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源自老子和他老师的一段对话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源自老子和他老师的一段对话

《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有老师吗?

当然有啦!

西汉刘向的《说苑》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老子的老师叫常枞【cóng】,也做常摐【chuāng】(敲打的意思)。

有一天,老子去看望生病的老师常枞,问道:“先生病得如此严重,有没有什么教诲告诉弟子们呢?”

常枞说:“即使你不问,我也要说的。”

他对老子说:“经过故乡要下车,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老子回答:“经过故乡下车,就是要我们不忘过去,不忘历史啊。”

常枞说:“嘿,说的对!”

常枞又问:“看到乔木就迎上前去,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老子说:“看到乔木迎上去,不就是让我们要尊敬老人吗?”

常枞说:“嘿,说的对!”

然后,他又张开嘴给老子看了看,问道:“我的舌头还在吗?”

老子说:“是的。”

常枞又问:“我的牙齿还在吗?”

老子说:“没有了”

常枞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老子回答:“那舌头之所以存在,岂不是因为它柔软吗?牙齿没了,岂不是因为它是刚硬吗?”

常枞说:“好!完全正确。这天下的事情都说明白了,我没有什么可以再传授你的了。”

常摐有疾,老子往问焉,曰:“先生疾甚矣,无遗教可以语诸弟子者乎?”常摐曰:“子虽不问,吾将语子。”常摐曰:“过故乡而下车,子知之乎?”老子曰:“过故乡而下车,非谓其不忘故耶?”常摐曰:“嘻,是已。”常摐曰:“过乔木而趋,子知之乎?”老子曰:“过乔木而趋,非谓敬老耶?”常摐曰:“嘻,是已。”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齿存乎?”老子曰:“亡。”常摐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常摐曰:“嘻,是已。天下之事已尽矣,无以复语子哉!”

道法自然。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源自老子和他老师的一段对话

老子向来主张贵柔、处弱,他从直观的认识角度,看到了人初生之时,身体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坚硬了,草木初生之时也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枯槁。

这种直观的、经验的认识,可以说是老子处弱、贵柔思想的认识论之根源。

又如,老子说“上善若水”,水最为柔弱,但柔弱的水可以穿透坚硬的岩石。

水表面上软弱无力,却有任何力量都不能抵挡的力量。这就清楚地说明,老子所讲的软弱、柔弱,并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软弱无力的意思。

由于水性趋下居卑,因而老子又阐扬卑下屈辱的观念,实际上反而能够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具有坚强的力量。

在《道德经》第八章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认为的“柔弱”实质上是生命力的表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柔弱可以战胜刚强,其核心的字应该是“胜”,这才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所以,法家,兵家都源自道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