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垣:让年轻人敢做月光族的城市,才是好城市

中外管理观察家丨华研数据

刘福垣:让年轻人敢做月光族的城市,才是好城市

“参与抢人大战的这几大城市,恰恰是不缺少人才的,而且堪称中国的人才高地。近来一些二线城市的‘抢人大战’,暴露的是它们的信心不足,甚至根本不知道发展为何物!”

当前,正值2018年毕业季,二线城市“抢人大战”也进入白热化的阶段。

根据教育部数据,今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82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同时,西安、武汉等20多个城市的“抢人大战”也再度升级,送房、送钱、送户口,力度之大令人咂舌。

刘福垣:让年轻人敢做月光族的城市,才是好城市

而在刚结束的“第12届中外管理人力资本发展论坛”上,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刘福垣却就此提出不同意见——“参与抢人大战的这几大城市,恰恰是不缺少人才的,而且堪称中国的人才高地。近来一些二线城市的‘抢人大战’,暴露的是它们的信心不足,甚至根本不知道发展为何物!”

那么,为什么说二线城市的抢人大战是避重就轻、不知发展为何物?“抢人”背后,这些城市走了怎样的弯路?都说尊重人才,我们的企业和年轻人,真正需要的又是怎样的尊重?以下是刘福垣教授的论述。

01、应该对“人口红利期过去了”三呼万幸!

为什么要抢人才?目前来看,始作俑者和跟风行动的几个城市,都不缺人才,都是中国人才高地。

大家知道,武汉和西安在改革开放初期,在北京、上海之后,不是武汉排第三,就是西安排第三,它们储存了大量的高科技人才。武汉是以大专院校高度集中为代表,西安则是国家级高科技研究院所汇聚之地。而现在,这两个城市却开始抢人才,靠户口留人才。

这说明它们不懂发展为何物。什么是人才?人才以用为主,储存起来有何用?人才本是市场的要素,由市场来配置的一种资源。现在却要通过户口把他拴在这儿!这就如同当下中国的很多怪现象——用土地把农民拴住,用房子把市民拴住,现在再用户口拴住人才!

大家想一想:资本是没有祖国的,劳动者也是没有祖国的,哪里有岗位、有用武之地,他就到哪里去。人们不要忘记:改革开放初期,“一江春水向东流”“孔雀东南飞”,人才纷纷奔往深圳特区。可以说,今天深圳的主体人才,武汉就提供了大部分。

包括现在人们说“东三省衰落”,东三省缺人才吗?我熟悉的一届深圳市政府的前四把手都是我们东北人。他们成长为人才都是在东北炼成的。

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有个“美国梦”,美国当年人少地多,移民到那儿后很容易成为“小地主”,有自己的农场。后来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没有经历战火,再加上它整个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以及科技体制非常合理,所以移民去了有“用武之地”。因此即便到现在,全世界都还在做着“美国梦”。

回到“二线城市抢人才”这个问题上,这些抢人的地方政府“脑子”里的逻辑是什么?我很理解他们的状况,他们面对的体制,特别是财政包干体制,在这种背景下,这些地方政府也不知道发展为何物。甚至早已被很多所谓“著名经济学家”忽悠晕了。

当下很多学者在讲:“人口红利要没了,要寻找新的红利”,我们天天喜欢用“红利”二字,却不知道红利是何物。这里我要郑重告诉大家:“红利都是带血的”!是在把劳动力当成消费品挥霍性使用!

为什么?因为在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劳动力对资本来讲几乎是无限供给。那“红利”又是什么?红利=劳动力的价值-工资。劳动力的价值,就是劳动力能够简单再生产费用。

举个例子:假设一个劳动者的吃穿住用行,折合为一天5个馒头,保证一天能吃5个馒头,他的劳动寿命可以达到40年。但因为劳动力多,“两条腿的蛤蟆找不到,两条腿的人有的是”,最终用3个馒头就把人雇了,老板就得到了“两个馒头”。这“两个馒头”就是劳动力价值中成为人口红利的一部分,进行物质财富的堆积。

所以在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物质财富的积累与贫穷的积累,是同时进行的。劳动力不仅是相对平均化,也是绝对平均化。

如今,我们国家这样的一个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要过去了,站在国家、民族和人民的立场上,我们应该以手加额、三呼万幸!人口红利期终于要过去了,人力资本的负积累期就要过去了,正积累阶段应该就要到来了!结果好多人愁眉苦脸,“寻求新的人口红利”,想用户口把人才忽悠来。你要有信心的话,犯得着用户口栓人吗?户口管得住人才吗?

02、搞“抢人大战”的城市,是没本事做机制改革

大家想想:整个经济运行的逻辑是什么?是“人随钱走,钱随项目走”。通俗讲,就是“哪里给的工资高,人才就到哪里去”。

钱又是从哪里来的?因为有项目,钱会跟着项目走。项目又是哪里来的?项目是由一个地区的发展结构和发展战略决定的。

为什么1980年代人们都奔向小渔村深圳?因为深圳有改革开放新的市场机制。

反观搞“抢人大战”的这些城市,暴露的是没有本事改革,尽管改革的口号越喊越凶,新词儿一组组、一串串地冒出来,但改革的动作却依然没有。

近10年中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徘徊阶段,因为很多人不知道发展为何物。发展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当前的发展,是要解决两个时代的生产方式、两个时代社会结构迭代的问题。说白了就是要铲除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结果搞来搞去,封建的经济基础、2.6亿小农户依然存在,甚至怕它消亡,又来一个确权把人钉在耕地上。

发展是要转变这两个时代的生产方式,具体怎么转?把2.8亿农民工“市民化”是唯一出路。结果这方面没下功夫,却指望“新的人才优势”。

那么,如何把劳动力商品转换为人力资本?你得给他提供舞台!没有帅才,何来将才和专才?即便给特殊政策,把钱、房子都落实好,没有帅才,人才照样跑掉。

这也是为何“中国芯不过硬”,为什么会出中兴这个事的原因。本质是因为我们缺人才吗?是因为我们缺钱吗?都不是,

我们缺的其实是体制、是机制。

西安、武汉这样的二线城市,当前需要的不是抢人才,而是老老实实地改革体制。尽管当下改革体制很难,因为我们能想到的改革,好改的都已经改了,现在最难改的是什么?中国改革的本质是改政府,是政府的重新定位——十八届三中全会几万字的改革顶层设计中,最值钱的话是什么?是“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03、让年轻人敢做月光族的城市,才是好城市

所以政府要先从市场退出来。我在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都工作过,太多人忙了自己不该干的事,而真该干的事情没干——社会保障到位了吗?悠悠万世,唯此为大,给中国社会定性的社会保障机制改革才是应该投入精力的重点。

回到人才问题,人才问题怎么解决?必须让人从绝对贫困化转到相对贫困化,进而从简单再生产,提升到能扩大再生产的程度。

而人的发展进入“扩大再生产”阶段的前提是,敢“工资月月光”,尤其对广大年轻人而言,社会保障要达到不仅敢工资月月光,而且还敢借钱消费的程度。一个城市建立这样的机制,还用得着去“抢人才”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