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一年月薪一萬,卻還是沒有脫貧

01

昨天,收到了一條後臺粉絲留言,說她畢業已經一年多了,目前月薪稅前一萬,座標深圳,工作一年的她不僅沒有積蓄,反而還負了債,平時有個頭疼腦熱、感冒發燒,都不敢去醫院掛號,生怕口袋裡為數不多的鋼鏰在醫院消耗殆盡。

“大學時想致富,畢業後只想著脫貧。”她吐槽道。

我一聽,開什麼玩笑!

我剛畢業那會,得個感冒什麼的,連去醫院的想法都不敢有好嗎,全靠自己死扛,熬著熬著,病就好了。

為什麼?

因為窮!

放在我念書那會,月薪一萬還要精打細算小心翼翼花錢,這件事我是難以置信的。直到畢業後踏入社會,我才明白現實確實如此,北上廣深的工資水平確實較其他城市要高,但相應的,生活成本也更為高昂。

幾個月前,上海人民公園相親角一位大爺直言不諱:“月薪五千、一萬的,都是在討飯。”一語既出,網上一片譁然。

畢業一年月薪一萬,卻還是沒有脫貧

按這個計量水平,我粗略估計了一下,月薪一萬在丐幫能當個五袋長老,我們在座很多人在丐幫恐怕只能當個小乞丐了。

我的讀者裡,有不少來自一線城市的朋友,我特地找了個五袋長老,哦不是,月入過萬的朋友,一問究竟。

02

他叫大軍,畢業兩年,現在在深圳從事互聯網行業,月薪一萬+,超過了深圳市的平均薪酬。

畢業一年月薪一萬,卻還是沒有脫貧

對於我的問題,他的回答斬釘截鐵。

“ 是的,在討飯,不精打細算的話,每個月錢都不夠花。”

大軍說,每個月最大的開銷就是租房,房租2500,加上水電費管理費網費雜七雜八的支出,就用了3300左右,佔月收入的三分之一。

我問他,你不能住便宜一點的嗎,不是也有1000~1500的嗎?

住過,大軍說,以前住過每個月1000的,空間小,條件差,本來自己忍一忍也就習慣了,可是租房合約期滿,房東又要漲價,他索性搬出,另尋住處。

搬家是件苦差事,費時費力,還費錢,大軍工作日要上班,只能利用下班後和週末的時間去找房,房東催得緊,他過去一年購置的物品很多不好帶走,只能低價處理掉了。

搬個家,他零零總總虧了幾千塊。

畢業一年月薪一萬,卻還是沒有脫貧

“每天找房看房到晚上十點,拖著一身疲憊走在街上,那時候真他媽想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大軍說。

可是,買不起,月薪一萬,怎麼節衣縮食也買不起。

有時候,走在路上,看著路旁房產中介打出的廣告:XX花園小區,180平米超大陽臺房,僅售3500萬。

那個“僅售3500萬”,看起來真的很刺眼,大軍回憶說。

除開住,吃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按每天早餐10塊、午餐晚餐各20塊來算,一個月30天就是1500塊。

這還只是理想狀況,有時候趕項目,熬夜加班,夜宵也是必需品,外賣油水足,加上時間少,疏於鍛鍊,大軍剛到深圳時還是個120斤的追風少年,兩年後的現在,已經成了145斤的快樂肥宅。

不止體重暴增,因為經常熬夜加班的緣故,大軍的肝功能還檢查出了點問題。

畢業一年月薪一萬,卻還是沒有脫貧

“就算我有醫保,我也很害怕生病。”大軍前段時間鬧了一陣牙疼,他捨不得去牙科醫院,根據以往的經驗,買了點消炎藥,想著熬幾天就好了,沒想到這次的牙疼格外生猛,熬了幾天,寢食難安,不得已到了醫院檢查,急性牙髓炎,根管治療花費1800塊,掏錢的時候,心都在滴血。

醫生說他要是能一開始就到醫院來,不讓病症惡化,那隻需要500塊就能拿下,一聽這話,大軍心裡的血滴得更快了,順便還在醫院查出來了高血壓。

大軍說,一個人的時候,省一點花,多少還能有些結餘,自從交了女朋友,就有些捉襟見肘了。

吃住已然佔了支出裡的大頭,再扣除戀愛花銷,餘下的錢很是有限。

“不過換個角度想也就想開了,就算我一年不吃不喝把錢全攢下來,也就買我們這一個平方米,你說一平方米,我是蹲著還是站著呢?”

大軍的話語中透露著苦澀和無奈。

畢業一年月薪一萬,卻還是沒有脫貧

深圳一位月入過萬的女生計算每月花銷

03

看完上面,月入過萬的都踉踉蹌蹌,那很多收入四位數的朋友豈不是揭不開鍋了?

其實不然。

曾經有一個熱門話題,叫“月入15k能否在上海生活下去”,各路大神紛紛現身說法,表明月薪15000在上海很難活下去。

可實際上,2016年上海平均工資6378元,73.9%不足一萬,一萬五以上只有10.7%。

月收入不足一萬的佔了絕大多數,他們仍在這座城市裡生活著。

當年月入三五千的時候,我經常入不敷出,十足的月光族,當時就想著,什麼時候我能月入上萬了,月月能盈餘,小日子過得豈不美哉。

可等到真正實現了願望,才發現,我依舊是個月光族,也依舊開心。

消費能力和收入是成正比的,多少收入才夠用,完全取決於你選擇的生活方式。

畢業一年月薪一萬,卻還是沒有脫貧

我認識的人裡,有月入過萬的白領,也有月入三千的服務員,月入過萬不見得綽有餘裕,月入三千也未必捉襟見肘。

物慾橫流的都市,生活不是雲淡風輕,紅塵千變萬化。無論收入高低,我們必須以踉蹌的姿態,在熙攘的市井裡探尋一種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04

作為90後,我真的認為90後是社會資源較為弱勢、生存壓力較大的一代。

我們剛一就業便被延遲退休。

我們靠自己苦幹二十年都不一定買得起房、結得起婚。

我們的成長伴隨著各種黑心食品。

我們很多人住在狹窄的出租屋裡,頂著惡劣的就業環境努力拼搏。

我們很多人畢業即失業,即便就了業,也只是相親角大爺口中的討飯而已,從出租屋到公司,每天兩點一線的奔波,生活乏善可陳。

但是我們不怨天尤人,不論是月入五位數,還是月薪三五千;不論是住在精裝小公寓,還是狹窄的隔斷間;不論是開車在路上堵到崩潰,還是坐地鐵在車上擠到變形,我們都在為活下去而努力。

畢業一年月薪一萬,卻還是沒有脫貧

現實有時的確很殘酷,但在殘酷之外,我們仍要找到能讓自己快樂的方法。

作家 亦舒 寫過一段話:

這個世界由各式各樣人組成,各有各的性格命運,各自選擇自身的生活方式,求仁得仁,是謂幸福,並無固定模式。

出息與否,見仁見智,我們在世上不過逗留短短一段時間,凡事應以快樂為準。

所以,被認為是討飯也好,是夾縫中求生存也罷。我們活著,無謂乎收入之高低,學會生活才最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