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对话录|幸福课

催生对话录|幸福课

插图 / Nath

我35岁才有了第一个孩子。在此之前,我娘的催生大法已经炉火纯青,基本到了“见飞花而涕下,视草木则伤情”的地步。

吃饭吃到一半,感叹“要是多个人一起吃多好”。出门逛街,直奔母婴店拿起小衣服细细摩挲。参加老三届同学聚餐、退休同事集会更不得了,每次回来都要怨气冲天地细数一番,谁谁给她看了孙子照片,谁谁给她看了孙女视频,感觉她的所有朋友手机都是128G内存,里面塞满了孙子孙女吃喝拉撒睡玩的高清纪录片。

我试图引导一下,“你的同事同学里总有人还没有孙子孙女吧?”我娘眼神哀戚,“没有了,我是最后一个。”

好吧,垂死挣扎失败。“你可以坐那些人边上跟他们多交流”也不必说了。

本以为催生是中国现象,后来查到好些研究美国催婚的论文,其中一篇标题就叫《父母想抱孙的压力对年轻人进入婚姻与同居状态的影响》,研究结论是,母亲倘若渴望孙辈,对其子女进入婚姻与同居有着“巨大的、独立的、统计上显著的、实质上重要的影响”。如果女儿的妈妈想要孙辈,女儿更容易结婚。如果儿子的妈妈想要孙辈,儿子也会比同辈人更快地结婚或同居。如果妈妈想要一堆孙辈更是不得了——想要四个孙辈的儿子结婚速度比妈妈有一孙足矣的儿子要快3倍。还有一篇《对进入父母身份的代际影响:妈妈的偏好如何影响子女的家庭与非家庭行为》,结论是,母亲越是认可“早婚、大家庭、低学历、全职妈妈”,其子女就越早结婚生娃。总之,古今中外都有着炽热的抱孙之心,这种愿望对子女的影响也绝对不可小觑。

父母到底为什么要催生?

原因可能很复杂:年轻人会感到体内的“为人父母生物钟”滴答作响,年长的也有“为人祖父母生物钟”在倒计时,每天都离死亡更近一点,抱孙的希望更渺茫一点点。这种“时不我待”的压力客观存在。

其次,孙辈可以带来不少收益——有些家长无事可做,希望孙辈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有意义。有些家长认为孙辈能保障自己子女的晚年。还有些家长真心喜爱小孩,希望再度体验养育小孩的感觉。另外,孙辈可以让长辈在社交场合不再感觉“与众不同”“低人一等”“无话可聊”,同时还能帮助回收这些年给出去的红包。

第三,孙辈自带“传承感”。网上那句戏谑之言“你家有皇位要继承吗?”正中真相。家长往往希望自家的血脉、姓氏、辛苦积攒的家族财富或产业有人继承。就连我这种家徒一套小房子的家庭,我娘都会瘫在沙发上望着天花板叹息,“你说你都没个孩子,以后这套房子留给谁呀?”

我说咱们不要这么想,世事往往出乎意料峰回路转,比如突然地震把这套房子震塌了,你到时就会觉得,当初烦恼“这套房子留给谁”实在太傻了……

我娘说,鸡毛掸呢?我那根祖传鸡毛掸呢?

还有个理论,母系的血缘传承是确定的,父系则是不确定的。妈肯定是妈,爸未必是爸。因此在对于孙辈的养育投入上,往往是外婆>奶奶≈外公>爷爷。这个理论可能也意味着,外婆对孙辈的执着会尤其强烈。但强烈的愿望虽然可能确实导向“子又生孙,孙又生子”,但却不一定导向子女的幸福。在我这种思路清奇的子女身上,有时压力还会带来相反的效果。

结果女儿啾啾出生后,我娘一心扑在她身上,每天眉开眼笑,连扫都不扫我一眼,更懒得对我挑头挑脚。再加上我好运地没有抽到“高需求宝宝”这种签,于是我目前的压力变成我娘10+养娃60——讲真,早知是这种情形,我早生了。

有时我也在想,等啾啾长大后,我会不会也“希望你体会一下我当初有你的喜悦”而开始催生。不过我又读到一篇文章,建议想要催生的父母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比如多出去走走跑跑——这么说来,也许到时候我就变成老年马拉松选手了,谁知道呢?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第549期

文 / 游识猷

编辑 / 翁倩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