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走鷹廈

「美文」走鹰厦

從江西鷹潭到福建廈門的鷹廈鐵路,中段經過三明,沿著沙溪河延伸。我每天乘車去學院上班的時候,都會凝望河對岸的這條鐵路。那哐當哐當的轟響,來自老式火車軋過鐵軌。一節節綠色的車廂,從崇山峻嶺中逶迤出來,嗚嗚一聲汽笛,緩緩馳進三明市區。自從三明北站開通動車以後,我已經五年沒有走鷹廈線,可是我不會忘記鷹廈鐵路。20多年前,是它把我拉到三明,也是它年年送我回故鄉。

「美文」走鹰厦

莽莽大山裡的鷹廈鐵路,是一條老式的單線鐵路。在高空鳥瞰,如萬山叢中的蠶叢鳥道。從三明向北,穿過武夷山脈,從三明向南,貫通戴雲山脈,全長697公里,有47座隧道,159座橋樑。在鐵道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算不得什麼,可是在1955年2月到1957年4月的26個月份裡,王震將軍率領八個師的鐵道兵,最多時有12個師,十幾萬將士,還有10萬民工,全靠雙手雙肩和古老的工具,讓火車第一次開進八閩大地。

「美文」走鹰厦

如果不瞭解鷹廈鐵路的開掘艱難,會覺得它實在太慢。閩道也有蜀道之難,它設計的最高時速只有五十公里,實際只能達到平均三十公里。我第一次走鷹廈線的時候,已經進行了電氣化改造,電力機車的時速可達六七十公里,可是平均時速仍然不到四十公里。從鷹潭到三明,只有三百六十公里,車程卻在十個小時以上,如今的“K”字頭快車,也需要八個多小時。三明已經進入高鐵時代,不知以後還能不能望見那些綠色車廂的背影。

「美文」走鹰厦

走鷹廈線的時候,我常常趴在窗口,看著路邊山谷逼仄,山崖逼近車窗,像一幅幅畫圖翻閱過去,其實是福建的鐵路史、英雄史。從鷹潭到邵武的147公里,列車走得最慢,傍晚從鷹潭上車,到達邵武已經是凌晨兩點。

深夜我蝸臥在車廂,聆聽滾滾車輪鏗鏘行走,在夜色中穿越亙古的武夷山脈。其中的大禾山隧道,1460米,是進入福建的咽喉,全是堅固的花崗岩山體。鐵道兵用古老的鋼釺和鐵錘鑿開它,葉飛將軍稱它為“咽喉工程”。鷹廈鐵路還有“心臟工程”,在永安以南的戴雲山脈分水嶺,也是閩中與閩南的山脈屏障。貫通咽喉,穿透心臟,在廈門島外填海造堤,是鷹廈鐵路最艱鉅的三大工程。

↓大禾山隧道

「美文」走鹰厦

在鷹廈鐵路33公里的地方,有一座“楊樹排”隧道。其實並沒有楊樹一排排美麗婀娜,只有山峰撲面而來。當年的鐵道兵排長楊樹,以及全排40多名戰士,在這座隧道工地上遇到突然塌方,全部壯烈犧牲,被掩埋在那裡。如今來自天南地北的旅客並不知道他們,以前我也不知道,我知道了以後,再也不抱怨列車走得太慢。

↓楊樹排隧道

「美文」走鹰厦

1957年4月鷹廈鐵路全線開通,1958年1月交付國家營運。它首先運載軍列,將無數的鋼鐵炮彈運往廈門前線,呼嘯金門,鎮住了欲往臺海的美軍艦隊。鷹廈線更大的歷史功績,是帶動沿線城市的興起和發展。比如鷹潭,本是江西貴溪縣的小鎮,成為浙贛線和鷹廈線的樞紐以後,躍升為地級市,母縣貴溪反而做了它的子縣,鷹潭也成為福建物資出入的集散中心。

↓軍列通過廈門島海堤

「美文」走鹰厦

鷹廈線的終點廈門島,因為修建了海堤,由孤島而變成半島。兩座海堤長 5公里, 建造在水深 3至 15 米 的海中, 堤上可以通行火車、汽 車和行人,海 堤的中間可以通航。整個海堤用花崗石砌成。郭沫若題詩稱讚:“島今成半島,宏偉見人工。”朱德元帥題詞的“移山填海”紀念碑,高高矗立在海堤南端。

