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领侍卫内大臣的官衔是几品?和九门提督有什么关系?

草原背包客


虽然这个名称不怎么威武,但是清朝领内侍卫大臣的品级是杠杠的正一品,也就武官能够做到的最高职位。总共只有六个名额,只从满洲八旗的上三旗中间选,也就是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各两人。

领内侍卫大臣的职责,是管理的是皇帝的侍卫们,负责宫禁的安全。这些侍卫本身也有等级,其中一等侍卫就是正三品,要知道一个普通的将领,在沙场拼杀几十年,能捞到一个正三品的参将就非常不容易了!

都说宰相门前已经是七品官了,这皇帝的侍卫可是正三品啊。

领内侍卫大臣身份尊贵,又是皇帝的近臣,所以清朝历来都是以满洲亲贵来担任。甚至有人以亲王之尊来担当——比如雍正朝的领内侍卫大臣就是十三阿哥怡亲王胤祥。

而九门提督,其实全称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 九门提督统合北京内城九座城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其实是清朝御林军的统领,品秩初为正二品,后于嘉庆年间升为从一品,低于领侍卫内大臣的正一品。

九门提督同样是关乎京师安危,皇帝的人身安全,所以九门提督也是由皇帝所信任的满人来担当。在涉及到皇位争夺的时候,九门提督一职,往往起到决定作用。比如在康熙临终之时,正是因为有了九门提督隆科多的大力协助,雍正皇帝才能够顺利继位。

总之,领侍卫内大臣和九门提督一内一外,掌管着皇宫乃至于京师的军务和防备,皇帝一般都会把这两个职位给自己最信任的人。


客官请留步,先赞再关注!


经史通义


领侍卫内大臣是正一品。跟九门提督职责完全不一样,领侍卫内大臣是宫中侍卫处的长官,管理的是宫中宿卫,九门提督管的是北京城内城九门的兵力,都在皇宫外面。

(和珅既担任过领侍卫内大臣又担任过九门提督,乾隆将他从下五旗正红旗抬入上三旗正黄旗,拥有了任领侍卫内大臣资格)

根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载:“侍卫处设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内大臣,从一品,各六人。”这里就明确了领侍卫内大臣的品级和定员。侍卫处是由八旗中的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子弟组成,负责保卫皇宫、皇室成员安全、守卫宫门、引导官员觐见、保卫皇帝出巡等。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都是侍卫处长官,上三旗各二人,另有从二品散秩大臣若干辅助处理各类事务,也都由上三旗选拔。下属正三品一等侍卫60人(上三旗各20人);正四品二等侍卫150人(上三旗各50人);正五品三等侍卫270人(上三旗各90人),蓝翎侍卫90人(上三旗各30人)。后各侍卫人员由武进士中选取补充,不再局限于上三旗,但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必须是上三旗勋贵。侍卫外放官员后往往飞黄腾达。

(雍正最信任的弟弟允祥曾任领侍卫内大臣)

领侍卫内大臣虽然所管人数有限,但毕竟是宫中要地,可以进出宫廷,天子近侍,非亲贵大臣不能担任。对选拔出身有严格要求。往往领侍卫内大臣的身份是对大臣的一种奖赏,表明皇帝的信任。比如康熙朝的鳌拜、索额图、明珠,雍正朝的允祥,乾隆朝的傅恒福康安父子、阿桂、和珅等。尤其是和珅,原本属于下五旗的正红旗,乾隆四十一年被“抬旗”进入上三旗的正黄旗,和珅才拥有了担任领侍卫内大臣的资格。

(京城内城九门外城七门)

而九门提督就完全不一样了。九门提督全称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其属下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步军统领衙门所属的八旗兵力和绿营兵丁,一部分是巡捕五营的马步军队。负责京城九门内外治安巡防。既管部队,又管警察。所谓九门,就是京城内城的九座城门(正阳、崇文、宣武、朝阳、东直、阜成、西直、德胜、安定)。凡九门内外一切军事民防,九门提督都管。

(隆科多以九门提督身份在九子夺嫡中起到关键作用)

