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潔發飆:憑什麼說我孩子慣性撒謊?良心何在!

昨天早上微博又炸了,原因是何潔怒懟自媒體人,直接罵“垃圾”:

何潔發飆:憑什麼說我孩子慣性撒謊?良心何在!

雖然我也是自媒體人,但這次堅決站何潔。為什麼呢?

這次事情的起因是,何潔和兒子七寶上了綜藝節目《不可思議的媽媽2》。

有一集為了培養孩子安全意識,給七寶的任務是“不讓陌生人進門”。可天真的七寶在房間裡悶壞了,扮演壞人的小姐姐一誘導就開門了。

等何潔問起七寶時,七寶卻說“沒開門”。

何潔發飆:憑什麼說我孩子慣性撒謊?良心何在!

其實在節目後來,七寶也承認了錯誤,說出了實話。

何潔發飆:憑什麼說我孩子慣性撒謊?良心何在!

節目中的經歷對3歲的七寶來說是第一次,何潔在日常也沒有給他灌輸過“這世界上有壞人”的概念,單純的孩子就開了門。

事後被媽媽問起,孩子意識到自己“誤操作”了,就選擇了迴避問題。

何潔發飆:憑什麼說我孩子慣性撒謊?良心何在!

這些反應,在七寶的年齡段,明明都是再正常不過了。卻有人據此做文章,說七寶是“習慣性撒謊”,並指何潔“還為此找藉口”。何潔當然被氣得不輕,於是發微博怒懟。

而同樣身為媽媽,我也特別想說:你憑什麼說一個孩子是“習慣性撒謊”呢?明明,比起人家母子的互動,這樣輕易給孩子貼“撒謊”的標籤、扣帽子,才是育兒中最大的錯誤!

何潔發飆:憑什麼說我孩子慣性撒謊?良心何在!

孩子這麼小就撒謊,正常嗎?

當然正常!不僅正常,還說明孩子心智發育大有進步。這是因為,要說謊必須具備幾個能力:

例如,孩子能夠換位思考,從爸爸媽媽的角度看問題,知道成人的想法,才會順著成年人的思路和需求去說;

再例如,孩子需要有處理多重信息的能力,將他所知道的“真相”暫時藏起來,而提供其他信息;

此外,還需要一定程度的語言表達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這樣孩子才能編出另一個版本的“故事”來告訴家長。

何潔發飆:憑什麼說我孩子慣性撒謊?良心何在!

什麼?說謊竟然成了“好事”了?難不成應該鼓勵孩子撒謊?

當然不是這個意思,只是說,“撒謊”是兒童成長過程中,伴隨心智發育出現的正常現象。大部分孩子都會撒謊,我們當父母的完全沒必要將其視為“十惡不赦”。

多倫多大學學者李康,曾經花20年研究兒童說謊行為。在一個關於偷看撲克牌的實驗中,他發現:年僅兩歲的孩子中,已經有 30% 的人在說謊了;而四歲的孩子中,這個比例達到80%;四歲以後,比例會更高。

何潔發飆:憑什麼說我孩子慣性撒謊?良心何在!

其實,別說是兩歲的幼兒,媽媽們仔細回想就知道,當孩子從還在襁褓裡、是個小嬰兒時,就會“撒謊”了。例如,用假哭來控制家長,明明不冷不餓沒拉,卻以此來吸引注意。

大部分孩子被發現說謊,都從三歲左右開始的,正是七寶的年紀。這時,孩子們有了一定的思維能力、語言能力,並且開始知道,自己能運用一些方法、對策,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所以,這並不是什麼一上來就值得大動干戈、上綱上線的問題。比起一味責備孩子,弄清“謊言”背後的真實需求,給孩子提供正確的引導和適當的幫助(哪怕這種幫助是一定程度的選擇性忽略),才是更重要的。

所以何潔的做法並不是在“給七寶找藉口”,而是她作為一個母親,不去給孩子貼標籤的正確選擇。

何潔發飆:憑什麼說我孩子慣性撒謊?良心何在!

孩子說謊背後,隱藏著什麼心理?

