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为何被认为是建安七子之首?

仁勇校尉



这个是错误的说法。建安七子之首是孔融。是当时曹丕皇帝说,他们似七匹奔驰的骏马。原文是,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阴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骐骥于干里,仰齐足而并驰,粲长于辞赋。干时有逸气然非粲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柁赋征思干之玄辕漏卮圆扇橘赋虽张(张衡)蔡(邕)不过也然于文未能称是。曹丕是公认当时历史评论大家。其言论公信度,大于弟弟。

曹植当然也很权威,曹植评论也是有参考价值,他说,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伟长擅各于青土,公干振芯沐于海隅,德琏发还于大魏,足下高视于上京,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包荆之玉。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极,八纮以掩之,今尽集兹国矣。然此数子拢复不能飞翰绝还一举干里。孔璋之才不闲于辩赋,而多自谓能与司马长卿同风,譬画虎不成反为狗也;前前书嘲之,反作论盛道,仆赞其文天钟期不失听,于今称之,吾亦不能妄叹者有畏后世之嗤,余也门上此。曹植把王粲放有首,自己心里也是无底。

王粲(177一217年)是秦始皇名将王翦是后裔,字仲宣。山阳高平(邹城)人父亲为何进当权时代长史,在洛阳为官时蔡邕很赏识王粲。在董卓和十八路诸侯争天下时,他头奔刘表客居荆州十几年,有志不伸,颇为窝囊。曹操席卷荆州后,上粲才到曹操阵营,得曹操父子信用重用封关内侯,任侍中。二百一十七年,在跟曹操征孙权回来路上病亡,终四十一岁。


王粲作文章为优长雄绝,诗赋也很优秀。与曹植有比被称为“曹王“。王家从秦朝起,就是人才辈出之家。王粲当然名门骄子,曾祖父王龚为顺帝太尉,祖父王畅为灵帝司空,父亲王谦为何进的长史。他是东汉未年蔡文姬之父收藏大家蔡邕几车书籍文章获得者其家书籍之多收藏之巨读书其广很难比拚。但他其貌不扬,廋小孱弱,还没有大小,爱开玩笑。使他青少年并不的得意还有点窝囊。

198年,刘表的长沙太守张羡叛乱,刘表二率军平乱王粲写《三辅论》助威,申明用兵是“去暴举顺“而名震。官渡之战后,又为刘表写了《为刘荆州谏装谭书》和《刘荆州与袁尚书》劝解袁氏兄弟,不要内斗祸起萧墙,以情理服人,很有文彩。



王粲是劝刘琮归降曹操功臣。曹操为此任他丞相掾关内候。王粲很才略指出袁绍兵多将广,志取天下,却不会用人才,奇士最后都会离他而去。刘表更是盘踞荆楚,从容不迫坐观时变,收留贤士俊杰。却不敢用他们,结果国家有难无人辅佐他。吹捧曹操下车整顿军队,收录豪杰各尽其用,定能称雄天下。平定江汉,又会征召贤才各着其位,天下归心,望风归附,文武并用,英雄尽力。是古代贤君才能做到事情。曹操高兴又升他调任军谋祭酒。他博学多识,对礼仪制度也研究。重制定新的典章,除旧布新很有成绩。据《典略》记载他有才略擅应机辨论,使钟繇,王朗卿相都会关注他的提议,而措手不及。没有准备。由于他平常心有很多朋友。和曹丕曹植关糸密切,友谊深厚。


他死后,因为曹丕是世子集召文朋好友为他送葬。为了非常眷恋之情曹丕提议用他爱听驴叫,大家一起学叫驴叫为他送行。驴呜送葬。曹植也做《王仲宣诔》以示交情不凡。但是建安七子应该曹丕的排位为主。

在八骏图里,是没有先锋的。曹丕首先提出建安七子。不论人生境遇如何,命运叵测也好,顺利也好,文学才华绝才也好,优秀也罢,其提出此论第一是孔融。我们还是尊崇古人为好。因为他们是同时代的人有真凭实踞的发言权 ,我们只是响应而已,离的很远看不清楚。没有必要为王粲争第一。


ww3721


建安七子即汉末建安年间诗文造诣甚高的七位文学家合称,有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他们七人的诗文基本代表了当时除了“三曹”之外的优秀文人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有人认为七子之首是孔融,有人认为七子之首是王粲,持后者意见的学者更多。

认为孔融是建安七子之首,愚以为主要的两点原因一个是孔融在七子中年龄最大,一个是孔融于建安之前乃北海太守、青州刺史,在三国初期实为高官、一方诸侯,实力深厚。七子中能够考证的文人里,孔融年纪最老,尊他为首也是合情合理的。不过,言七子之首为王粲的原因,是因为王粲是七人中才华最高、作品最好的,这一观点确立于南北朝时的文学批评巨著——

梁代文学评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才略》篇里,刘勰赞王粲是“七子之冠冕”,这一论断也受到了当世及后世文人的一致认同。

王粲的作品缘何被认为优于其他六者呢?首先,王粲本人出自名门,少时便得到了蔡文姬之父、大学士蔡邕的青睐,蔡邕道其“有异才”。不久,17岁的王粲因战乱避难到了荆州,可荆州刺史刘表并不看好他,未予重用。据传,王粲的身高和外貌不是很出众,不符合当时“看脸”的颜值标准,故屡屡失意。这一情节若属实,倒不禁令人想起同样“困于颜值”的谋士庞统了。

后来,王粲归于曹操,任承相掾,随后升为了军谋祭酒,位至魏国侍中的高位。他天赋异禀,妙笔生花,与曹植并称“曹王”。正因为王粲久历离乱,才以士子之身而深知百姓之苦,他的诗赋多感时伤乱,有激昂慷慨之调,情致悲凉,耐人寻味。其诗如著名的《七哀诗》等,写实地呈现了当时诸侯混战造成的悲惨景象,字里行间里,王粲对底层百姓的理解与同情充溢纸上,情感真挚,读来引人深思。而《登楼赋》则抒写了游子思乡及政途怀才不遇的真实情感,沉郁质朴,笔力雄深。

七人的并称,来源于曹丕《典论》中的评论:“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粲长于辞赋。干时有逸气,然非粲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张衡)、蔡(蔡邕)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从那之后,“建安七子”的美名流传至今。

因此,题中所问,王粲为何被认为是七子之首,想来可以归结为两点:诗文才气高、同情百姓苦。“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自古文人吟风弄月者为“小道”,记录史实、胸怀民生者方为“大道”。其他六人虽也有作感伤时乱诗,但境界却比王粲略为逊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