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帆渺渺,鷗鳥翔集,電力賦予的青島之美都在時間躍動的每一幀里

飛帆渺渺,鷗鳥翔集,電力賦予的青島之美都在時間躍動的每一幀裡

初夏的山東青島迎來了一年中最好的時節。漫步在濱海棧道,海風陣陣,飛帆渺渺,從碧海藍天紅瓦綠樹到建築群七彩燈光秀,從鷗鳥翔集千帆點點的白晝到光影變幻七彩奪目的夜色……時間躍動的每一幀,都留下了優質電力賦予青島之美的印記。

飛帆渺渺,鷗鳥翔集,電力賦予的青島之美都在時間躍動的每一幀裡

燈火璀璨的青島夜景​

1898年,德國企業主樸爾斯曼在青島架設了兩部50馬力、75千瓦的柴油引擎發電機,這就是青島乃至整個山東電力的肇始,從此,齊魯大地開始了有電的歷史。

滄桑百年。經過幾代電力人的不懈努力,青島的電力工業由小到大,由弱至強。作為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青島在建設半島藍色經濟區大潮中強勢崛起,電力功不可沒。而青島供電公司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己任,為地方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了堅強可靠的電力保障。今天,一個裝機容量充足、技術裝備先進、管理手段科學,具有高自動化水平的現代化電網昂然挺立在黃海之濱、膠州灣畔。

電力發展為經濟插上騰飛翅膀

“四十年前青島用電,不但要‘定量供應’,還要經常‘等電’。”回憶起20世紀70年代末用電緊張的往事,1975年參加工作的青島供電公司運檢部專責陳永平記憶猶新,“那時候孩子晚上放學回家,家長要催著做作業,不然過了點就‘沒燈’了。七八點鐘是用電高峰,少數有電視機的家庭也只能看‘雪花’——供電不足,電視無法很好成像。待到晚上10點以後,燈才會逐漸亮起來。而有不少已經入睡的人家,因為限電忘記了關燈,結果電燈整宿亮著,沒用上電卻又費了電……”當時的工業用電同樣受困於青島電網較低的承載能力,出現了產能不足的情況。“青島鹼廠、青島棉紡廠等‘用電大戶’,工人們都是‘幹五休二’。”陳永平說。四十年前尋常可見的“等電”,歸根結底,正源於青島成為開放城市後經濟發展迅猛,負載能力有限的青島電網“跟不上節奏”。

陳永平告訴筆者,1975年以前,青島地區供電是以地方電廠為核心的輻射性方式向周邊地區供電,沒有形成統一的地區電網。直到1975年4月13日,全長140.7千米的濰坊到青島220千伏坊青線投入運行,青島電網才與山東電網聯結,從此結束了青島孤立電網的歷史。1978年底,青島發電裝機容量18.75萬千瓦,變電站15座,容量56.34萬千伏安,輸電線路長528.6千米,最高負荷26萬千瓦。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為緩解青島市及所轄縣區電力供應緊張局面,1978年黃島發電廠開始進行一期工程建設。1980年9月 和1981年12月兩臺12.5萬千瓦發電機組先後併網發電,使青島地區增加發電容量25萬千瓦。同時,隨著220千伏黃埠變電站和一批新建、擴建的110千伏輸變電工程相繼投運,青島電網大發展的序幕就此拉開。

1984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青島等14座城市被定位為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也是這一年,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上任後帶人到德國利勃海爾引進先進冰箱生產技術,拉開了海爾鑄就世界白色家電第一品牌的序幕。

隨著全市工農業生產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用電量迅速增長,電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1980~1987年,青島市工業總產值平均增速為13.61%,而發供電量增速只有8.06%。為緩解電力供需矛盾,青島市政府和電力部門積極採取措施,鼓勵和調動有條件的工廠、企業進一步搞好餘熱、背壓發電。1987年,平度、膠南、膠州、菜西、即墨等地方發電廠問世,15臺小發電機組投產,裝機容量3.82萬千瓦。1989年12月13日,黃島發電廠擴建二期工程第一臺21萬千瓦汽輪發電機組併入山東省電網,1990年11月2日,4號機組併網發電。至此,黃島發電廠二期工程全部建成,裝機容量67萬千瓦。截至1995年底,青島電網共建成35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159條,長2515.4千米,35千伏及以上變壓器365臺,總容量284.9萬千伏安。大大緩解了青島市嚴重缺電局面,提高了供電能力。