虽然品级不是最高,九门提督仅为正二品(至嘉庆时才升为从一品)。但权力相当大,统领着皇宫外京城中绝大多数的兵力。鼎盛时期,步兵统领衙门有八旗兵和绿营兵共20000余人,五营也有兵力10000余人,包括4000骑兵。任何人如果掌握了这样一支军队,随时可以威胁到皇宫安全。相比之下,六个领侍卫内大臣只能管五六百侍卫,实在是不足一提。所以,九门提督一职至关重要。康熙末年九子夺嫡,九门提督隆科多就是起到了关键作用,在雍正即位后更是平步青云。九门提督一职一向是皇帝最信任的亲贵兼任。比如乾隆年间和珅任此职务二十余年,晚清慈禧最信任的宠臣荣禄就曾担任九门提督。


伊耆角木


清朝领侍卫内大臣是管理侍卫的大臣,清朝侍卫处设有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统领侍卫亲军,其中领侍卫内大臣属正一品官阶,上三旗每旗各设二人,共有六人。它与九门提督完全不是一回事,九门提督的全称为“提督九门巡捕五营步军统领”,往往被称为步军统领,主要负责的是保卫京师,此外还兼具审理案件、编制保甲等职能。领侍卫内大臣创设于清朝顺治年间,在顺治、雍正、乾隆三朝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设立有着深刻的政治斗争因素,顺治即位后,内大臣阿达礼等人意图拥护多尔衮登位,双方爆发了一次激烈的政治冲突,风波过后,顺治帝意识到了掌管侍卫的重要性,其一旦拥有异心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从顺治元年(1644年)开始便设置了领侍卫内大臣,不过这时的领侍卫内大臣人数只有两个,属于过渡时期,到顺治帝亲政后,于顺治九年(1652年)授鳌拜为总管侍卫,可以说是领侍卫内大臣正式设立的标志。

顺治皇帝

领侍卫内大臣设立的初衷是管理侍卫,但其职责又不仅限于此,还兼有多项其他政治职能。第一是率领侍卫守卫禁中,轮流守卫的每班侍卫由领侍卫内大臣一人、内大臣或散秩大臣一人统之。第二是考核侍卫和负责侍卫的升迁,前面已提及管理侍卫的重要性,除了日常管理侍卫外,领侍卫内大臣还负责侍卫考核,“凡遇五年军政之期,领侍卫内大臣自行考核侍卫并填注考语。”领侍卫内大臣的这一职责一直延续到嘉庆四年(1799年)。此外领侍卫内大臣不仅拥有汉侍卫和上三旗侍卫的升迁权,还负责汉侍卫的挑选。第三是掌管上三旗亲军,八旗兵制中下五旗亲军隶属于宗室王公,而上三旗亲军隶属于领侍卫内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可以在本旗亲军内遴选将才,同时可以奏请查办犯有过错者。此外,领侍卫内大臣除了管理侍卫,还负有管理其他兵营的职能,通过控制皇帝直属的武装力量来保卫皇室安全。

鳌拜画像

可以说,清朝的领侍卫内大臣位高权重,掌握的是最核心的武力,因而不是一般人可以出任此职的。有清一代能担任此职务者几乎都来自勋贵家族,地位十分尊贵,同时在清代“首崇满洲”原则影响下,汉人鲜有能任此职者。领侍卫内大臣对清朝的政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历任领侍卫内大臣的家族与皇室联姻的现象也十分普遍,一方面这种联姻巩固了其家族势力,另一方面也加强了他们对皇室的支持,有效地巩固了皇权。此外,许多领侍卫内大臣都是清朝有名的政治人物,如鳌拜、鄂尔泰、索额图等人,他们对清朝政局产生了或利或弊的影响,比如索额图曾参与了康熙晚年的诸皇子夺嫡斗争。

领侍卫内大臣鄂尔泰

参考文献:

常江:《清代侍卫制度》,《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第3期。

黄圆晴:《领侍卫内大臣与清初政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会议论文集,2011年11月。

范美玲:《清朝中期侍卫制度变迁研究(1775-1820)》,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林小静


季我努学社


领侍卫内大臣的品衔肯定大于九门提督,实际作用上,九门提督就相当于警卫团团长,领侍卫内大臣就相当于警卫连连长。


九门提督是驻扎京师的将军,一般是二品官,顾名思义,主要是负责守卫京城九门,嘉庆年间,九门提督手下一般有三万人左右,一般还负责城里巡夜,救火,甚至是安保。九门提督的主体直到1924年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才彻底裁撤完毕。



