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贵州省的黎平县是全国侗族聚居最多的县,有侗族人口35万。侗族有民谚说:"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桥。"其中的大歌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耳朵和心灵去捕捉与欣赏的民间音乐。由于以前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是靠着优美的歌声一代一代往下传。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早在宋代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就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况: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至明代,邝露在其所著《赤雅》一书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侗人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的情景,可见,侗族大歌在明代就已在侗族部分地区盛行了。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

"饭养身,歌养心",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他们把"歌"看成与"饭"同样重要的事。侗家人把歌当做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侗族人民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于是,他们世代都爱歌、学歌、唱歌,以歌为乐,以"会唱歌、会歌多"为荣,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歌来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侗族大歌是我国当前保存的优秀古代艺术遗产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侗族大歌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已唱出国门,惊动世界乐坛。作为多声部民间歌曲,侗族大歌在其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等方面都属举世罕见。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侗族大歌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申遗的成功,无疑给濒临失传的侗族大歌注入新的希望,更有利于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

侗族大歌是唯一能和外国乐器抗衡,侗族大歌之所以人文知晓、令人佩服,它的伟大在于它不需要任何乐器就能演奏出Z众多乐器的旋律,令人震撼。

当你工作疲惫时,不防闭上眼睛听听侗族大歌,会让你声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一生意息,轻松至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