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211、985院校的同學,可以先離開了」

最近秋招季已經開始,有部分名企陸續開放了內推通道以及校招崗位,不少畢業生在著手準備秋招了。

2018年,我國應屆生畢業人數為820萬人,比去年增加了25萬人,又創新高。每一年,都有幾百萬畢業生投入到人才市場的廝殺之中,每一年,我們都把它稱為“最難就業季”。

但是,找工作難只是相對而言的。對於那些名校畢業的學生來說,往往能優先得到知名企業的青睞。而那些普通學校畢業的孩子,需要拼很大力氣,才能爭取到一個名企offer。

縱使你獎項再多,實習經歷再豐富,成績績點再優秀,也難以敵過那一句:

要求211、985院校畢業。

“非211、985院校的同學,可以先離開了”

這是一個很現實又無奈的現狀。優秀的人那麼多,招聘肯定是優中擇優,這個時候,211、985的頭銜就是優秀的最直接體現。如果只挑名校的孩子就可以完成招聘,名企HR何必花費巨大的時間和精力成本,去擴大自己的招聘範圍呢?所以這時,往往最開始淘汰的就是非名校的人了。

普通高校畢業的學生,和名校畢業的學生,到底差別在哪裡?

認識一個香港中文大學的女生,她大三的時候,去了上海交通大學交換一學期;她暑假的時候,通過學校項目在美國伯克利參加夏令營;她本科畢業的時候,申請到了英國Top大學的碩士。

一個北京大學畢業的朋友,本科畢業直接保研到了本專業。我問他,你們班會有考研的人嗎?他說他們班保研率都是百分之五十,剩下的要麼工作創業要麼就出國,他是因為英語不好才沒出去留學。

一個西南某211院校畢業的發小,本科畢業考研到了本專業的碩士,然後嚮導師爭取到了直博名額。碩士畢業後,參加學校和國外院校的聯合培養博士計劃,現在在美國某理工大學讀博士一年級,公費留學。

普通學校的孩子,並沒有這些條件。

你也可以去交換,但學校的交流項目往往並不是特別優質的,花十多萬去國外呆一年變成了旅遊,公費留學的名額也是少之又少,更別提與國外知名院校的聯合培養計劃。保研名額一個班往往也只有那麼兩三個,考研的人佔了絕大多數。

名校和普通學校,大概差別就在於優質的教育資源。進入哪所大學,決定了你會接觸到怎樣的人,決定了你的格局和視野,直接決定了你的人生走向。

去年12月,互聯網大佬們在烏鎮的飯局引起網友熱議。這群互聯網頂尖精英,沒有一個是低學歷的,還有不少是研究生。其中,包括劉強東在內,還有好幾位是當年的高考狀元。

“非211、985院校的同學,可以先離開了”

“非211、985院校的同學,可以先離開了”

圖源網絡

2016年,《國際金融報》的記者對中國A股500名上市公司的高管的教育程度的做了分析和調查,最後發現:84%擁有高學歷,48%畢業於985學校。

不可否認的是,普通學校也有非常優秀,能力很強的人,但是普通學校的孩子要特別努力,才能成為那紅色的16%

,才能和那84%站在同一個平臺上。這,真的很難。

你會發現,那些成功的人往往也畢業於好學校。

你會發現,政界商界的成功人士往往只會去名校做演講分享。

你會發現,知名企業主和HR在進行招聘的時候,只去985院校做宣講會。

你會發現,擁有一個好學歷是多麼重要……

雖然名校也不是萬金油,上了就能一定能成功,但還是要承認:從概率的角度說,上個好學校能讓你有更大的概率成為一個精英。

至少在一個好的大學裡,能夠讓你知道這世界上優秀的人到底有多優秀,然後逼著自己也成為這樣的人。

所以,普通高校畢業的孩子,往往會抓住第二個改變命運的機會——考研。

認識不少普通學校畢業,後來考上了211或985院校的朋友,現在有的爭取到了讀博士的名額,有的進入BAT實習,有的去了國外知名大學做交換生。也許不能說,他們現在的發展軌跡要比他們的本科同學好多少,但至少他們的人生由此開啟了許多新的ABCD,擁有了更多選擇權。

“非211、985院校的同學,可以先離開了”

人不怕輸在起點,就怕你不努力前行。怕你明明就沒努力,還呆在舒適區安慰自己平凡可貴。

也怕你明明有野心也有實力,卻被學歷這道隱形的牆壁束縛住腳步。如果你想改變,想邁出這一步,那就讓腳步跟上野心,一起加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