2011年2月28日,隨著世界上首個±660千伏電壓等級直流輸電工程——寧東至山東±660千伏直流輸電示範工程投運,標誌著青島電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該工程西起寧夏銀川東換流站,東止於山東青島膠州市,山東電網由此接納400萬千瓦的電力,有效緩解青島電力供應緊張局面,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充足的電力保障。

隨著青島市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青島電網迎來跨越式發展。“十二五”期間,青島電網累計完成投資166億元,新增35~220千伏變電站73座、變電容量1128萬千伏安、線路1905千米;新增10千伏及以下配電容量421萬千伏安、線路3900千米。風電、光伏發電,五年中併網接入67.1萬千瓦,用電客戶達到414萬戶。

“‘十三五’期間,青島電網規劃投資157.1億元,規劃建設500千伏變電站3座,220千伏變電站8座(擴建4座),為青島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電力支持。”青島供電公司發展部主任李文升告訴筆者。

世界一流配電網服務“美麗青島”建設

2018年6月9日至10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八次會議在青島舉行。世界被夜青島的美麗所震撼。

層疊起伏的樓宇上,光影圖案不斷變化,令人目不暇接。這份美麗的背後,離不開大量城市基礎設施的支持,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城市配電網。

近年來,青島的城市配電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市民們也能切身感受到用電的變化:家中用電越來越穩定了,不再因為電器過多而跳閘了,停電維修的時間越來越短了,停電維修的次數越來越少了……而這些,事實上都與青島城市配電網的優化、升級息息相關。

7月2日,在青島市北區瑞昌路施工現場,一輛工程車在作業時不慎挖斷電纜,造成附近居民區停電。青島供電公司的搶修人員通過配網搶修指揮系統第一時間瞭解到事故發生情況,並趕到事故現場,進行維修,迅速恢復了市民的正常用電。

這與過去的供電搶修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很多市民都曾有這樣的經驗,家中因故停電,需要自己撥打相關維修電話,向供電公司反饋情況,供電公司查明故障後,進行維修。通常,一次停電少則半天,多則一天,往往給生活造成極大的不便。之所以能產生現在的變化,青島供電公司調控中心主任於立濤告訴筆者:“過去,我們要等客戶撥打95598服務熱線,才能知道哪裡停電。現在,通過集成配電自動化、生產管理、營銷、需求側等信息,我們隨時可以掌握中、低壓設備的停電情況,不用等客戶打電話,分佈在各地的搶修人員就已經迅速行動了。”

據介紹,這套配網搶修指揮系統是青島供電公司自主研發的搶修平臺,它將以往由客戶電話報修發起故障搶修的“被動模式”,轉變為通過系統發現故障併發起搶修的“主動模式”。主動維修的模式大大提高了青島配電網的維修效率。數據顯示,該系統自投入使用以來,青島市域低壓故障搶修半徑由7千米縮小到3千米,故障研判時間由30分鐘減少到10分鐘,搶修人員平均能在5分鐘之內出車、25分鐘到達故障地點,故障平均持續時間由原來的55分鐘減少至40分鐘,故障搶修整體效率提高65%,供電可靠性進一步提升。

目前,青島正在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城市配電網。網格化供電模式、智能面保護模式、雙環網接線模式、主動搶修模式……從前期的規劃建設,到後期的運營維護,青島供電公司瞄準國際頂尖城市目標,結合青島市“三帶一軸、三灣三城、組團式”的城市空間佈局,力圖創新青島城市配電網的每一個環節。到2020年,青島的城市配電網還將再上一個新臺階,高可靠性示範區內供電可靠率將達到99.9996%、用戶年平均停電時間降低為僅2.4分鐘,為“建設宜居家園、打造品質青島”提供更加可靠的電力保障。(鄭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