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岸柳文脈研究與實踐案例丨第二部分 案例解析 案例3 佛堂

王岸柳文脈研究與實踐案例丨第二部分 案例解析 案例3 佛堂

第二部分 案例解析

案例3 佛堂:禪宗古鎮,不二法門

處在中國區域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自然段環境優越、經濟基礎良好的浙江義烏佛堂鎮始終積極作為,申報成為全國25個“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和省27個“小城市培育”試點之一,在轉型升級中國經濟的潮流中,堅持“文化立鎮”的戰略方針,以將文化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將文化實力轉化為經濟發展實力為目的,積極打造古鎮,堅定不移地走繁榮文化產業的道路,致力於將佛堂發展成為“浙中城鎮群產業帶的龍頭之一和文化特色產業基地”。

佛堂鎮不可謂不努力,但始終走不出“古鎮不古,聖地不聖,商埠不興”的文化困惑,尋找佛堂文脈成為切膚之痛。

佛堂在歷史上有“千年古鎮、佛堂聖地、清風商埠”美譽,但隨著歷史的發展,文化斷層嚴重。特色文化中斷與衰落。由於水路運輸的衰落以及鐵路運輸的繁榮,使佛堂古鎮喪失地理優勢,從而商業開始沒落。社會發展重心的轉移以及對文化保護意識的缺乏使得雙林寺香火慘淡,影響力逐漸下降。此外,文化遺存破毀嚴重是另一個重要原因,古埠、古村內古建築損壞嚴重,僅有少量建築得以保存,新舊建築交錯,和江南大量完整的古鎮相比,開發難度大,雙林古寺也應多種原因被毀,且恢復速度較慢。

“千年古鎮、佛教聖地、清風商埠”的缺點是將古鎮、古寺和商埠割裂開來看待,這和佛堂的歷史事實不符。佛堂是緣佛堂而有市,因市而有鎮。因此必須將古鎮、古寺和商埠統一起來,這才是佛堂文化的獨特之處。由於將古鎮、古寺、古埠單獨對待,因此在各自的文化產業形態上,佛堂鎮總是將之與其他發達地域相比,揚短避長,無所適從。

佛堂擁有輝煌的過去,古鎮、佛教和商埠都曾盛極一時,但是這些優勢早已名不副實因此,“古鎮不古,聖地不聖,商埠不興”已成事實,依舊走傳統開發模式,盲目地建古鎮、揚佛教和興商埠肯定走不通,不僅不能促進產業的發展,反而浪費資源,錯失良好開發時機。佛堂鎮的文脈,需要重新認識。

經過深入研究,王岸柳團隊首次發現中國縣域經濟典範之一的“義烏模式”,竟然也與與佛堂鎮的文脈竟有千絲萬縷的歷史淵源。團隊通過研究,旗幟鮮明地提出了佛堂的文脈藏於古鎮、古寺和古商埠的統一之中,佛堂鎮緣佛有市,因市生鎮,因鎮弘佛。“禪宗古鎮,不二法門”是佛堂的歷史文脈。

佛堂鎮有著1500多年的歷史,是浙中四大古鎮之一。整個佛堂的發展可以概括為一個思想、三條主線。一個思想是指維摩禪宗的核心思想不二法門,三條主線是指寺、鎮和市的發展。在歷史上佛堂的寺、鎮和市都具有輝煌的歷史,雙林寺歷史上名震天下,在北宋時,猶餘僧舍1200楹,僧尼二百餘眾,故史有“天下第三,江浙第一”和“浙東大剎”之稱,宋時又被列為“天下叢林五山十剎”之一,佛堂鎮憑藉義烏江水運優勢以及雙林寺的影響,形成了光明市,雙林市、洋灘市和野墅市,成為本地經濟、交通中心,有“小蘭溪”的美譽。

佛堂鎮是維摩禪的發源地,始祖傅大士經達摩點化成佛,興建雙林寺修行。傅大士修的是維摩禪,又稱居士禪。維摩禪是印度佛教維摩禪在中國的第一個落地,其核心思想是“不二法門”,該思想對佛堂古鎮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尤其是對義烏商業文化的繁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義烏“小商品、大市場”的商業本質,正是對“小大不二”思想成功運用的最典型案例。維摩禪的不二法門思想促進佛堂商業的繁榮,使市場的功能從滿足香客消費需要向廣義的集市交易轉化,更多的商人、商品向此聚集。市場的逐漸擴大是更多的人向此處聚集,從而形成了鎮。儘管後來雙林寺、佛堂鎮和佛堂的商業都逐漸沒落,但不二法門思想的影響仍然影響著當地社會發展。因此佛堂寺鎮一體發展獨樹一幟,是中國唯一的禪宗古鎮。傅大士作為居士鼻祖,周邊沒有任何能與之相比的思想領袖,開發價值非常高。

打造國內唯一的國家級特色小鎮“禪宗古鎮”,圍繞“禪宗古鎮、不二法門”的系列場景應用,籌劃佛堂鎮文化新地標“不二法門”、小大禪宗與商業文化博物館、維摩禪生活化IP打造、不二法門衍生品系列、反映義烏崛起與禪宗思想淵源的紀錄片和影視劇和小商品、大市場模式代表性產品的體驗型展覽館等一系列場景設計,把佛堂打造成一系列祈福朝聖經濟、古建遷建經濟、禪修養生經濟和商品會展經濟最佳的文化空間與承載。

文脈首先是最大共識,其次是擁有最前沿、最豐富業態應用場景的共識,佛堂文脈的發掘,要跳出“古鎮、古寺、古埠”功能性的桎梏,從佛堂1500年的發展歷史中積累下來的文化本體去發現,文化產業最終的起點和歸宿,必將是文化本體,而非其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