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子圖鑑》開播,20年來國產劇女主角都有了哪些改變?

《上海女子圖鑑》開播,20年來國產劇女主角都有了哪些改變?

昨天,優酷網劇《北京女子圖鑑》的“姊妹篇”《上海女子圖鑑》正式上線,截至目前累計播放量147616萬,豆瓣930人給出6.8分,暫時高於《北京女子圖鑑》的6.3分。

北京上海兩部“女子圖鑑”是優酷拿下日本《東京女子圖鑑》正版授權後,以這兩座城市為背景分別開發出的劇集。雖被稱為“姊妹篇”,但兩部劇的女主角卻通過“劇情聯動”,建立起了“敵人”的關係——在《北京女子圖鑑》第6集中,主角陳可成功從一家上海公司的手裡搶了一單生意,而這個被陳可截單的上海女孩,就是《上海女子圖鑑》的女主角羅海燕。

《上海女子圖鑑》開播,20年來國產劇女主角都有了哪些改變?

《北京女子圖鑑》番外小劇場裡被陳可截單的羅海燕

《北京女子圖鑑》和《上海女子圖鑑》讓“城市向”的現實題材劇再一次受到廣泛認知,但事實上,定位於某一城市而發生故事的電視劇一直以來都活躍在熒幕上,其中,北京和上海更是兩個“故事多發地”。壹娛觀察(微信ID:yiyuguancha)回顧了近20年來聚焦北京上海的當代現實題材電視劇,總結出它們如何利用了故事情節和人物角色,來反映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社會風潮。

《上海女子圖鑑》開播,20年來國產劇女主角都有了哪些改變?

1990-2000:社會鉅變下,電視劇展現普通人的平凡生活

上世紀九十年代,改革開放進入新時期,計劃經濟開始向市場經濟轉軌;香港澳門迴歸,中國人的全球視野進一步開放,移民潮、出國熱興起;互聯網開始普及,逐漸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儘管此時的中國社會正處於時代鉅變的轉型時期,但電視劇中所表現的,卻更多是平凡百姓生活中的家長裡短。

1992年播出的《編輯部的故事》開創了中國電視系列喜劇的先河,講述了北京的《人間指南》編輯部幾位知識工作者的故事,改革開放大潮下的北京百態都濃縮在這個小小的編輯部裡。同時期的《我愛我家》(1993年),也是反映北京人當代生活的電視劇典範,在劇中,傅老爺子體現了老幹部典型的官僚主義作風,賈志國離開機關鐵飯碗後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游泳,賈志新下海謀生意,和平“征戰”演藝圈當明星,賈圓圓追星張國榮……電視劇中的股份制、下海潮、氣功熱、崇拜港臺明星、各種抽獎活動等,讓《我愛我家》成了九十年代中國人生活的縮影。

《上海女子圖鑑》開播,20年來國產劇女主角都有了哪些改變?

《我愛我家》

除了北京的衚衕大院,這一時期的情景喜劇還立足於上海的弄堂文化。《新72家房客》(1997年)是海派上海電視喜劇的代表作,被稱為上海版《我愛我家》。該劇講述了上海老石庫門房子裡的房客間發生的故事,展現了改革開放大潮中不同層次的上海市民眾生相。

彼時電視劇中的人物,一方面多被塑造成了“平民英雄”的角色,如《閒人馬大姐》(2000年)中的普通退休女工馬大姐,正如主題曲中所唱的:“東家長西家短 專幫人解難題 疾惡如仇 不計得失 滿腔熱情 提前退休 心不下崗”。

另一方面,電視劇中的已婚女性,大多是典型的“好媳婦”、“好母親”形象。如《我愛我家》中的和平,雖然有時大大咧咧,但實際上卻對公公、丈夫、女兒都照顧有加,對小叔子賈志新也真心相待;《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2000年)中張大民的媳婦李雲芳,更是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工作生活兩手抓。

《上海女子圖鑑》開播,20年來國產劇女主角都有了哪些改變?

2001-2010:“70後”組建跨國家庭,“80後”“北漂”“滬漂”初登熒幕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開始了對外開放的新階段,民間的國際交往也更加密切,越來越多都市“新新人類”時尚、有趣的生活開始進入到電視劇的表現範疇。時代鉅變帶來的社會矛盾開始浸入市民的家庭生活,電視劇不再熱衷於展現上世紀末家庭的“平民化”和“娛樂化”,而是更多地側重在了百姓婚姻生活中的種種矛盾,開始關注社會環境給家庭帶來的不穩定因素。

世紀之交,跨國婚姻作為中國國際化交往日益密切的產物,開始頻頻出現在電視劇中。《摩登家庭》(2002年)、《外國小孩中國爸》(2002年)講述的都是北京本地人和外國人結婚組建家庭的故事。《摩登家庭》中,一對傳統的老北京父母對四個兒女的跨國婚姻從反對到逐漸接受;《外國小孩中國爸》中,京城名廚馬大航和酷愛中國文化的意大利導遊米娜組建家庭,馬大航的繼子、外國小孩雅各布也住進了北京四合院。

《上海女子圖鑑》開播,20年來國產劇女主角都有了哪些改變?

