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漂族,養大了兒女,再幫兒女養孩子

老漂族,養大了兒女,再幫兒女養孩子

暑期已至,在不少輔導班和興趣班門口,常見的是一群六七十歲的老人帶著孫子、孫女匆匆趕來上課的場景,姥姥、奶奶成了帶娃主力軍,他們大多離開自己原來熟悉的生活環境,隨著子女來到大都市,成了“老漂族”。

為了兒女進城“漂”

王阿姨今年65歲,在“老漂族”中,她這年齡算是正當年。上週,她剛剛從北京匆匆趕回哈爾濱,看一眼80多歲的老媽,緊接著又要趕回北京。她對本報記者說:“我生女兒比較晚,女兒生孩子又比較晚,所以我去年才當上了姥姥。當年女兒考上了北京外國語大學,畢業後在北京工作、成家,算是在北京站穩腳跟了。孩子這麼出息,我必須全力支持。去年從女兒懷孕開始,我就想來北京。說實話,當時也充滿了矛盾,老伴兒去世得早,80多歲的老母親也需要我照顧。”

後來王阿姨的女兒在懷孕八個月的時候絆了一下,有點出血,沒辦法,她和老媽說了這個情況,老人自己決定去了養老院,她收拾收拾就去了北京。“現在我就跟半個兒童醫生一樣。我這外孫女自從出生之後就沒少進醫院,剛開始是嚴重黃疸,後來又發現孩子臀紋不對稱,懷疑是髖關節發育不良。這兩次我們都帶著孩子去了北京的私立醫院,一次就花好幾千元。我不僅搭上人力,連退休的老本兒都搭上了,那我也願意。”

退休之前王阿姨在事業單位做文職工作,一輩子也沒怎麼遭過罪。“現在擦屎擦尿、收拾屋子做飯,我樣樣都行,每天跟打了雞血一樣,就是開心。我這次回來看望老媽,滿心愧疚,但也沒有辦法,顧得了這頭顧不了那頭。老人都是拿全部真心對待子女的,我母親也一樣。我知道她不願意在養老院待著,這也是沒辦法啊!”

市民小雪對本報記者說,她一個女同學的媽媽,退休之前是一個縣級市的建設局局長,現在整個一全職全功能保姆。在哈爾濱照顧孩子不用說,她覺得買的蔬菜總會有殘留,硬是在小區裡自己刨出一塊地,天天種菜、澆水,帶個大草帽除草。要是她之前的下屬看到了,肯定認不出來。但她媽媽自己也承認,再怎麼愛孩子,身體也真是吃不消啊,她和親家兩個月輪崗一次,要不然會崩潰的。

本該在故土安度晚年的老人們,卻為了幫助子女照顧晚輩、分擔家務漂泊異鄉。據統計,中國現有隨遷老人近1800萬,近一半都是為了照顧子女撫養下一代的“老漂族”。王阿姨說,不漂咋整,孩子才三十歲出頭,工作處於不進則退的打拼期,急需有人幫忙照顧家庭。“我這不算啥,我發現身邊有一些和我情況類似的朋友,走的更遠,有到深圳、廣州的,還有出國當‘老漂’的,那更完犢子了。”

請個保姆怕“挨刀”

如果說單純讓父母成為“老漂族”只是為了照顧孫輩,那為什麼不能請個保姆代勞呢?正在杭州照顧女兒兩個孩子的楊阿姨對本報記者說:我女兒要生孩子,人家倒是沒要求我必須來照顧她們,但給我算了一筆賬,杭州的住家保姆一個月要四五千元。我女兒女婿工資收入不算高,小兩口每個月稅後收入也就一萬多元,刨去每月5000元的房貸,1500元的養車成本,如果再請一位月嫂,基本上就是負債生活了。我一聽,還是我來吧。

除了經濟原因,還有一方面是因為層出不窮的保姆虐待幼童事件,讓人害怕。宋女士說:我們做子女的也是沒有辦法。我家經濟條件還行,能請得起保姆,但我一看新聞就害怕。前幾天不就有一個保姆被監控拍下虐待寶寶事件嗎?我現在也僱保姆,但需要有一個可靠的家裡人看著保姆,我媽媽就首當其衝了。咱們中國還不像日本、韓國或德國,他們社會中存在全職母親的角色,我們都出去工作,直接問題就是孩子無人照料,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父母就不得不背井離鄉開始漂泊了。

王阿姨說:我女兒也曾想過要不要讓自己的婆婆來幫忙帶孩子,但是想到她的性格比較急躁,我這個孃家媽到底還是包容性更強。母女沒有隔夜仇,看來我這輩子就得一直留在北京了。說實話,老年人最重要的還是身體,我的身體前年是一個樣,去年是一個樣,今年又是一個樣,現在爬樓梯高一點就已經吃力了。

