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拆違換來1.2個「奧森公園」

北京拆違換來1.2個“奧森公園”

拆違還綠824公頃;修補提升去年封堵4647處“開牆打洞”點位,新整治3218處“開牆打洞”;城鄉結合部改造675萬平方米拆遷騰退建築;疏解提升127個市場和物流中心……

今年以來,“疏整促”專項行動不斷推向縱深,“留白增綠”、“騰籠換鳥”、補齊便民服務設施、街巷治理成為促提升的重要內容。記者昨天從市發改委獲悉,堅持堅定有序、先立後破、統籌推進,截至6月底,專項任務實現“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的既定目標。

城市森林 樂了附近老街坊

垂柳、扶芳藤、孔雀草,喬木、灌木、草本地被,高低叢生,錯落有致,形成一片6000餘平方米的綠地。就在月初,常樂坊城市森林開園,讓周邊老街坊多了一處“鬧中取靜”的遛彎兒好去處。

在建公園之前,這裡是臨時設立的雙安紅蓮市場花卉分市場。市場疏解騰退後,西城區政府通過民生工程民意立項機制,把這處騰退地塊建成公園,解決了周邊居住區缺少大片綠地的問題。公園地處西城與豐臺兩區交界處,常樂坊城市森林落成,美了周邊四五個小區的居民。

據介紹,“留白增綠”是今年疏整促的一項重要內容,今年共計劃拆違還綠1600公頃。這其中,既包括像集中利用騰退土地建設的南苑森林溼地公園、溫榆河溼地公園等一批大尺度公園,也有一批居民身邊的口袋公園和城市森林。像常樂坊城市森林一樣,按計劃,全市今年總計要建設城市森林21處,16個區每個區至少1處。

截至6月底,已實現拆違還綠824公頃,任務過半,還綠面積相當於1.2個奧森公園。拆違還綠建公園,不光鞏固了疏解治理成果,更重要的是,大大提升了老百姓家門口的生活品質。

先補後拆 88個市場升級啦

“不是說封完就了事,這不是目的,而是要將整治跟便民服務設施補齊和環境綜合提升相結合,先立後破。”海淀區北下關街道副主任呂勝傑說,“疏整促”不光要讓居民覺得街巷環境變好了,還得真正方便居民生活,“既要有面子,還得有裡子。”

於是,北下關街道就將原海淀置業產權的商鋪改造為便民菜店,方便皂君東里社區周邊2000多居民。原本千“窗”百孔的建築,凌亂的街面,現在轉身一變新增了“一刻鐘便民服務圈”,配置了菜店、藥店、理髮店等便民設施。

疏整促過程中,老百姓在關注家門口美不美的同時,還關心生活是不是更方便了,便民服務設施是不是能補齊。今年計劃疏解提升159個市場,與老百姓日常生活相關的市場,均按照“先補後拆、拆一補一”的要求,加強整治與提升的銜接,確保市民生活不受影響。目前已完成88個市場的疏解提升。

此外,今年全市計劃再建設提升1400個基本便民商業網點。上半年,全市共建設提升742個便民商業網點,其中542個為新建,200個是規範提升,已完成全年任務的53%。

風貌復原 360條小巷更美

青磚墁地、灰色牆面、各色綠植點綴其間,老房子整體騰退修復後,恢復了清末民國時期風貌;見縫插綠、立體播綠,衚衕裡增加了百餘處綠化小景觀;配建的主食廚房、菜站、理髮店、停車場等便民服務設施,既保護了歷史風貌,又方便了居民生活。

作為北京惟一一片南北走向衚衕群,草廠文保區去年啟動整治提升,經過一番治理,已然是另一副模樣,讓衚衕裡的居民找回了小時候的感覺。

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把疏整促與北京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相結合,今年更加註重延續歷史文脈,激發城市文化創新活力。疏解整治的同時,特別注重保護城市的歷史風貌,加強城市生態重塑,根據區域定位來開展治理。

今年“開牆打洞”整治,已由分散整治轉變為區域整治,實現集中連片、按街清零。上半年,本市修補提升去年封堵“開牆打洞”點位4647處,新整治“開牆打洞”3218處。同時,在“開牆打洞”封堵後,針對後續的街巷風貌保護提升,也加強了城市設計,制定街巷設計導則,提升衚衕品質。今年城六區及通州計劃整治提升背街小巷1141條,截至6月底,360條背街小巷已完成環境整治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