《外國小孩中國爸》中的雅各布

如果說此前設定在北京上海的電視劇,故事主人公都是本地人,那麼進入21世紀後,電視劇主人公則開始聚焦北京上海本地人和外來人口的交集,以及“北漂”、“滬漂”的年輕人在這兩地生活和奮鬥的故事。

2000年代的電視劇,一方面表現著“70後”的婚姻生活,如《雙面膠》(2007年)講述的是上海姑娘胡麗娟不喜歡本地男孩的做派,找了東北農村小夥亞平做男朋友;《蝸居》(2009年)的故事情節正如片名所說,直指當年房價高企的社會熱點現象,潛在反映了當代都市人對金錢、地位等社會資源強烈的佔有慾。另一方面,這時的電視劇還把目光聚焦到了剛剛踏入社會、正逐步成為社會主體的“80後”身上,熱衷於展現他們在北京上海的生活故事,北京有《奮鬥》(2007年)和《我的青春誰做主》(2009年)等,上海有《粉紅女郎》(2003年)和《愛情公寓》(2009年)等。

《上海女子圖鑑》開播,20年來國產劇女主角都有了哪些改變?

《粉紅女郎》

這一時期電視劇的人物角色中,已婚男性多是成熟多金的社會精英,以《蝸居》中的宋思明為例,他們常常會定律化地陷入桃色漩渦、“婚外戀”時有發生。

而女性角色則開始有所突破,不同於十幾年前的“好媳婦”、“好母親”人設,此時電視劇中的女性逐漸告別“男權附屬”、“家庭主婦”的傳統身份定位,開始樹立新時代的獨立女性形象。如2003年的《粉紅女郎》,已經開始出現“男人婆”、“結婚狂”、“萬人迷”這種不同於以往的多樣化都市女性;2007年的《奮鬥》中,成熟獨立、倔強驕傲的夏琳一角更是當時新一代女性的代表。

《上海女子圖鑑》開播,20年來國產劇女主角都有了哪些改變?

2010年至今:電視劇中暖男來襲、獨立女性崛起

近幾年,財富的過度集中與兩極分化,社會階層的進一步固化,使得電視劇把人物角色對物質的追求越來越作為了表現的重點,並且更多地把目光集中在了社會“精英階層”的“不平凡”生活。而電視劇中北京和上海兩座城市,也日漸被貼上了“繁華都市”和“逐夢之地”的標籤。

初入2010年代,當初奮鬥在北京上海的“80後”年輕人,已經開始大面積進入適婚年齡。與之對應的是,僅2013年,就有《辣媽正傳》、《咱們結婚吧》、《斷奶》、《寶貝》等多部電視劇以在上海的新婚夫妻為主角,展現他們的戀愛婚姻生活。

《上海女子圖鑑》開播,20年來國產劇女主角都有了哪些改變?

孫儷、張譯主演的《辣媽正傳》

到了最近兩年,定位在上海的電視劇從表現“80後”新婚家庭,轉向了上海中青年群體的生活。如《我的前半生》(2017年)中,生活安逸的全職太太羅子君與丈夫離婚後,從家庭主婦轉身成為職業女性,重現獨立自信;《小別離》(2016年)則圍繞中學生出國這一社會話題展開,講述了三個家庭面對孩子青春期、升學、留學的故事,體現著當代社會特有的時代印記。

此外,更年輕的“90後”群體開始踏入社會,他們也像2000年代電視劇裡的“80後”一樣,逐漸變成了當代都市題材電視劇的主角。《歡樂頌》系列展現的是五個未婚年輕人在上海打拼成長的經歷,劇中人物包含了海歸、富二代、鳳凰女、經濟適用男等社會角色,涉及了“直男癌的處女情結”、重男輕女的原生家庭、畢業被安排相親、買房安家等情節,反映了過勞死、網絡暴力、階級固化等當下社會問題。

《上海女子圖鑑》開播,20年來國產劇女主角都有了哪些改變?

《歡樂頌》展現的是五個未婚年輕人在上海打拼成長的經歷

這一時期電視劇中的男性角色,不同於十多年前社會地位頗高的“渣男”形象,而是開始向“暖男”轉變,婚姻中的男性既要上得廳堂,又要下得廚房,還得溫柔體貼懂得幽默。許多業內人士認為,這種轉變是電視劇行業對當代女性觀眾的迎合和適應,反映了男性社會霸權逐漸瓦解、女性態度聲量逐漸佔據主流的形勢。

而女性角色則進一步崛起為獨立自強的新時代奮鬥者。如《歡樂頌》“五美”雖然性格和背景迥異,但都有著積極進取的正能量;《我的前半生》中的唐晶,更是在職場和感情上個性獨立,展現出女性的瀟灑帥氣、幹練果決。而此前的《北京女子圖鑑》,故事主人公陳可雖然也被觀眾吐槽“靠男人上位”,但總體上也是獨自來京奮鬥,並一步步逆襲的女性形象;《上海女子圖鑑》講述的也是小鎮姑娘羅海燕留滬工作,立志成為“上海那10%的人”。

《上海女子圖鑑》開播,20年來國產劇女主角都有了哪些改變?

影視劇能夠反映時代變遷,而當代都市題材電視劇,更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定位北京上海的電視劇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社會時代的變遷而展現出了不同的故事情節、演繹出了不斷變化的男女社會角色。或許正如知乎網友所說:“朋友圈轉的是雞湯成功學,屏幕上演的就是霸道總裁商界精英;微博上關注的是明星撕逼,屏幕上演的也是各路後宮爭寵鬥小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