寒假暑假最“害怕”

很多“老漂族”伺候孫輩上了幼兒園、小學之後,最害怕的就是孩子們放寒暑假,兒女一聲號令,必須到崗。市民盧阿姨對本報記者說,她孫子今年上小學四年級了,學習成績特別好。“很多人都覺得北京高考容易,其實哪有那麼容易啊,競爭非常激烈。北京孩子補課補得最邪乎,每年寒暑假我都要去北京陪著孫子上課,上完這科上那科,小學的孩子每天補三門,六節課,我在外面啥也不幹都覺得累。老伴去年被查出來患了前列腺癌,他自己還不知道,家裡人都瞞著他。今年暑假到了,我還是和往常一樣去了北京,要不然他該懷疑了。”

盧阿姨現在熟練掌握了在北京如何倒地鐵。“我背個書包,裡面裝著孩子的學習資料,還有雨傘、涼開水、水果和小食品、小風扇、面巾紙等,服務必須到位。補課班門口沒有坐的地方,我又買了一個摺疊板凳帶著。每天早上跟打仗一樣,我帶著孫子衝出家門,晚上八九點鐘才會回來。我這歲數,有時候愛睏,有一次還犯了迷糊,站大道上就不知道是哪了。我太害怕了,我倒不怕自己怎麼著,就怕孩子磕碰著,對不起他爸媽啊!”

哈爾濱的孫阿姨則是個特殊的例子。孫阿姨有一兒一女,兩個人都大學畢業了,兒子在蘇州,女兒在長沙。隨著孫子和外孫先後降生,老兩口必須得去照顧孩子,兒子和女兒的孩子差不多大,兒媳婦和女婿家裡老人身體都不好,她和老伴兒只能一個去蘇州一個去長沙。這樣一來,兩個老人一年到頭只有過年才能見面。用孫阿姨的話說,我倆兒老了老了,反而成了牛郎織女,每年只盼著鵲橋相會了。

兒女身邊更寂寥

盧阿姨對本報記者說,帶孩子累還只是一方面,主要是不習慣大城市的生活,不習慣和子女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因為生活習慣不同。“我們這個年代的人都習慣了節約,喜歡隨手關燈,節約用水,一盆水反覆用上好幾次,居然被子女嫌棄不講衛生;我不願意用空調,覺得那玩意太費電,但女兒卻覺得我熱到她兒子了,還覺得在女婿面前抬不起頭,說我給她丟臉了。”

盧阿姨覺得挺孤獨,和老朋友聯繫也是要等到夜深人靜孩子睡著時。“前一陣子不是流行全民k歌嗎?我的好多老朋友都唱,互相聽,我覺得挺有意思的,就關上門壓低嗓子唱。高潮部分可能聲音大了點,女婿在隔壁跟我女兒說,你去看看媽,怎麼哭成這樣呢?女兒推門一看,哈哈大笑。我知道他們能聽到,就不唱了。我們老年人不願意打字,都是發語音,同學群、同事群,一打開好幾百條。我每次都是打開之後才幹家務,一邊聽一邊跟著樂,就跟聽廣播一樣,這也遭到了孩子們的嘲笑。”

楊阿姨也說,別看她們離子女更近了,可是感覺更寂寞了,因為和他們一天到晚也說不上幾句話。“晚上,兒女們回來了,想聊上幾句,可看著他們累得那樣,還能說啥。我每天的生活範圍無非就是家門口到菜場或者超市,和子女能叨叨幾句的新鮮事兒也就是菜價的漲跌。我有一次統計了一下,和女兒說得最多的話是:幾點下班?回來吃晚飯嗎?總之一天說話不超過10句。”好在,楊阿姨在小區裡結識了一群幫子女帶孩子的“老漂族”,平日裡大家一起帶孩子曬太陽、做活動,也互相交流一下,說說煩惱,要不然就憋瘋了。

其實“老漂族”的付出,子女們都看在眼裡。市民小曼對本報記者說:“我的父親兩個月前突然生了一場大病,那是我第一次覺得父母老了。我之前一直覺得父母的付出是理所應當的,尤其是要求他們離開老家來給我看孩子時,覺得就是一句話的事情。事實上,父母做出了很大的犧牲。父親的身體恢復健康後,選擇繼續做‘老漂’時,我真正開始懂得珍惜他們的付出,儘量抽出時間多陪他們,定期給他們放個假。”

有人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小時候父母陪伴我們長大,長大以後父母又陪伴我們漂泊。子女,要懂得感恩,更要明白“老漂族”父母那份深厚的永不“退休”的愛。(畢嘉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