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創新農村養老服務新模式

年來,平昌縣以機構養老為突破,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公建民營”為路徑,以老有所養為目標,大膽探索、勇於實踐,走出了一條投資多元化、管理精細化、服務社會化的養老服務新路子。

2014年,平昌率先在白衣、駟馬、得勝、西興等4個農村敬老院開展“公建民營”試點工作,大力實施轄區主養、區域協養、主動勸養的聯動供養模式,優先將特困供養人員及符合條件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孤寡老人、優撫對象等特殊群體納入敬老院供養範圍,充分保障特殊老人群體基本養老服務需求。

公建民營 開啟新模式

“來,嚐嚐我們自己種的新鮮黃瓜!”7月14日,在平昌縣駟馬養老服務中心,70歲的苟忠權老人從院內的菜地裡摘下一籃黃瓜,熱情地招呼著前來訪問的客人。

勞作了一輩子的老人們“閒不住”,養老服務中心便流轉了土地10畝種植蔬菜、養殖生豬,每年10萬餘元的收益全部用於改善居住老人的生活和外出旅遊開支。

“駟馬養老服務中心以‘公建民營’為載體,深度推進公辦養老機構‘公司+’模式。”平昌縣民政局局長苟國聰說,通過公司化管理,既解決了公辦養老機構效率低、活力不足、服務質量不高等問題,也達到了降低運營風險、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目的。

平昌精心制定養老服務發展規劃,在16所農村敬老院全面推行“公建民營”模式,創新“1169”管理服務機制,形成了管理規範、服務優質、運行高效、競爭有序的良好局面。

“目前,平昌特困供養對象集中供養率達70%,失能、半失能特困供養人員和建檔立卡貧困戶失能老人集中供養率達100%,80歲以上高齡老人享受居家養老服務100%,充分發揮了養老服務在脫貧攻堅中的兜底作用。”苟國聰說。

服務進家門 養老更方便

近年來,“有病治病、無病療養”的醫養結合新型養老模式逐漸興起。

“您好,文大爺,請問您有什麼需要服務的?我們馬上派人來。”7月6日,在平昌縣龍王廟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話務員一邊接聽熱線電話,一邊查看文躍升老人的詳細信息,不但有家庭住址、電話號碼、身份證號等基本信息,還有興趣愛好、親屬姓名、健康狀況等相關情況。

家住龍王廟社區的文躍升老人今年已經90歲了,兒子媳婦也已是古稀之年。老人有需要時就會撥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服務熱線,專業服務人員每週2次上門做衛生保健和腿腳按摩。

平昌探索醫養結合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在駟馬、元山、白衣3個鄉鎮6個社區開展試點示範,建立12349“智慧養老”服務平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健康體檢、巡訪巡診及助餐助浴助潔助急等“線上”“線下”服務,優先保障低收入老人、空巢老人、經濟困難的高齡老人和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基本養老服務需求。

康養+旅遊 健康又幸福

2017年12月10日,在中國森林康養與鄉村振興戰略論壇暨中國林業產業聯合會森林康養促進會年會上,平昌縣鎮龍山國家森林公園、三十二梁景區管委會獲評“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單位”。

據瞭解,平昌採取招商引資和項目牽引、市場撬動手段,促進社會力量逐步成為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主體,先後引進開發南天門、皇家山、三十二梁、天意海、金寶山、洞灘湖等9個康養項目。“不僅要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還要吸引更多老人來平昌康養旅遊、頤養天年,讓老人的幸福指數更高。”苟國聰說。

立足全縣鄉村旅遊“比較優勢”,平昌把康養產業與獨特的自然山水、鄉村旅遊深度融合,積極培育發展康養旅遊產業,規劃建設30個康養服務設施點,形成“一心兩園三基地”(“一心”,即鎮龍山生態康養中心;“兩園”,即佛頭山、金寶山康養產業園;“三基地”,即茶旅文化康養基地、溼地和水生態森林康養基地、森林運動體驗基地)空間結構形態佈局,著力構建全域旅遊、全域康養新模式,著力打造面向全省乃至全國的最佳康養目的地。

(四川在線巴中頻道新聞熱線:0827-5188332 官方微信:巴中輿論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