领侍卫内大臣是皇宫内侍卫的首领,是皇帝最亲信的人,官居正一品,穿戴麒麟补服,在武职中算是最高的,皇帝的近身安全肯定不会交给一个人负责,所以,领侍卫内大臣一般有六个人,从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三旗中每旗挑两人担任。


领侍卫内大臣手下有六百名左右精挑细选的御前侍卫,再加上侍卫亲军一千多人,以及宗室侍卫总共有两千人左右,虽然人数不及九门提督的多,但是地位更高,毕竟离皇帝更近。


颍州小史官


此事我们以康熙晚年的九龙夺嫡为例最好不过,围绕核心人物四爷胤稹也就是后来荣登大宝的雍正展开最好不过。

一句话:四爷荣登大宝前其为侍卫内大臣,其亲信隆科多为九门提督。




(康熙晚年九门提督隆科多)

清朝年间,领侍卫内大臣为正一品京官,着麒麟官服。康熙年间的鳌拜,索额图与噶布喇(康熙皇后赫舍里氏父亲)都曾担任此职,后乾隆年间的和珅,阿桂也都曾担任此职。以上个个在清朝历史上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可见此职位之重要,与皇帝关系之紧。领侍卫大臣都是满清上三旗出身,一共六位,为确保权利制衡分别从正黄,镶黄和正白各擢拔两位为职,由六人轮流值班。而正黄与镶黄都是皇帝亲统,正白旗一般是皇子统辖,也就是说,出身上三旗的侍卫内大臣都是皇帝或者皇子的下属或者包衣奴才,这便从忠诚度方面确保了皇帝的安全。领侍卫内大臣一般统辖的人不多,不过800人左右,但是他们都是宫中护卫宫城安全与皇帝安全与之走得最近的人,甚至达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出则随行,入则守门。

他们的职责有三。

一、巡逻护卫宫城安全。

二、贴身侍卫皇帝与皇家安全。

三、打击一切对皇帝意图不轨、以下犯上之人,包括皇亲国戚。

侍卫内大臣统辖皇帝所有贴身侍卫,他们作为皇帝最后一层人身安全保障,外面一层是守卫宫城九门的九门提督,最外面一层是丰台大营。

所以,一旦有人掌控了领侍卫内大臣与九门提督,乃至丰台大营,睥睨皇位,荣登大宝,易如反掌,那对于任何一位皇帝来说都是极其危险的。

而我们今天说到的四爷雍正就是这样一位赢家。

(雍正)

胤稹在康熙晚年领侍卫内大臣,在九龙夺嫡时候,他表面不动声色,暗地里收拢了大学士张廷玉,外又控制了九门提督隆科多,乃至遥控了宫城外卫丰台大营,还有任川陕总督的包衣奴才年羹尧遥相呼应。

时任九门提督的隆科多为正二品京官,守卫京都一切军政民要务,是一切,相当于今天北京的警察局长。其统辖的兵力共约2万人,守卫京城九门。

当年九龙夺嫡,康熙是否真的传位胤稹我们无从得知,但是历史向来是胜利者书写的。胤稹至少在康熙晚年控制了当时一切要害位置,如若康熙真的传位给他,倒是得了个名正言顺,省了那许多事儿。但有不测,只消康熙贴身大学士遣一小宦传信给胤稹,此时隆科多只需按例以皇帝驾崩,为防不测,严守宫门,任何人不得带兵进出即可。再让外城的丰台大营为防个别人狼子野心,严加防范,戍卫宫城。快马传书年羹尧时刻准备以清君侧为由进京勤王,扫除叛逆。可见此时宫墙内外,铁桶一块,胤稹想怎么篡改遗诏都可以。



由此可见,满清的领侍卫内大臣与九门提督对于皇帝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勾结,对皇帝来说是致命的。因此,此两职位,非上下级的从属关系,相反,皇帝更会想方设法让他们各司其职,离得越远越好。

