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痛”“快”只有医者能体会——聊城这位医生的手记道出真谛

每一次生死抢救,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就像是身在炼狱,对于医者来说,也如同一场战争。个中滋味,谁能体会?前不久,聊城市人民医院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的医护人员就经历了这么一场战争。一名17岁的男孩突发心肌炎,心脏骤停,情况危急,ICU副主任田锁臣和他的团队全力以赴,彼时,人体、病魔、医疗技术互相碰撞,七天后出现奇迹,这名孩子被成功抢救。战胜病魔,让医者田锁臣深感“快意”,而每每想到那些虽尽全力,却仍然失败的案例,想到医学仍无能为力的“死角”,无言的“痛”又油然而生。思虑良久,田锁臣作此手记,表明医者心声。

有种“痛”“快”只有医者能体会——聊城这位医生的手记道出真谛

图文来自网络,与文章无关

正文

早晨,拉开窗帘,外面一片雪白清静,推开窗,冷气扑面,睡意全无,不远处,一只猫悠哉悠哉地走着,留下一串碎碎的梅花印迹。这是今年第二场雪了,第一场雪后,爆发的流感似有好转。有一个17岁的小男孩,就被这次流感击中,更可怕的是诱发了爆发性心肌炎,当时他的心脏罢工,做着心脏按压冲入ICU。

我们刚交完班,病房里站满了医护人员,连日的高强度负荷,大家都身心俱疲,夜班人员更是面色苍白,眼神昏沉。爆发性心肌炎使他的心跳停止,结果多是眼睁睁看着一个生命的逝去,或是留下重重的残疾,个中滋味,只有当事者才能体会。

可以挽救他的,只有V-A EC-MO——一种在体外心脏支持的技术。终于,在这种技术支持下的七天之后,奇迹出现了,这个小伙子的生命体征开始稳定,一两个月后,小伙子痊愈后出院。

七天,168小时,只是时间长河的一瞬,但对家属来说却是身在炼狱,对医者像是经历了一场战争。

有人说,疾病和人体的神奇令我们自感羞愧。小小的病毒,短短的时间,就能使这么有活力的动力泵迅速崩溃,一周后,又柳暗花明,这多像魔法,多像老天开的残酷玩笑,只是终被我们的努力感动,微微睁了睁眼,天也就亮了。“这次生死抢救为何能成功?”有人说,是家属的信任。是的,很难想想,在你绞尽脑汁全力救治的时候,家属不住地对你提出质疑,甚而威胁。医护人员是“人来疯”的代表,“医者意也”,全神贯注,会产生奇迹;有人说,是由于冷静果断的决策。医学就是这样,方向最为重要,正确决策离不开冷静果断,这不是打架,逞匹夫之勇。也有人说,是出于整个团队一致的信心和细心。整个救治过程,我们就像伏击的猎豹,竖着耳朵眯着眼,盯着每分钟4升多的体外血流,嗅着各种异常动静,任何一个时间点、任何一个细节的失误,都有可能是塌方是损伤。

我说,有些话大家没说,但发自内心的情绪已经写在了脸上,这是一种“快”。

这种“快”,不同于家属,不同于病人,只有医护人员能够体会。怎么说呢?像帮助别人带来的感觉,好像程度不够,这种“快”,还带有兴奋,带有激情,带有信心,带有动力。还装着若无其事,谦虚谨慎。

然而,这种“快”并不常有,而有种“痛”,却像一块大石压在胸口,容不得喘息,时时伴随着他们周围。医学上说,“疼”和“痛”不一样,“疼”用点止疼药就解决了,而“痛”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痛苦,无法言语表达,更无药可救。每当遇到这样让人感到“痛”的患者时,我们的内心总不是滋味。

前几天查房,看着电脑上长长的一溜重症病人名单,这些病人的平均年龄是76岁!他们多是一堆慢性病缠身,靠着药物机器维持着“生命”,这种状态的“治疗”究竟怎么“治疗”,生冷的维持还是有温度的陪伴,治疗病人还是治疗家属……这种“痛”,也只有医护人员能够体会。

“但祈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这是我作为一名医护人员的心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