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線兇猛,瘋狂是最後的宿命

二線城市,最近兇猛得忘了自己的身份。

西安“搶人”的那股蠻勁兒,彪悍得已經讓人記不起陝北高原那秦腔的慵懶。

在小編的樓市模型裡,內地二線城市一直是矜持溫婉的,他們從不和一線比高低,最多自己劃個圈,統一一下區號,割一撥進城務工人員,然後繼續自顧自地自己玩。

對於這輪二線城市房價的無差別騷動,小編不說結論,只苦口婆心重申一下曾對組員說過的分析因素:人口淨流入趨勢,此項可少許參考人口政策;當地產業結構GDP佔比變化,是否有吸引更高收入人才流入的結構轉型趨勢;5到8年的月度均價曲線,這有點像看K線,從技術面去分析。

如果按投資週期,簡單地說:短期看貨幣政策、中期看供需比、長期看人口。一線城市,就看一條:政策。

再說政策大邏輯:我們要知道,所有觀察城市“搶人爭奪戰”的背後,都要從十九大“不充分不平衡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矛盾”這個總綱入手。

其他切入點均不得要領。

小編不能把話說得太直白,但最後再嘮叨一句:投資要看數據,要做盡調,不要看新聞。

願你能躲過最長的坡,最厚的雪。

01

如果從90年代初北京亞運會算起,中國的城市化已高速發展了將近30年。剛開始,大家還沒有系統的城市化概念,對一、二線城市發展邏輯還都看不清楚。

2005年時,大連的平均房價和北京差不多;杭州的均價比上海還要高。

為什麼會這樣?

第一,當時中國城市化起步不久,房價絕對值比較低,各城市房價差距不大,不論幾線都在幾千塊錢左右。

第二,當時大家只看到房屋的居住屬性,房產作為投資的意義還沒有顯現出來。大連是足球城市、濱海之都;杭州是那個憑著西湖、可以和天堂媲美的地方。好地方房價自然貴。

第三,一線城市的相對競爭力還沒有那麼明顯。北京的地鐵只修了三條線,還是典型的城鄉二元結構。上海還在轉型開發期,現在迪斯尼樂園所在的浦東,大部分還處於基建階段的一片荒蠻。

如今呢,按2017年的數據來看,大連新房均價是北京的1/5,杭州是上海的1/3。

02

10多年來他們為何會拉開如此大的差距?

核心原因是一線城市的發展邏輯發生了深刻變化。

中國的城市光譜中,最頂端的自是京滬深這三城。

帝都地位自不必說。

上海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的最高地:從“日破雲濤萬里紅”的上海交大教授開始,除了中間落馬、曾任過老幹部局局長的陳先生,幾乎歷屆書記、市長都成了佛爺。

深圳則最為特殊:它的標杆意義明顯。前任總設計師的兩次視察和畫圈,使得它不是直轄勝似直轄,“春天的故事”永遠向前。

2008年的奧運和2010年的世博,使得京滬這兩顆“最閃耀的星”開始向超一線城市發起衝擊。2015年,從馬先生以省委副書記兼任深圳的市委書記(罕見的高配任命)那天起,深圳也開啟了新一輪的加速度。

因此,2015年那輪深圳引領、上海緊跟、北京墊後的房價輪漲也開啟了一條相當陡峭的弧線(北京上海房價漲幅均在50%以上,深圳基本翻倍)。

由此可見,京、滬、深這輪的超強發力,使得北京奧運後的這10年,這三城和其他二線城市的房價絕對值和漲幅比均逐漸拉大。

舉兩個例子。

先看杭州,2015年那輪瘋漲開始前,其房價比歷史最高點已經腰斬了近40%,均價僅在10000元左右。

再看蘇州,一位朋友2013年在金雞湖邊買房時,單價僅7500,彼時上海房價已經3萬+。

03

身處任何時代,我們一定要看清發展的主旋律:接下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最大的熱點就是強二線城市的一線化.

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已經代表超一線城市開始減肥瘦身、提質增效,未來通過世界級城市群和新一線城市的建設,最終形成:一線城市統領、二線城市引導、三線城市差異化、四線特色小鎮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生動活潑新局面。

拋開行政級別不說(副省級、計劃單列市等),中國目前的二線城市大概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核心競爭優勢明顯。例如杭州的電子商務和科技創新。

第二種:區域性中心城市。例如廈門依託臺海兩岸的資本聚集,重慶則是西部唯一的中央直轄。

第三種:省會城市。這一點,鄭州是對省內人口最具吸引力的城市。合肥,武漢,長沙也是類似。

當然,還有一些特殊的二線城市:環京滬深,以及海南島。

誰最有機會?

