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清晨,西山區團結街道律則社區趙家箐村長趙永富一大早就到基地香菇大棚,他要趕在吃早飯前將香菇菌棒澆透。現在正是香菇菌絲髮育階段,這樣做,可保證在烈日炎炎驕陽似火的三伏天大棚裡的溫度,仍能維持在適合菌絲生長的溫度。
從年前開始裝袋、滅菌、接種,再經過幾個月的發菌過程,直到進入出菇採收季節,趙永富和他們村的村民,都像看護嬰兒一樣小心翼翼地看護著香菇菌棒。“10萬袋香菇,一袋一年能掙兩元多,一年下來,種香菇就能收入20多萬元……”趙永富邊說邊抬眼望去,菇棚裡目之所及全是密密麻麻擺放有序的香菇菌棒,怎會不讓人油然而生喜悅之情。
“在基地除種香菇的收入外,通過西山區供銷社幫扶我們成立食用菌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我們全村村民都入了股,每年還能獲得4000元左右的分紅,脫貧致富不成問題。”趙永富喜形於色。
趙永富所說的基地,就是西山區供銷社產業扶貧基地,結合整村推進建設項目,2017年初,西山區供銷社與律則社區趙家箐村合作共建,採用“政府+企業+基地+農戶”產業模式,統一流轉土地、統一配套設施、統一技術服務、統一市場銷售,推進產業幫扶。
西山區供銷社產業扶貧基地位於團結街道律則社區趙家箐村小組,佔地25畝,建設標準連體鋼架大棚7000㎡、生產規模種植香菇10萬棒,總投資 70 萬元,上級補助60 萬元、村民自籌10萬元,目前已產出12噸香菇,受益農戶21戶,84人。
沿著一條環境清幽,高山流水的箐溝,走進趙家箐香菇產業扶貧基地,只見一座座嶄新的香菇種植大棚坐落其中,一排排香菇菌袋整齊地擺放在大棚裡,村民們有的在除草,有點澆水,有的在摘蘑菇……,熱火朝天,一派繁忙景象,給寧靜的小山村增添了幾許熱鬧喜慶的氣氛。
過去,趙家箐村,是西山區一個偏遠的掩藏在山林裡的村落,村裡只有21戶人家,靠種地為生,日子過得比較清貧。由於地勢相對較高,雖然環境清幽,高山流水,但由於缺乏水利基礎設施,村民們卻守望著山腳的河水喊口渴,尤其到了旱季就缺水,玉米、小麥等雜糧成了趙家箐村唯此能夠種植的糧食作物,村民們一直靠僅有的幾畝土地種田、飼養牲畜家禽維持生計。
“中央、省、市、區實施精準扶貧,脫貧攻堅後,我們就多次到我們的掛鉤扶貧聯繫點趙家箐實地考察,發現趙家箐這裡海拔高,溫度低,溼度大,特別適合種植食用菌,下一步,我們還要開闢種植、加工、鄉村旅遊的發展模式”西山區供銷社黨委副書記張玉仙動情地說。
香菇助力脫貧只是西山區供銷社開展產業脫貧的一個縮影。多年來西山區供銷社還扶持了石氏果蔬專業合作社、恆芳玫瑰花、谷律花椒、妥排生豬養殖等合作社產業,在精準扶貧,脫貧攻堅工作中在闊步向前。
“扶貧拔窮根,實施精準扶貧,就必須走產業化扶貧的路子,選一個既增加收入又穩定的產業,達到既能‘補血’,又能增強自身‘造血’功能的目的,實踐證明,小小香菇能夠撐起精準扶貧的大產業。”西山區供銷社黨委書記李東傑信心滿滿地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過去,受山區自然條件的限制,趙家箐遲遲發展不起來,現在,在西山區供銷社實施精準產業扶貧下,過去的“短板”成了今天的優勢:種好了香菇,培育了產業,走出了致富路,保護了村民們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實施鄉村振興之路上趙家箐村21戶村民的日子會越過越紅火。
(畢正懷)
閱讀更多 昆明西山發佈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