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30歲了,沒有存款只有負債

本文作者系挖財錢堂社區達人:愛賺錢的考拉

快30歲了,沒有存款只有負債

快30歲了,沒有存款只有負債

1

昨天,偶然間查找信息的時候,發現#27歲,沒有存款#上了微博熱搜,這一話題引出無數同齡人出來發言。

27歲差不多是90-91年生,按全日制大學畢業來推算,應該是畢業工作5年了。

本以為,“無所不能”的網友會爆出許多讓人羨慕的“發家成長”故事,但是卻發現評論區的畫風,曬“富”的比較少(數量少錢少),反而曬“負”比較突出。

快30歲了,沒有存款只有負債

快30歲了,沒有存款只有負債

(圖片源於微博職場少年)

然後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大部分沒有存款或者還揹負著債務的人,並不是因為他們工作年限少或者工資低。

比如(圖一)網友A:91年,創業負債20W。

(圖一)網友B:97年,月入3千5,一年存到2W。

(圖一)網友C:92年,月入6千,吃住行單位報銷,負債5W。

2

基於信息不全,考拉在這裡暫時不對他們個人工作能力大小進行判斷。

不過,對於圖一的網友A,有一點需要先進行說明:“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會計平衡公式,這個公式運用的主體,我們默認為“企業”,並且該企業是能夠持續經營的。

為什麼要這樣強調呢?因為投入到產出有一個時間週期,在企業運營過程中它產生的負債,大部分都是經營所需投入,如果能夠保證企業持續經營下去,後期是能通過正常運營而產生效益的。中途破產很可能就挺不到資金回籠的階段。

而對於我們個人而言,能夠給我們日後帶來正向效益的負債才能算作“資產”。

就像是你刷信用卡,買些高檔奢侈品來進行所謂的“投資”自己,只是將錢用來吃喝享樂並且對你本人沒有形成任何能力方面的提升、沒有產生正向效益的話就只是純粹的負債。

正如《富爸爸窮爸爸》作者指出的那樣:富人獲得資產,而窮人和中產階級獲得債務,只不過他們以為那些就是資產。

3

再看看網友B與網友C,為什麼收入不高也可以存錢,收入高一點的反而負債了呢?這本質上還是一個收入與支出平衡控制的問題,如果工資比別人少,但是使用得恰當也能在積蓄上進行反超。

網友B,一年收入4.2W,開支2.2W;

網友C,年收入7.2W,工作4年工資總收入28.8W(按當前收入算),加上5W負債,在單位包吃住行的前提下,33.8W是他4年的花費,平均每年開支8.45W。

收入與支出的相對大小,也多少能體現我們個人的消費觀:

收入>支出→存錢,有意識的將支出控制在一定範圍內。

收入<支出→負債,這也屬於超前消費了。雖然超前消費給我們生活帶來了一些便利,但是如果超前消費帶來的負債超出自身承受範圍或者嚴重影響到生活水平,這種情況下的不良後果就已經遠遠大於它能帶來的便利了。

4

不可否認,我們大部分人都在努力工作,想要以此換來一個更好的生活,但現實卻事與願反。把時間維度拉長看,比起掙錢而言,更重要的是你能留下多少以及能留多久。因此,我們除了要努力賺錢外,還需要懂得管理。

1.給自己設定一個關於錢的目標,來進行自我激勵。比如“存款30W”在意識裡替換為“買房要首付三十萬”,從“能存多少是多少”變成“我為了這個,必須要有多少錢”,換一個更清晰更有驅動力的目標,就能夠增加你儲蓄的動力。

2.調整消費習慣:償還債務-儲蓄-生活開支-自由支配。如果沒有負債第一步就直接儲蓄,制定強制儲蓄比例,比如每月工資的30%,然後工資70%裡減去生活必要開支後才是可隨意支配的錢。

3.想辦法開源增加收入。因為工資波動不大,我們要把支出控制在較低的水平上,避免/減少負債。不過比起節流而言,開源更能夠幫助我們提高生活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