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电影票房30亿,获李总理批示,《药神》编剧韩家女的创作心经

上映20天,《我不是药神》票房已将近30亿,豆瓣评分人数超过60万,仍保持着8.9的高分,日前李总理还专门就《药神》所引发的舆论热议作出了批示,要求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药神”似乎也已注定会入选2018年的年度关键词。

《药神》的巨大成功之后,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大多这样形容这个“年度爆款”的源起故事:

2015年2月,编剧韩家女从电视上看到一期讲述白血病患者走私印度抗癌药故事的节目《救命的“假”药》,深受触动,当即联系到了故事原型陆勇申请授权,默默做调查,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把这个“民间抗癌英雄”的故事写了出来,之后把剧本交给了宁浩,却没料到三年后,这个故事会造成如此巨大的轰动。

作为爆款背后的源起之人,韩家女也因而带上了一种传奇色彩,在“韩三平之女”的标签之外,她对于突如其来的巨大成功有什么样的体会,她对创作、对艺术如何反映现实生活的理解,也让我们充满了好奇。

1

2015年刚从北电导演系硕士毕业,今年还未满30岁,作为一个年轻的编剧,韩家女却显得出奇的稳健。

在过往与《药神》相关的采访中,低调的韩家女很少提到父亲韩三平的光环。

作为拥有超过30年从业经验的“行业大佬”,韩三平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探索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模式,出品的电影《孔繁森》以3600万元的票房数字高居1996年国产片票房冠军,更在华表奖、金鸡奖、百花奖上屡获表彰。从《甲方乙方》《疯狂的石头》的以小博大,到《无极》《投名状》《赤壁》《梅兰芳》等一批高成本高回收的商业电影,离不开韩三平的运筹帷幄。

作为韩三平之女,又是专业科班出身,首次合作即是宁浩、徐峥这样的大咖,我们问到韩家女是否有巨大的压力,但她的态度相当坦然,“压力倒没有太大,

只希望这部作品能够和观众见面就好”。

事实上,她曾说自己写完初稿之后,不知道“有谁会愿意拍这样的片子”。韩家女的第一个读者,是父亲韩三平,看完只说“题材不错,人物选得也好”,却给了韩家女莫大的鼓励。得到父亲的“首肯”之后,她才鼓起勇气,把剧本发给了宁浩。没想到对方当即表示,“可以拍”。

接下来,这个项目经过了主创们长达三年的打磨,由宁浩监制、徐峥监制并领衔主演,导演文牧野和编剧钟伟一同完善剧本,吕受益、黄毛、神父等角色,也是后来才延展出来的。

期间韩家女与宁浩没有过多的沟通,“这个剧本能被人看中,开始操作,就应该百分之百地相信导演、监制和其他编剧老师。中间说话的人太多,会拖进度,错过好的时机也是挺可怕的事。”作为剧本初稿的作者,韩家女表示,“我只希望他们尽快地往前走。”

看完初剪版之后,她就认为这部电影口碑会不错,但“票房上取得这么高的收益确实没想到”。在韩家女看来,影片在上映之前赶上抗癌药零关税政策,也是《我不是药神》获得成功的因素之一,“这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机,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吧”。

然而,相较于票房的巨大成功和口口相传的良好口碑,更让她感到欣喜的是李总理关于《药神》的批示。“连李总理都对这个片子都作出了批示,那就证明药神这个片子对社会和人民是有积极影响的”,在她看来,这才是一部电影的终极价值所在,“一部电影,并不只是说让大家看了以后觉得这还挺不错或者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收益,它应当是真正对社会有价值的,所以我很意外也很荣幸。”

2

除了现实题材套用类型片框架的尝试,《我不是药神》在情节的细节处理上也有不少巧思,给人留下许多回味和想象的空间,关于剧作上的设计,韩家女也为我们一一作了解答。

患者向药商抗议一幕,在旁边闷声吃盒饭的吕受益微微一笑,让许多观众觉得耐人寻味。

有些人会认为他是在嘲笑天价药商靠抗癌药赚取高昂利润,视患者生命如草芥,竟还“反咬一口”要报警;还有人觉得他是在嘲笑抗议者在做无用功,并沾沾自喜自己获得了购买印度廉价药的渠道。那么创作者在创作这一幕时,原本的意图究竟为何?

韩家女告诉我们,“像这种细节其实一般不会出现在剧本里,可能是导演在现场设计的,或者是王传君老师的临场发挥。至于想传达给观众什么信息,这是有一个想象空间的,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会觉得他在笑抗议者,有的人觉得他在笑药商,这都是可以的。”

影片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几个“哭点”之一:黄毛去世之后,程勇回到黄毛住所,发现了他已经买好的回家的车票。

其实影片在前半段对这一幕已有两处明显铺垫,埋好了“暗梗”:一是黄毛说“我不回家了,家人以为我早死了”;二是黄毛剃头,打算“从头开始”。

韩家女说,这样的处理也是深度揣摩观众心理之后的“有意为之”,“这个处理其实把这个人物往上提了一下,再摔下来就会格外的疼。黄毛这个角色到这个时候展现的是生活和身体都已经开始好转了,然后突然就为了拯救别人而牺牲了自己,这是很痛的一点”。

一笑一哭,均是用心设计,这样的例子在《我不是药神》中比比皆是。正是这种“精密计算”的哭与笑,让《药神》对观众情绪有了精准的节奏控制,“要你哭就哭,要你笑就笑”。

3

虽然《我不是药神》并不是韩家女的第一个剧本,却是她第一部被拍成电影的剧本。作为现实题材结合类型片的一次全新尝试,《我不是药神》取得了如此巨大的反响,与韩家女选材的敏锐度和她对现实题材作品创作的拿捏密不可分,对此我们也向韩家女询问了她的心得体会。

“创作的时候尽量去贴近人物,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加进去。即便是同情呀,或者是义愤填膺这些情绪,也不要过多地加进去,比较平静的把这件事情叙述出来就行。因为如果混入过多自己的情绪,整个作品就会显得不客观了,不要太自我”。

与父亲韩三平的理念一脉相承,“电影是属于大众的艺术,不要沉浸在自己的狭隘世界里,要做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不要太自我”是韩家女对自己的要求,在《药神》上映后,韩家女也曾多次公开表示,创作者应该多关心他人,多关注现实题材。

不过对于公众对国内“缺乏优秀编剧”的质疑,她认为未必与编剧个人的水准直接相关,而是“跟电影电视剧制作特点有关”。

在韩家女看来,电影是一种高投资、高风险的商业行为。“一部剧本被创作出来,并不是两三个月之后就能跟观众见面的”,而现在观众的喜好又变化得很快,“我觉得基本上六个月一变”。

“有的片子开始制作的时候一看什么都好,演员好,题材好,IP也是大IP,但是两三年后跟大家见面,可能就不是观众当时想看的东西了。”

所以韩家女认为,制作一部电影很多时候其实是在“碰运气”,“谁也不知道两三年以后这个东西是不是还是流行的,是不是还是符合当时的喜好。”

对于新片场社区许多初出茅庐的影视创作人,韩家女也给出了她的建议,“刚入行一定要按照观众的游戏规则来玩,等自己有了一定的基础,有了一定的行业地位之后,才可以稍微的按自己的游戏规则来创作一些作品。等你有了一定的名气和地位,再去创作一些比较自我的东西,这种顺序是对的。一开始就宣泄自我,可能观众不会太感兴趣。”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