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農民現在越來越不願意種莊稼?五點原因值得思考

現在的農村,面臨的一大問題就是農民對土地已經失去了興趣,或者說土地對農民的吸引力正在逐漸喪失,最直接的表現可以理解為“農民越來越不願意種地了”。那麼,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什麼呢?小編就給大家簡要的分析一下:

為什麼農民現在越來越不願意種莊稼?五點原因值得思考

首先,“土裡刨食”的時代已經過去,土地對農民來說不再是重要的糧食供應地。以往,土地對農民來說是主要的糧食來源,無論是種小麥,還是水稻,歸根結底還是多打糧食,能夠做到手中有糧心裡不慌,但是隨著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民獲取糧食或者說食物的途徑越來越多,以前自己種糧食磨麵粉的時代早已經過去,甚至在不少農村已經見不到磨坊等設施,農民可以利用手裡的錢購買糧食或者麵粉等生活必需品,土地,提供糧食的屬性已經漸漸消失,不再那麼重要。

其次,種地成本太高,收益往往不成正比。現在,各項商品的價格都在上漲,唯獨糧食的價格數十年來幾乎不見上漲,小麥的價格也僅僅維持在一塊一二元的水平,玉米的價格在七八毛錢一斤,數十年來,這樣的價格幾乎沒有變過,和蹭蹭往上漲的樓市價格相比,簡直是太可笑。而與此同時,種莊稼的成本卻不斷上升,種子、花費、農業機械、收割、儲存,各個環節的成本已經上升了兩三倍甚至數倍。如果說,在二十年前的中低成本還能佔到糧食收入的三分之一的話,現在則幾乎是一比一的比例。也就是投入的成本和糧食轉換成錢後幾乎是一樣的,用農民的話來說“種莊稼,簡直就是白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再次,國家對農業的政策性補貼取消或者降低,是農民種地的積極性降低。以往,國家對小麥種植、玉米種植等都曾有過一段時間的補貼,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農民的中低成本投入,但是隨著近幾年農業種植的補貼力度下降,這一部分錢取消了,儘管數目不大,但是有,總比沒有強。這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

再者,土地流轉的普及使農民更加不願種地。現在,不少地方的土地進行了流轉,一些規模較大、有一定實力的企業到農村承包土地,改建成生態農場或者採摘園,暫且不說這些企業背後的目的和動機,這些流轉後的土地往往按照實際糧食產量給農民一定的貨幣補貼,比如按照一畝糧食地800斤小麥計算,一年給農民一畝地補貼900元左右。對農民來說,這900多元錢的收入相較於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獲得的最終兩市來說,幾乎是沒有成本的買賣,幾乎就是純賺的。這樣一來,農民更不願意種莊稼,更希望通過土地被流轉而獲得純粹的貨幣收益。

最後,村裡年輕人外出打工、工作越來越多,導致土地沒人收拾。現在,不少農村的年輕人在城市裡買房子,或者安家就業,在農村裡的往往是年齡越來越大的村民,隨著年齡的增加,他們的勞動能力正在逐漸喪失,導致土地出現荒蕪,或者有心無力進行搭理的現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