至于那位荣登大宝的雍正,如果真的是顺承康熙遗诏继位,我们也只能说八爷与他实力相差实在太大,别人甚至还没来得及祭出大招,他就败将下来了。


不书公子


清朝领侍卫内大臣位高权重,是皇帝的内臣,清朝每一任领侍卫大臣都由皇帝最信任的人担任,例如乾隆时期的和珅,雍正时期的允祥。

清朝领侍卫大臣官衔是正一品,而且领侍卫大臣必须要出自八旗的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主要负责皇城内的安全工作,是负责皇帝近卫安全的主要负责人,可以说是位高权重。


而九门提督全称是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官衔是正二品,直到嘉庆皇帝才把九门提督提拔为从一品,不过官职还是在领侍卫大臣之下。不过尽管如此,权力却相当大,负责统领京城所有军队,负责京城的治安。

九门提督与领侍卫大臣相比官职虽然低,但是权力比它大,因为手里的人多,九门提督掌管京城内外数万人马,而领侍卫大臣只有侍卫几百名。几万对几百,作用谁大一看便知。雍正夺取皇位时,当时的九门提督隆科多立下了不小功劳。


一个看历史的小矮人


领侍卫内大臣是正一品官,非满清亲贵不能出任此职;九门提督本官是正二品,如果有其他兼职就看哪个高,当然兼任这两个的不大多见。

说白了,九门提督管的是京城治安和近郊军务(当然节制不到当时的丰台军营),如果拿现代官职相比,大体上相当于首都卫戍区司令兼公安局长,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在当时的行政体系中,这个官职本身算不了核心中枢(有其他兼职另论)。当然在关键时刻,九门提督还是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比如康熙驾崩之后,胤禛能抢班夺权,靠的一个是13爷胤祥搞定丰台大营,另一个就是九门提督隆科多掌握了京城。

而领侍卫内大臣,主要是负责皇城和宫城治安,如果拿现代官职相比,大体上相当于中央警备部队的首长,现在看这个职务的级别不高。但在封建时代,皇城和宫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更是相当于封建皇帝的大内治安总管和贴身侍卫头子……那是分分钟在皇帝身边行走的节奏……所以九门提督跟领侍卫内大臣相比,还是有点不够级别……


搬不动的小强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清朝的领侍卫内大臣这个官衔可能很多人都没怎么听说过,但是一些历史名人,比如鳌拜、索额图、明珠甚至和珅,这些八旗子弟中的佼佼者,都干过领侍卫内大臣这份差事。

那么这个职位是几品呢,其实不要小看它,因为这个职位是标准的正一品。而反观作为京城卫戍区司令的九门提督,其实刚开始也只是正二品设置,只是后来考虑到地位重要,提升了半格,也就是从一品,而这和正一品的领侍卫内大臣显然没法比。

不能比的,除了品级,还在于作用。毕竟领侍卫内大臣可是皇帝身边的人,负责的也主要是皇帝的人身安全,而九门提督主要是负责城防,那么孰轻孰重,大家自个掂量一下呢。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欢迎大家交流探讨。


九品职麻官



领侍卫内大臣掌统由上三旗子弟组成的侍卫亲军,翊卫扈从。官阶正一品,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各二人,在武职中品级最高。以下有内大臣六人,从一品,亦每旗二人;散秩大臣无员限,从二品。所辖侍卫,一等六十人均正三品;二等一百五十人;三等二百七十人,正五品;蓝翊侍卫九十人;以及四等侍卫、汉侍卫、亲军校等。营兵亦自三旗中挑选。

九门提督是中国清朝时期的驻京武官,正式官衔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主要负责北京内城九座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还负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等,实际为清朝皇室禁军的统领,品秩为“从一品”。

二者职责不同,内大臣负责皇帝的安保警卫,九门提督负责北京城治安。


我是汽车fans


谢邀,侍卫内大臣官衔正一品。 〈 侍卫内大臣〉,相当于现在中央警卫部队指挥官。〈九门提督〉,相当于北京公安局,局长。 两官位都十分重要,前者是正一品,后者是从一品。就是说〈侍卫内大臣〉比〈九门提督〉的官衔稍大些。
鳌拜,索额图,和珅,明珠,胤祥,傅桓,兆惠,阿桂,福康安等都曾认领过侍卫内大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