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走太平 文

三走太平 文/宮開理

走太平是嚮往吉利的平安理念,然而全椒的太平橋渴望太平的人們屢屢登橋往返,祈求平安幸福,每曰數以萬計的遊客行走太平,聲勢浩大,特別壯覌。

我第一次“走太平”是省裡一次創作筆會在全椒召開,往返後沒有任何感覺,只認為所謂的太平橋是一座人造新橋,沒有多深的文化內涵,雖然雄偉壯天麗,總覺得人們爭走太平是小題大做,要不就是一種潮熱,桑梓鳳陽挑出一個最不風光的景點,不需誇張修飾,也超越這座不值一提的新橋,爭走太平是不是腦子跑慢氣。

三走太平 文/宮開理

時隔一個月之後,受朋友邀請,第二次來到全椒的太平橋上,朋友在太平橋的中間講了一句話:“開理,在這個世上唯有‘太平’超過天地間的所有!”我看著朋友的表情,猛然有一種特別的情懷,摸一摸太平橋的欄杆,思緒像滔滔的江水洶湧奔放。

我的朋友原是一位極有前途的縣官,反腐潮流使他走進了高牆,他過完六年的獄中生活,在太平橋上說出了這句發自肺腑的感言,絕非是空口說白話,我看著他的表情:好似打翻五味瓶。

三走太平 文/宮開理

由此我深深地體會到:太平是福,太平是金,太平是人世間最高的理想境界。

當我和朋友走下太平橋準備分手的那一刻,緊緊握著對方手,默默相對淚四行,莫逆之情唯天曉,此際才覺太平良;離別時,我和朋友同出一語:“太平是福!”

三走太平 文/宮開理

日前,我受市文聯的邀請,再次來到全椒採風,重新審視這裡的山,這裡的水,還有這裡的藍天白雲,帶著濃濃的情感,再次走上太平橋。這次我真的不放過一點採摘的機會,隨著導遊走到橋正中,傾聽太平橋的由來:在漢朝中期,全椒任上一位知縣,這個老爺清正廉明,愛民如子,次年恰逢大旱,全椒及周圍的縣都顆粒無收,這位知縣正在籌劃如何帶領災民渡饑荒,有不少災民紛紛要起勢造反,忽聞聖旨到,全椒縣令跪倒接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全椒縣令接旨,為日後皇上南巡必須穿城四十里,興土木、建樓閣,以備聖上駕臨之用,欽此。”知縣手捧聖旨,想起苦難的百姓,怒不可遏。他深知,當場抗旨死路一條,自己死不足惜,可老百姓仍然是飢寒交迫,不如藉機讓百姓吃幾天飽飯,因此他不動聲色,欣然領命,要足建築餉銀,然後一分不留地平均分給老百姓,他覺得自己的一顆人頭能換來全椒萬眾饑民的幸福,同時也避免因饑荒而造成的不太平,這是多麼客觀的盈利啊!他分罷餉銀,自動投案,就在正月十六這一天,這位讓老百姓祖祖輩輩敬仰的好知縣含笑歸天。在老百姓灑淚赴刑場看他的時候,他坦然地對大家說:“以我一人之首換取萬眾之命,盈得全椒的太平值,值啊!”

從此,全椒人就用知縣的祭日在行刑的地方,擁來燒香,放炮朝天跪拜,真誠地祭典這位讓人們永遠懷念崇敬的好知縣,由於隔襄河不方便,故築橋通行走太平,祭知縣。久而久之便成了全椒的一種傳統習俗,延續至今。

三走太平 文/宮開理

是的,這次採風走太平收穫太大,至少弄清了走太平的深刻內涵和傳統的文化底蘊。全椒縣委書記盛必龍談笑風生在太平橋上給我們講述全椒的概況,全椒的亮點及如何打造美麗全椒的具體做法:所說之點,我們必到,所宣之形,一點不假,所例之果一毫不虛。尤其是他談到創建平安全椒時特別激動,這表明全椒的平安與發展和這座宏偉壯麗的太平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是不是偏見我不知道。眼前的盛必龍也算是位現代的基層好官吧!前不久聽說他已被提拔重用。

三走太平 文/宮開理

我三下全椒,三走太平,聽的、見的三位“知縣”各有千秋,使我不僅對太平橋增添眷戀之意,更重要的是對漢朝中葉知縣的壯舉產生了無限敬仰的情懷,對我莫逆朋友的今天表示琛深的惋惜,但看到全椒眼前的具大變化和朝氣蓬勃具有基層先進代表性的七品“知縣”盛必龍,真的看到今後的希望,看到輝煌燦爛的明天。

簡介

全椒太平橋原名賀魯橋(相傳隋大將軍賀若弼曾造櫓於此而得名)。清康熙後改名為太平橋,為舊時滁州至廬州(今合肥)古驛道的必經之橋。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前後,國民政府全椒縣建設局曾修整過。

全椒縣太平橋太平橋為石拱型單孔橋,建國後改為木面橋,後在橋上增鋪了砂土。

原來的太平橋重建於1992年9月,1994年2月竣工。太平橋系傳統風格、現代結構的鋼索斜拉人行橋,長90米,寬3.56米。橋兩端建有牌坊,高聳的牌坊簷下懸掛著題有"江淮背腹"、"吳楚衝衢"的扁額。橋勢若長虹臥波,既有古典意韻,又充滿著現代氣息。不愧為全椒的一大人文景觀。

燒炷"太平香",為親人求一份幸福;走趟"太平橋",為自己許願一個平安。每年的農曆正月十六,去太平橋上走上一趟無疑是全椒人民的"頭等大事"。近年來也已吸引了30多萬人的參與,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現今的太平橋建於1992年,被全椒人民戲稱為"世界上最小的斜拉橋",存在著橋面太窄且年久失修的狀況,有著重大的安全隱患。2010年全椒縣人民政府順應民意決定重建太平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