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收割机市场“硬着陆”的背后:暴跌38%,销量创13年新低

小麦收割机市场“硬着陆”的背后:暴跌38%,销量创13年新低

大跌眼镜!今年上半年,国内轮式小麦收割机销量不足1.8万台,跌幅高达37.9%,由于小麦机全年超过97%销售比重都集中在上半年,所以这个数据几乎代表了今年全年的水平,成为了近13年来的年度销量新低,这一太过超出预期的结果,着实让年初对市场抱有相对乐观判断的所有行业人员“惊掉了下巴”。

小麦联合收割机作为国内发展最早、提升最快的农作物作业机械品类,也最早进入了需求饱和期,率先成为了农机行业存量市场里最典型的产品代表之一。但是,面对眼下如此出乎意料的大幅下滑,如此颓然走低的态势,仿佛一下子令人难以接受,方方面面的那些预测都已经变得摸不着脉络。

在国内农机市场的发展历程中,小麦收割机可谓是机械产业舞台上当之无愧的“明星品类”,其从“红极一时”的“小鲜肉”到今天的“过了气”的“老腊肠”,这一过程所折射出的却是补贴市场与自然市场交接的补贴发展特点。

小麦收割机市场“硬着陆”的背后:暴跌38%,销量创13年新低

纵观2004年以来至今国内小麦机的市场发展变化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01

第一个阶段,2009年之前。这个期间完成整体市场需求平台搭建,国内小麦收获机械化迅猛发展。

这个阶段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补贴决定市场。有三点可以佐证,(1)2005年国家补贴资金由2004年的0.7万元上升到3万元,创国内农机补贴史上最大增幅328.6%,当年小麦机市场销量由1.7万台上升到超过3.1万台,增幅达到了83.53%,这一增幅也成为了后续13年里最大增幅。(2)2006年底,国家公布取消小麦机补贴,2007、2008连续两年销量出现下滑,2007年当年也创造了同比下滑51.97%的近15年最大降幅。(3)2009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加快推进机械化,建立高能耗农业机械报废经济补偿制度,同时规定,将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具纳入补贴目录。当年补贴资金由2008年的40亿元一举进入了130亿元的百亿元通道,与之同步,小麦机也因为变相补贴小麦、玉米兼收一体机而出现大爆发,当年销量超过6万台,达到了小麦机市场有史以来至今的年度销量顶峰。

二是,“2号机”为主流,多机型并存。这个阶段是背负式、自走式、简易型等多种产品共存的发展期,整体来看,伴随着用户认可度的提升,轮式自走机被广泛认可,主流产品中原区域以2kg/s、2.5kg/s喂入量为主流(也就是行业内常说的新疆—2机型),东北、新疆等规模化作业区域以3kg/s、4kg/s喂入量为主流。

三是,市场独家垄断,跨区作业兴起并迅速升温。说起小麦机,不得不提“雷沃谷神”,自2006年开始,其市场垄断地位已经充分巩固下来,鼎盛时期,市场占有率达76%,伴随着小麦机市场增长,“三夏”期间大规模的跨区作业不断兴起并迅速升温,开收割机专业收获小麦的“麦客”横跨南北,一度成为社会热点,与此同时,以雷沃、东方红为首的制造企业也连年组织大规模的“三夏”专项服务,并借之打造成为企业的专属服务品牌。

小麦收割机市场“硬着陆”的背后:暴跌38%,销量创13年新低

02

第二阶段,2010—2013年。产品需求全面升级,喂入量增大、纵轴流产品开始起步。

这个阶段也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市场饱和,发展进入平稳期。自2010年开始,轮式谷物收割机连续三年的年需求量维持在4万台左右的调整阶段,市场饱和程度日益显现,据统计显示,截止到2013年,国内稻麦收获机械社会保有量达到113.4万台,已经完全满足市场需求。

二是,喂入量上升,产品梯次升级。这个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小麦机产品实现阶梯式升级,不管是喂入量、性能、舒适性还是成熟度上,都实现了较大提升,期间,中原地区上升到喂入量3kg/s、4kg/s、5㎏/s产品,东北、新疆等规模化作业地区6kg/s、7kg/s及以上需求继续增长,同时,国内纵轴流机型进入市场起步阶段。

三是,龙头企业引领市场,跨区收益趋弱。

期间,雷沃谷神继续领跑和垄断市场,由于保有量增加,跨区作业用户收益出现冷热不均。

小麦收割机市场“硬着陆”的背后:暴跌38%,销量创13年新低

03

第三阶段,2014年开始至今。

全面进入需求结构调整阶段,显现出三个特点:

一是,补贴效应递减,刚需直接决定市场方向。自2014年开始,农机市场开启了结构性调整进程,小麦机作为市场传统和成熟的品类之一,补贴拉动效应已经不再明显,市场更新和刚需成为了决定因素,进入了连续销量下滑通道,市场增量需求逐步转向存量更新。

二是,纵轴流技术逐步完善,大型化、复合型产品大行其道。这个阶段国内小麦机产品正由切流滚筒加纵轴流单、双滚筒脱粒分离技术过渡升级为纵轴流滚筒脱粒分离技术,高端产品12kg/s喂入量纵轴流产品研发、制造能力明显提升,在作业功能上,不仅可以收小麦,还可以收玉米、油葵、大豆、油菜等作物,真正走向复合型作业产品。中原地区上升到喂入量7 kg/s、8kg/s产品,东北、新疆等规模化作业地区升级到喂入量10kg/s及以上产品,大型化趋势愈加明显。

三是,从“一家独大”到“两大共治”,市场格局发生根本改变。在这个发展阶段,“中联谷王”横空出世,迅速成长为一线品牌,与“雷沃谷神”并驾齐驱,共同垄断70—80%的市场份额,不仅如此,国内另一个国字号农机制造巨头一拖,2016年增资1.9亿元控股洛阳中收,强势进入小麦玉米收获机领域,一时间,原本饱和的谷物联合收割机市场狼烟四起,纷争愈烈。这个期间,用户跨区作业与“互联网+”结合显示出智能化新特征,但是,僧多粥少,用户收益明显下降,今年更是有一半的用户收益远远未达预期。

把关注的目光放在眼下,今年上半年小麦机市场销量甚至不及2007年2.2万台水平,相当于2004年(当年市场销量1.7万台)的水平,但是,我们也不能仅仅关注销量台数,在销量背后,更有质的考量,应该说,目前国内小麦收割机已经进入一个技术、产品、服务全方位相对成熟阶段,大中型、复合型产品全面普及,整体作业效率实现了数以倍计的提升,再加之连年的市场饱和,谷物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超过130万台,小麦机收率达到95.5%,市场增量市场变得十分有限,与此同时,在稻麦轮作区,购机用户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履带式纵轴流全喂入水稻机收获小麦,实现一机多用拉长作业时间,提高收益,尤其是今年,小麦收获季节,安徽等地阴雨天较多,履带收割机防陷优势明显,取代了部分轮式机份额。加之去年小麦价格不稳,影响了今年种植户的信心,农机用户收益下降,小麦机投资热情低到冰点。多重因素叠加,小麦机市场一下子跌入崖底,出现罕见的“硬着陆”。

可以断定,未来一两年内,趋弱、低位、低速运行或将成为小麦机市场发展的新常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