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拓存量商业空间?中国新天地用“表演艺术”赋能空间价值

过往商业地产的粗放式运营侧重业态和商户,无法精细化有效利用公共空间为商业赋能,据统计截止目前,每年至少有超过5000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公共空间被浪费,这还不包括开放式街区的公共空间。未来,当全国3万方以上购物中心达到1万家的时候,公共空间面积将达到1亿平方米。

如何在潜能巨大公共空间做文章,成为商业地产人需要直面的问题,当下市场的做法是通过各类“IP”活动解决商业体存量的公共空间,然而有限的IP数量、单调的形式以及肤浅的文化内涵,让众多的商业公共空间的IP活动沦为业内的狂欢,无法建立消费者流量的新入口,更遑论形成消费者与商场的强关系。

对此,中国新天地以“城市与艺术”入切入点,打造了许多原创的国际级城市艺术节如“光影上海”、“天地世界音乐节”以及最近在各地上演的“表演艺术新天地”。其中对空间要求难度要求苛刻的“表演艺术新天地”艺术节的成功,或许给出了未来商业地产对公共空间运营的新思路。

如何开拓存量商业空间?中国新天地用“表演艺术”赋能空间价值

(三弹映月)

连续两届取得成功 摘获ICSC亚太购物中心大奖

始于2016年的“表演艺术新天地”艺术节,首次在上海新天地片区举办,是国内首个在商业空间且在开放式街区举办的大规模专业艺术节和上海市重大文化活动。2016年虽是初试啼声,却意外取得了成功。

据统计, 2016年艺术节售票率高达97%,户外剧目场场人气爆棚。演出的两周内,上海新天地日均客流比去年同期激增30%,整个片区餐饮、休闲等消费比去年同期增长10%,其中,新天地时尚增长幅度明显,为16%。这个数据足以令中国所有商业地产领域的同行艳羡,也在事实上刷新了上海新天地近年同类商业活动的成绩。

如果说2016年的表演艺术新天地完全是初次尝试,那2017年的表演艺术新天地则可以说是一次更有信心和更主动的探索,并将表演场地扩大至上海新天地和武汉天地两个项目。在十多天的艺术节中,中国新天地联合国内外诸多表演艺术家、策展人,将新天地的室内、户外、帐篷剧场、公共空间都变成了舞台,把各种不同类型的作品精彩纷呈的一一呈现,这些全世界表演艺术领域最前沿的作品,以及它们与所在空间的完美融合,让人真正感受到生而为人的神奇,生而为人的美好。此次艺术节结束之后,在上海新天地展示的大型环保装置作品《大鱼》,还被整体移到了位于上海五角场的创智天地进行长达数周的持续展示,持续扩散这一作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与此同时,第二届的表演艺术新天地对比去年活动期间的客流和销售额上亦创下新高,整体客流增长近15%,销售额增长约35%。因为新天地本身人流量销售已经是很高的,任何一个活动如果能够带动10%或者是20%的增长都很了不起,但是这个艺术节在去年成功的基础上带动了近15%的增长。2017年上海新天地、武汉天地的表演艺术项目更分别获得2017ICSC(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hopping Centers国际购物中心协会)亚太区银奖及中国区银奖,成为中国“文商旅结合”的代表性成功案例。

如何开拓存量商业空间?中国新天地用“表演艺术”赋能空间价值

(也许,也许,也许)

“让艺术如影随形” 丰富拓展空间运用

在经历了连续两届的升级发展之后,“表演艺术新天地”今年在内容上,一方面要达到或超过既往两届艺术节作品的质量水准,另一方面又要在作品形态和空间运用上推陈出新,让人更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中国新天地策展团队在国际上网罗寻觅佳作,同时也不断和国内外艺术家共同探讨根据中国新天地各项目独特区域空间和建筑进行创作的委约原创剧目,丰富拓展对空间的运用。

以上海新天地为例,在剧目内容上,表演为期11天的艺术节期间,15部中外优秀剧目连续上演,其中80%的剧目均为中国大陆首演;此次艺术节所精选的剧目,大都“颜值”超高,无论是室内演出还是户外表演,都可以用美仑美奂来形容;三是剧目类型极为多样化,有装置巡游、多媒体浸没式舞蹈、创意物件剧、形体偶剧、默剧、街舞世界舞蹈、京剧、昆剧、梨园戏、多媒体音乐、实景音乐演出、声音演出、戏剧、音乐舞蹈剧场等,15部作品“一戏一格”,各自精彩,200余场演出和衍生活动使得艺术节期间的每一天充满惊喜。

在演出的空间分布上,今年的“表演艺术新天地”与往年两届相比也大大拓展了对公共空间的运用,无论是屋里厢博物馆、一号会所这样的古董级建筑物内部,还是太平湖的湖心岛,再到南里广场、新里的下沉式广场、企业天地五号的翠湖天地生活艺术馆、太平湖畔的帐篷剧场等,都成为众多表演艺术发生的重要场地。只要你在艺术节期间走过路过新天地,就绝对不会错过到处都在发生的精彩剧目。

如何开拓存量商业空间?中国新天地用“表演艺术”赋能空间价值

(光影舞马)

“天地系”五大项目参与 以“艺术”驱动商业空间及公共空间焕发新活力

原本并不常见的商业空间中的艺术活动、尤其是表演艺术类的活动,因中国新天地尝试,开始被逐渐由此及彼推广到更多的城市和项目。中国新天地携手旗下上海新天地、虹桥天地、瑞虹天地、武汉天地、佛山岭南天地等项目,在商业空间及公共空间内共同打造系列表演艺术活动,呈现来自于全球十余个国家超过50个艺术家及艺术团体的近460场艺术表演,据初步统计今年覆盖人群约400万人。在过去两年吸引超过180万的观众与艺术近距离接触,并纳入政府合作的重大项目。

商业运营的本质是通过对空间的运营,让商业与服务回归到人。打通商业空间、公共空间的功能区分,聚焦消费者商业、艺术、社交等复合需求,衍生更多场内服务,共建商业的生态消费圈。2018年 “表演艺术新天地”系列活动从打造新社交目的地的(Social Destination)品牌理念出发,围绕社交、女性、空间多角度展开,聚焦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意先锋,让公众深入感受当代表演艺术的人文活力。以此构建出商业空间叠加艺术功能的复合型公共空间,通过表演艺术持续不断地为公众带来时尚且独特内涵的艺术文化,并借此赋能都市社交新体验,持续影响并引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风尚。

艺术节期间,中国新天地亦举办“艺术节与城市”国际对谈活动,来自伦敦、香港、日本、澳门等艺术节策展人、艺术家与100多名嘉宾听众共聚一堂,分享各自所负责的艺术节策展经验和与所在城市的互动;同时,还邀请上海洋泾中学的合唱团同学到新天地表演,着力于发掘和培养本地艺术力量的新生代。有业内专家指出,着眼于城市层面的艺术节未来极具想象力,这也将为中国新天地的项目带来巨大人流入口和商业购买力。

如何开拓存量商业空间?中国新天地用“表演艺术”赋能空间价值

(上海洋泾中学合唱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