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岩刻——刻在石头上的史话长廊

岩画是人类没有文字之前绘画或刻制在石头上的图画,是当时文化的最大载体,是世界性的一种古代文化现象。阴山岩刻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岩画群之一,近万幅岩画组成绵延于里的艺术画廊镌刻着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珍品。巴彦淖尔市境内阴山岩刻分布点150多个,共5万余幅,总数居世界之首。2006年,阴山岩刻被国务院公布为第6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现在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阴山岩刻——刻在石头上的史话长廊

早在公元前6世纪初,阴山岩刻就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发现,并记录在著名《水经注》中:“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文中所谓谓“画石山”就是指阴山西段的狼山。据专家考证,这一地区的阴山岩刻始于石器时代,大量出现则在秦汉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朝,最早的岩画距今已有五、六千年。

阴山岩刻——刻在石头上的史话长廊

磴口县境内的阴山岩刻集中分布在沙金套海苏木辖区内狼山山脉的格尔敖包沟和默勒赫图沟及其支沟,约有数千幅之多,集集中分布最大的面积达400平方米。迄今发现保存较好的巨幅岩画首推格尔敖包沟中段的一幅,整个岩画画面高约15米,宽约5米,画面内有连续50个以上的个体图案。默勒赫图沟附近的浑迪沟内有一幅高1米,宽3.5米的岩画,刻有一列行进中的驼队,驼背上骑有人,驼队间尚有骑马者和步行者,像似出征或去围猎场面宏大,浩浩荡荡。

阴山岩刻——刻在石头上的史话长廊

阴山岩刻题材十分丰富,约有20多种动物图案,内容丰富多彩,画风精湛古朴,牧猎特点突出。从岩画的内容上看,动物岩画所占比例较大,有山羊、绵羊、羚羊、鹿、虎、豹、牛、马、猪、狗等20多种动物画,此外还有狩猎、车骑、舞蹈、穹庐毡帐、祖先神像、日月星辰、数量符号、民族文字等,从各个方面真实地记录了在此生活的古代北方匈奴、敕勒、柔然、鲜卑、蒙古等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的历史和惊人的艺术才能,并强烈地反映出阴山地区古代居民的美学观念、精神世界、信仰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科学、历史、学术价值和极高的欣赏价值。

阴山岩刻——刻在石头上的史话长廊

阴山岩刻的题材和分布地点有一定的规律性:野生动物图像多出现在山巅岩石上;狩猎场面一般在山腰和山顶;神灵头像和天体星象几乎全部磨刻在山沟的垂直石壁或沟边坡岸的巨石上。这些规律和作画时的社会环境,与人们的认识水平是相一致的岩画多凿刻或磨刻于峭壁、沟壑岸边的巨石之上或突兀而起的黝黑色石丛之中,以成批成群分布为多,以单幅岩画或规模较大的岩画组最为常见。

阴山岩刻——刻在石头上的史话长廊

岩画的形成大多是采用坚硬的石料或金属器具在岩石上打击成麻点,再将麻点连接成线,组成栩栩如生的各种画面。制作工具有石器、青铜器及铁器,岩画作者有原始部落及匈奴、敕勒、突厥、党项、蒙古等民族。按岩画的创作年代来分,大体可分为原始氏族部落岩画、春秋时代至两汉的匈奴人岩画、北朝至隋唐时期的突厥人岩画、五代至宋朝的回鹘和党项人岩画以及元朝之后的蒙古民族岩画。

阴山岩刻——刻在石头上的史话长廊

阴山岩刻作为古代北方草原、山地文化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是一部真正的“无字史书”,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历史价值,既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岩画艺术丛中一块瑰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