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鹽亭天台村字庫塔,一起追尋它的故事

字庫文化是鹽亭獨具魅力的歷史文化現象。一座座字庫塔,讓人真切地感受到瀰漫在鹽亭大地上的書香氣息,感受到鹽亭人民自古以來對文字的敬惜,對文人的敬仰,對知識的崇拜。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約留存字庫塔251座,在嫘祖故里鹽亭,至今還保留著31座,其中,“惜墨如金坊”是中國迄今為止唯一的字庫牌坊。鹽亭堪稱中國字庫塔“第一縣”。

走進鹽亭天台村字庫塔,一起追尋它的故事

下面,小編邀您一起走進鹽亭字庫塔,追尋它們的故事……

天台村字庫塔

天台村字庫塔,位於金孔鎮天台村二社大壩口,兩條小溪的交匯處,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經連接金孔鎮與高燈鎮的西玉路,在“中山村”路口右轉,前行4.5公里,轉過天台村村委會,就可以看到天台村字庫塔。

走進鹽亭天台村字庫塔,一起追尋它的故事

天台村字庫塔坐東向西,修建於清同治九年(1870),建築面積6平方米,高6米,為閣樓式四柱字庫。底層為條石壘徹的塔基,可見條石三層,自溪底起底,拾基而壘,最上層的塔基最為開闊,約有3.5平方米。塔身4層,每層4面,由下而上,漸次內收。塔頂呈4方形,不是一般字庫的尖頂狀,四周為單層屋簷,四角挑角。天台村字庫塔整體造型大氣,線條輪廓硬朗。

字庫塔第一層正面有一送紙口,上圓下方,呈馬蹄形,但是送紙口卻沒有焚燒字紙留下的煙燻痕跡,還保持著青石原有的顏色,也證明此字庫塔更多的功能是鎮妖和保持風水。另三面刻有“嫦娥奔月”、“黛玉葬花”等神話傳說及文學故事。兩面之間的交匯處,均有文飾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連接,名叫石耳,石耳與每面呈45度夾角,自上而下,由窄到寬。16處石耳形狀相同,均是底部為鼓座,座上為石鼓,鼓上是龍頭,龍頭上是龍身,最上面為龍尾。16處石耳由下而上,自大而小,不同之處是每層石鼓上刻的飾圖略有差別:第一層雕刻的文官百態,第二層是武官百態,第三層是傳說中的神化人物,第四層是簡單的紋路裝飾。

走進鹽亭天台村字庫塔,一起追尋它的故事

字庫塔第二層正面刻有龕籠,龕籠左右立柱刻有對聯一幅,內容是“蠹簡收來燃乙火 蟲書聚處拜庚經”,教化鄉民尊崇文字,如果有字紙,應當集中進行儀式焚化。右面介紹修建字庫塔的緣由、修建過程。左面刻捐資修建字庫塔的人名與金額,和其他字庫塔一樣,密密麻麻刻了一整板,至少是200人以上,說明修建字庫塔得到了鄉民和社會組織的大力支持。在當時,無論是否讀書人,對於文字都有著一份特別的信仰與敬畏。

字庫塔第三層正面亦刻有龕籠,龕籠內供天官神像,龕籠左右立柱刻有對聯一幅,內容是“效阿王夜修萬塔夢會子聯中三元”,道出了修建字庫塔的目的。右面刻太上老君挑著仙丹葫蘆(也有的說是南極仙翁挑著蟠桃),也有一幅對聯,為“登罷龍門人似玉 題來螯柱墨如金”,這是以金榜題名為目標,勉勵讀書人用功讀書,求取功名。左面刻著河神,並配一聯“東壁西閣天啟瑞 山藍水曲地開泰”,表達著鄉民對祥和、美麗、寧靜生活環境的訴求,更加說明天台村字庫塔鎮妖、駐風水的作用。

走進鹽亭天台村字庫塔,一起追尋它的故事

第四層正面已破損,依稀看到刻有神像,右側對聯還能辨識出“雙溪歸鎖鈴”字樣,左側對聯柱已經倒塌,無法辨識,這是鄉民對風調雨順,不發生洪澇災害的祈求。右面刻盆栽菊花圖案;左面刻淨瓶垂柳圖案。

較為獨特的,是天台村字庫塔每層屋簷下,均有精美的浮雕圖案,這些圖案大多來自地方戲或文學作品,如“倉頡造字”、“包拯斷案”等,浮雕做工精巧、圖案清晰、形象逼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