↓朱德元帥題詞的紀念碑

「美文」走鹰厦

鷹潭到三明,沿途有50個小站。如今很多小站不再停車,而那些水泥與鋼筋鑄造的站牌,像一塊塊紀念碑,依舊豎立在鐵道邊上。從那麼密集的小站,可知當年鷹廈鐵路對山民出行的關懷,可以想象鄉親們拎著包袱,提著山貨,在小站房期待和喜悅的神色。我記不得那麼多的小站名,可是一路的大站,卻是我十幾年一路唸叨的名字,它們是資溪、光澤、邵武、順昌、來舟、沙縣。

「美文」走鹰厦

曾經多麼盼望車到邵武。到了邵武,穿過了武夷山,列車開始提速,離天亮也快了。邵武是閩贛邊城,險要關隘,宋代設置州級的邵武軍,後來淪落,因為有了鷹廈鐵路,又重新發達,由縣建市。

↓修建大禾山隧道

「美文」走鹰厦

我對來舟站更加念念不忘。鷹廈鐵路在來舟派生出一條來福鐵路,通往福州。在很多年裡,我回故鄉只有福州到貴陽的車次,必須到來舟上車,回程也在來舟下車。來舟小鎮屬於順昌縣,到三明還有70公里。來自武夷山脈深處的閩江支流金溪水,從來舟奔流而過,將小鎮一分為二。鐵路對面的河岸青山壁立,樹木蔥蘢。11年前我的母親以83歲的高齡,第一次來三明看我,在來舟下車,再乘坐汽車顛簸到三明,又從來舟回湘西。可是她永遠不能再來。

「美文」走鹰厦

路途上的幾個縣份,看不到縣城,都不在鐵道邊上。唯有到了沙縣的時候,霎時一片燈火闌珊,城市高樓的夜景燈光,倒影在波光粼粼的沙溪河裡,街市馬路上密集的汽車尾燈,拉出無數條波動的光帶。半個小時之後,就到了三明瞭。也是從萬家燈火中穿城而過,到達沙溪河西岸的三明站。沙溪河西岸的三明人,幾十年天天聽著看著列車過境,習慣了它的隆隆聲。其實鐵路佔地很窄,列車像乖巧的小蛇溜過城市叢林。

↓沙縣

「美文」走鹰厦

鷹廈鐵路去年六十週歲,後年三明建市六十週年。如果鷹廈鐵路停運或者廢棄,不知道三明河西的人們是否習慣,可能老年人不會習慣。河西沒有鷹廈鐵路的時候,也沒有密集的工廠。不知道那時的梅列,是否真有梅樹成列,梅花香動,而三元只有幾家豆腐店,幾家手工作坊。鷹廈鐵路和工廠興起,才有新興城市三明市。

「美文」走鹰厦

陳嘉庚先生首先提議修建福建鐵路。1953年2月,黨中央決定,鐵路從鷹潭直通廈門。毛主席說:“如果國家財力有困難,寧可將其他項目暫時推遲,也要把福建的鐵路首先修建通,這樣,三個姓陳的都高興了!”——指陳嘉庚、陳毅,陳紹寬。陳紹寬曾經是民國政府陸軍和海軍一級上將、海軍司令,抗日名將,反對內戰。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歷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長,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民革中央副主席。

我自然沒有見到修建鷹廈鐵路的千軍萬馬、激情歲月和劈山填海。但是我見過1970年代故鄉修建湘黔鐵路和枝柳鐵路的大會戰,兩條鐵路穿過雪峰山脈、武陵山脈,以及貴州高原和桂北的茫茫群山,無邊綠色掩蓋著兩條戰備鐵路。

「美文」走鹰厦

鷹廈鐵路是更早的綠色長廊。它穿越大山的時候,貼著山崖而過,山崖長滿高高低低的翠綠樹木,柔和的枝椏和綠葉拂過車窗,或者直接伸進夏天打開的窗戶,給乘客一份驚喜。鐵路依著山勢峰迴路轉,隱行在茫茫綠色之中。在山谷之間,鐵路與溪流不時相會,淺淺清流的河床清晰可見,或是深綠的水潭,綠樹四合,鳥雀並不驚惶。也有小塊的溪峒稻田,稻穀金黃,農舍掩映在樹木竹林之中,春天桃花燦爛,山花雪白整個山頭。這樣的美麗在高鐵線上看不到,如果把鷹廈線建設為一條鐵路博物館,或者旅遊風光帶,我會再走鷹廈,乘坐最老式的蒸汽機車和綠色車廂,把自己融化在綠色的海洋裡。

「美文」走鹰厦

↓廈門鐵路文化公園

「美文」走鹰厦

(謹向提供資料和圖片的作者致謝!)

作者:廖開順,三明學院文化傳播學院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福建省作家協會第六屆全委、三明市作家協會顧問。

「美文」走鹰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