最有可能成為“新天王”的城市,是杭州和重慶。

杭州以前的定位是上海後花園。2016年G20峰會後,杭州大有成為“長三角副中心”之勢。

它的基本面甚好:民營經濟發達、市場化程度高,有阿里這座神獸和僅次於北京的獨角獸公司,還有施一公領銜的西湖大學,最近區塊鏈又搞得風生水起。

杭州的意義在於:分散上海壓力,帶動浙東南、輻射蘇皖贛。當然,更不能忽視,那裡可是大boss主政過的政治高地。

二線兇猛,瘋狂是最後的宿命

2016年,因為太忙沒能騰出手來去杭州一趟,朋友幫忙踩盤在西溪溼地邊上的融創濱江,那時單價才25000。G20火起來之後杭州迅速限購,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機會。

再說重慶,它本就是直轄的戰略要地。西部崛起和一帶一路,意義重大。另外,由於地處蜀地縱深,地勢易守難攻,它的陪都地位也加分不少。

從大數據上看,全國近年來十分之一的投資額都鋪到了重慶。

如果說重慶直轄的前20年,是在補短板;新20年,則要加速衝刺。

2017年它近兩萬億的GDP已經快要趕上帝都。

一位朋友今年初在重慶渝北區9000均價入手了一套。春節去雲南旅遊時,和每一個司機都在聊一個問題:有沒有親朋好友去重慶發展?個人判斷,它的吸附力有加速的趨勢。

04

但這次新一線的競爭和以往又有所不同:環境的宜居性一下子排到了首位。

因為這些外來人口是被北京的霧霾嚇跑的,是被上海的堵車擠走的。以前大家看中機會,覺得北上廣機會最多。隨著意識的改變,人們開始發自內心地嚮往“綠水青山”。

燕郊、東莞呢?目前來看,這類環一線城市的特點是“燈下黑”。

限於行政壁壘,它們的一體化之路都走的非常艱難。

燕郊喊了多少年,還是下點雨就漫天灌溉、水排不開人走不動。他們很難享受到一線的福利,短期內還只能寂寞地做一座睡城。

海南島則太特殊了,永遠都在遊資的驅動下過山車。

1993年泡沫破裂後用了10年復甦,2010年提出國際旅遊島,18年加速開放開放後又全面限購。實際上17年全島4400億的GDP還不到北京的1/6(北京2.8萬億),目前來看投機意味濃厚。

其實,還有另外一個特殊的、值得觀察的二線城市:大連。

在東北整體衰退的形勢下,大連在過去兩年進行了一輪不小的補漲。

從政治高度來看,東三省的青壯年都跑到“東北第四省”海南也不是長久之際。接下來大概率要狠抓解決“投資不過山海關”的困局,另一方面也要“畢其力於一役”地重金打造大連,使其成為輻射內蒙及環渤海的新高地。

尤其是王先生“小目標”重拾大局意識,再次入主大連足球俱樂部,為家鄉的重新崛起出一份力,其象徵意義更為明顯。

05

說完投資機會,我們重新梳理一下頂層設計的發展邏輯。

從深圳蛇口掛上“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那一刻起,中國就走上了先富帶動後富、最終共同富裕的不可逆道路。

個人如是,城市也是一樣。這一輪無差別騷動終究有人要裸奔,希望那時在坑裡的人不是你。

我們永遠不要指望城市能平均發展,越平均則越乏力。

“以核心城市帶動周邊、輻射大片”是歷史證明了的有效模式,波士頓、東京等世界級城市群的發展之路給了我們一個很有效的範例。

二線兇猛,瘋狂是最後的宿命

由此,破解“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就要全國一盤棋、先打造京滬深超一線,再培育5-8個新一線,以點帶面,最終轟轟烈烈地完成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進程。

不論是成渝經濟區、中原經濟帶,還是海西經濟區、長江中下游經濟帶,重慶、杭州、廈門、武漢等強二線你追我敢,向中央要政策要紅利。目標只有一個:成為新一線!這對他們來說非常難得的歷史性機遇。

這個窗口期可能只有10-20年,一旦錯過,那就是你的宿命。

06

有人總是問我,你說的杭州廈門這麼好,但是他們都限購了呀!

沒錯。

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我們不能僅僅功利地把房子看成是投資品,讓他們迴歸居住屬性本身就是正常邏輯的回調。

我們要把眼光放長遠:去二線城市奮鬥,和它們一同成長。

當然我們更不能浮躁地期望房價還會像過去那幾年暴漲,尤其不要加槓桿去炒房。

你應該有的人生信條就是:要優雅地賺錢。

那裡有著帝都給不了你的生活:

下班後徜徉在蘇東坡“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湖畔:踏青斷橋雷峰塔,近看依依楊柳新,而不是堵在京通快速上返回燕郊的930。

吃著重慶火鍋唱著歌,再來一瓶山城啤酒,而不是在天通苑的街邊吃一碗廉價的魚香肉絲蓋飯。

讓房子,迴歸它本來的樣子。

也讓你,迴歸愜意的生活。

不管你歡不歡喜,房子是我們這幾代人都躲不開的宿命,若能順勢而為,你或能成為“先富起來”的那一小戳群眾,若不能,你可能永遠繞不開那父輩們走過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