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奼紅河谷|何義文:彝族小伙「雙語」扶貧 羣衆生活大變化

廣播響起的是來自於紅河縣石頭寨鄉車瑪龍村委會駐村扶貧工作隊長何義文獨有的“雙語”廣播。

這位在紅河縣土生土長的彝族小夥,從2017年3月駐村至今,每天早上都會用彝族方言和普通話,為父老鄉親播報最新的扶貧政策和扶貧通知。濃郁的鄉音在村舍田間迴響,成為了車瑪龍村一道獨特的風景。

紅河縣石頭寨鄉車瑪龍村委會位於紅河縣東南部,距離紅河縣城迤薩鎮28公里,全村共有8個自然村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89戶,273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56戶1087人,村民以彝族為主,長期面臨種養技術短缺、支柱產業未形成、基礎設施落後等脫貧問題,土磚土瓦的房子成群連片,人居環境遲遲得不到改善,而且大多村民依靠不成規模的傳統作物種植維持生計。面對困難,何義文和他的同事不管颳風下雨,不顧嚴寒酷暑,多次進村入戶調研,由於當地村民都講彝語,何義文會說彝語的特長為工作提供極大方便。極富人情味與鄉土氣的溝通,讓群眾更直觀的理解黨和國家的相關扶貧政策,更積極的配合何義文的工作,一場因戶對戶精準扶貧的戰役在車瑪龍村轟轟烈烈的展開了。

【雲南省紅河縣石頭寨鄉車瑪龍村委會駐村扶貧工作隊長 何義文】經過一年的摸底調查以後,我們村裡邊基本上所有有勞力的家庭都外出務工,全村25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目前在外面打工的就有356人,實現了戶均一人外出務工;另外一塊是,我們動員群眾抓種植產業。甘蔗產業是我們這裡第二大產業,我們村的甘蔗產業一直以來都是比較可觀的一筆收入,我們車瑪龍村委會的話純粹甘蔗種植的面積就有4000多畝,這是我們村裡第二筆經濟來源。

“讓有勞動力的貧困戶實現至少一人轉移就業”是何義文說的最多的一句話。經過一年的努力,何義文積極落實紅河縣人社局“以獎代補”的就業扶貧補助政策,鼓勵有勞力的村民外出務工,向省內服務業、建築業、製造業和運輸業輸出大量勞務,共創造了1000多萬元經濟收入;在農業產業發展上,村民低產的農作物種植也被平均畝產量4噸、畝產值達2000元的甘蔗種植代替,全村年收入達到700多萬元。截止目前,何義文通過發展兩大支柱產業,共幫助了192戶835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脫貧。在工作中,何義文更利用村廣播,每天用彝語和普通話進行扶貧宣傳,凝心聚力,營造出極好的扶貧攻堅氛圍。

【紅河縣石頭寨鄉車瑪龍村會土鍋寨村黨支部書記 羅福壽 】何義文同志在我們車瑪龍駐村扶貧工作以來,得到了群眾的好評,他積極努力工作,為群眾心連心,和群眾打成一片,每天早晚都和群眾打交道。

除此之外,村民住的危房一直是何義文的心結。這天,何義文和他的同事為危房改造的事情,再一次來到車瑪龍村委會哈嘎村的李雜則家。李雜則丈夫去年因病去世,生活的重擔壓在了李雜則一個人身上,不但要維持生計,還得掙錢供兩個孩子上學,房子多年未曾修繕已破敗不堪。何義文在瞭解她的情況後,不僅逢年過節為她送去節日慰問品,更為她爭取到了國家危房改造補貼。

【紅河縣石頭寨鄉車瑪龍村會哈嘎村建檔立卡貧困戶 】一個星期來兩回(跟我說),趕緊蓋(房子),不用擔心,你辛苦我們都知道,機會錯過了以後蓋房子的日子就沒有了,蓋好了國家都會補償,/(房子)蓋起來了,心裡頭有點舒暢,蓋好了(生活)就好了,國家政策好。

目前,全村82戶C、D級危房正在進行修繕改造或者拆除重建,將於今年年底前實現全部入住。車瑪龍村正在以一個嶄新的面孔,逐漸代替了原來房屋破舊簡陋、道路泥濘不通的村中舊顏。對於這些積極的變化,村民們對何義文的扶貧工作讚不絕口。

【紅河縣石頭寨鄉車瑪龍村會哈嘎村黨支部書記 楊躍勇 】(他)來到我們鄉,感覺到我們這種老百姓的心聲他如實向政府彙報,現在我們鄉,他來到以後,變化相當大,現在蓋房子的也多,現在在蓋的有9戶,入住的有5戶,有4戶正在建,他不來的話,我們哈嘎變化真的沒有這麼大

一朝一夕出入為村,全心全意服務為民。何義文這種心繫群眾、甘於奉獻、改革創新的扶貧精神,正是日夜奮鬥在紅河縣脫貧攻堅戰一線的上千名駐村扶貧工作隊員的縮影。眾志成城,其利斷金,在紅河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全縣上下34萬紅河人的艱苦努力下,脫貧攻堅戰的勝利曙光終將照耀在紅河縣這片熱土之上,實現與全國人民一道共同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中國偉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