,学习到了很多高性能计算机的专业知识。 “我很珍惜每一次参赛机会,因为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学习交流平台,也是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的机会。这些经历和收获是我一生的财富。”刘欣媛由衷地说。

在今年准备全球决赛期间,刘欣媛已成长为可以辅导学弟、学妹的老队员,并负责决赛题目中诺贝尔奖科学应用冷冻电镜Relion优化这一高难度赛题。这个乐观开朗、胆大心细的山东姑娘表示,对于决赛自己不紧张也不害怕,一定会全力以赴,争取有一个好成绩!

越战越勇 团队合作创新高

有了前两次参赛的基础,青海大学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系的学生们对2018年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兴趣更大了,参赛积极性更高了,报名人数达到20多人。学校也非常重视这次比赛,派出李东和黄建强两位指导老师分别带队参赛。崔鹏和刘欣媛作为老队员也继续参加。崔鹏作为其中一队的队长,和另一队队长潘庆一商量后,对报名的20位同学展开了为期一个月的超算技术培训,并让他们提交报告,最终他们各选出了几名新队员。周新科、张芙蓉以及王玉铭加入了崔鹏的团队。

“我们都认为这是一次了解计算机更多领域、学习更多知识的机会,也是一次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机会。所以我们都积极报名参加。而且有学长的讲解,我们上手没有那么难了。”王玉铭说。

新的团队成立后,全球预赛正值寒假期间,同学们虽然各自在家准备自己的题目,但是每周都会在QQ群开语音会议,汇报自己的进度和讨论存在的问题,每天都积极准备着,连春节都没有丝毫松懈。

“我们这次分工很明确,我和王玉铭负责一道题的两个部分,其他三位学长、学姐各负责一道题。然后自己撰写英文报告,最后汇总给队长。”张芙蓉介绍道。为了追求更完美的结果,崔鹏对队员们交上来的报告认真检查,每个队员的报告都被返回去三四次地进行修改。

“要做我们就做到最好,不能丢脸,更不能砸了学校的招牌。”崔鹏认真地说。

“我们团队非常团结,每个人都很勤奋。队长也特别负责、认真。 3 月12日要提交预赛报告, 3 月11日我们还在一次一次地测试优化,改方案,就是为了更加完美。”队员周新科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崔鹏的团队以全球预赛一等奖,第三名的好成绩进入了全球总决赛。同学们在欢呼、庆祝过后,又投入了更加辛苦的准备。

5月4日到5月9日,在南昌大学的决赛,将在人工智能阅读理解、CFL3D 、 HPL 、 HPCG等高难度赛题展开激烈角逐。他们中有些人是第一次参加总决赛,每个人都难掩兴奋与期待。队员们每天早上八时到机房开始讨论、编写代码,一直忙碌到晚上十一时多。机房里留下了这一群年轻人昼夜奋战的身影,也见证了他们一点一滴的成长。

团队指导老师李东,硕士研究生毕业,在深圳工作两年后回到青海, 2013年在青海大学任教。李东老师清楚地看到了青海信息化发展与内地的差距。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带领学生们为青海信息化发展做出贡献。他带领学生们参加过各种科技创新竞赛,让学生们了解更多知识,探索更多计算机领域。

在青海大学参加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的三年时间里,李东一直担任着指导老师的工作。 “我们从第一年抱着尝试的心态参赛,到现在一路上升到全球总决赛。这次,在总决赛中我们的超算团队又获全球一等奖,这说明我们有这个实力,我的学生都很优秀。”李东自豪地说道。

获奖后的队员们也很兴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谈着自己的感受, “参加这样的世界级比赛,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认识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名校的朋友,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受益匪浅。”刘新媛说。一向说话就脸红的周新科说道, “通过这次比赛让我掌握了很多硬件组装和并行计算知识,而且考验了我们对集群应用的基础知识。”张芙蓉和王玉铭表示:虽然比赛过程很累,但这是一个享受学习的过程,也收获了很多。很感谢系里以及学校的支持和学长学姐的帮助,让我们有了这次难忘的体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