學齡前的孩子,是非觀念上還比較懵懂,他們往往分不清社會道德層面的“好”和“壞”,而是從自己的感受出發,認為能讓自己覺得開心、舒服的事情,就是“好”,會讓自己難過的事情就是“壞”。

所以,孩子在說謊時,往往也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的,最常見的心理就是:

1、不想被爸爸媽媽批評

孩子做錯了事情,往往會受到父母的責備。孩子出於自我保護、逃避責任,就不敢承認。例如弄壞了玩具,打碎了東西。

今年五月時有一天,果果趁我不注意,自己跑到廚房,把一袋子櫻桃都吃掉了。我知道後挺生氣的,說:“那些櫻桃都沒有洗,上面有農藥怎麼辦,吃了中毒怎麼辦?”果果立刻說:“我把櫻桃都洗過了。”

這當然是謊話,孩子怕我生氣才順著我說的。但提醒了我和孩子說話的態度讓她害怕了,所以後來我沒有再揪著不放。吃都已經吃了,責罵也沒用,不如提醒她,“下次想吃的時候喊媽媽來洗乾淨,這樣就不容易生病了。”

所以,如果孩子經常因為做錯事而說謊,我們父母也可以反思一下,平時對孩子是不是過於嚴厲,讓孩子害怕承擔責任。

何潔發飆:憑什麼說我孩子慣性撒謊?良心何在!

2、想要達到某種目的

果果上了幼兒園以後,經常“滿嘴跑火車”。例如,明明剛在幼兒園吃了晚飯,我接她回家的路上就開始喊:“媽媽我沒吃飽!老師不給我飯吃!”其實她的目的是,回到家想吃零食。

要是早上起不來床,就會撒嬌說不去上學:“幼兒園老師打我,我不去!”週末奶奶想讓孩子過去住一晚,她粘我,也會說:“奶奶總打我,我不去!”

其實這些事情當然都沒有發生過,明顯是她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胡編的。這個時候與其和孩子討論謊言,不如聚焦於他的“慾望”。孩子的“慾望”背後,往往藏著各種各樣的需求。例如果果想要的,是媽媽的陪伴。

也許我們不能馬上滿足孩子,但依然可以注意到這些需求,做出一些改善。

何潔發飆:憑什麼說我孩子慣性撒謊?良心何在!

3、獲得其他人的肯定

有時孩子“說謊”,是為了讓自己更加出眾,獲得同伴認同和羨慕。例如“我們家有許多玩具車,有一千輛、一萬輛!”,又或者是“我爸爸游泳特別好,他能一直游到英國,游到北極!”

果果三歲以後就經常冒出一些誇張的言論,有一次說:“我能蹦,蹦得特別高,一直蹦到天空的雲彩裡去!”這些類似“吹牛皮”一樣的話,恰恰說明孩子想象力的發展。另一方面,孩子希望自己變強,博得肯定。

如果我們能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優秀品質和行為,多一些肯定和鼓勵,不但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那些“牛皮”也會隨著孩子長大越來越少。

何潔發飆:憑什麼說我孩子慣性撒謊?良心何在!

4、想引起家長的注意

學齡前孩子的世界中,最主要的角色就是父母和自己。所以爸爸媽媽的關注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是安全感建立的基礎。

有些孩子說謊,恰恰是覺得自己沒能獲得爸媽的關心,但孩子發現,當做出一些錯誤行為時,卻能引起父母的注意。因此哪怕是被責罵,孩子都寧願一再地說謊。

如果是這種情況,父母就一定要引起注意並作出改善了。當我們能給孩子足夠的陪伴和關心,讓孩子發現“說謊”不是能獲得“愛”的唯一途徑,孩子自然而然就沒必要再這麼做了。

何潔發飆:憑什麼說我孩子慣性撒謊?良心何在!

當發現孩子說謊時,最重要的,就是像何潔一樣,不去給孩子貼標籤。孩子撒謊並不意味著他/她未來就會成為一個品質敗壞的人。事實上,這個世界上有誰沒說過慌呢?

所謂的“謊言”不值得畏懼。比起一句謊話的對錯,靜下來去了解謊言背後的意圖,才能讓我們更進一步靠近自己的孩子,傾聽到孩子的心聲。

當我們滿足了孩子的合理需求,孩子會更願意向父母表露真實的自己,那麼,那些謊言自然都會如陽光下的泡泡一樣,自己破滅不見。

所以,請不要在對一個幾歲的孩子說“慣性撒謊”了。強加在孩子身上的惡意,要比那些童真的“謊言”可怕上一萬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