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生命语文”更诗意的人生

追寻“生命语文”更诗意的人生

江门市培英初级中学潘 蔚

潘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门市培英初级中学教导处副主任,先后获评“阳江市教学能手”、“江门市优秀教师”、“江门市名教师”、江门市首届“名师名医名家”,为“江门市首届教育专家”以及“广东省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从教以来,以“培养有生命情怀的人”为教育理想,以“教学即唤醒”为教学理念,探索“生命语文”,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以活激活,以情唤醒”。先后负责并主持了8项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多次在省、市执教示范课并作专题讲座。两个课例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获评省级优课,其中一课例被推荐参评部级优课。首倡“生命作文”,研究成果荣获省、市教育教学成果奖。所著《踏雪寻梅——生命化教育教学探索手记》一书被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多篇论文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刊物上发表。

“语文”是什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能留给学生的又是什么?从教20多年来,我寻寻觅觅,上下求索,在追寻中思考,在探索中前行。从传统教法到“反刍式单元教学法”的尝试,从“生命化课堂”到“生命语文”的实验,一路走来,我用自己的热情唤醒学生对语文进而对生活的热情,用自己的幸福点燃起学生的幸福。让语文唤醒心灵,走向幸福,成为我教学上的不懈追求。

我和语文有个约定

自小,我就与语文、与老师结下不解之缘。学生时代,最爱语文。读初三时,在我们小县城唯一的报刊上发表了处女作;高一时,教语文的陈老师鼓励我“你的散文写得比我还好”,并力荐我参加了“阳春市第一届青少年文学讲习班”;高三时,参加阳春一中现场作文比赛获得一等奖……语文,是内向、善感的我在灰暗的读书生活中最靓丽的一笔。而一任又一任的语文老师,就是那一盏盏燃亮我生命的灯。于是,沐浴着浓浓师爱成长的我,惟愿以自己的爱去润泽更多的心灵,在他们的心中播种真、善、美的种子,播下热爱语言文化的种子,为后人传递一点光亮。于是,高考报名表上,我填的是清一色的师范学院,清一色的专业——汉语言文学;毕业后,我放弃了安逸高薪的职业,回到了家乡的小县城,开始了我的语文逐梦之旅。

初为人师的日子,单纯而快乐。我兴冲冲地跟身边的优秀教师学到了许多教学的技巧: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渐渐得心应手,周围是一片赞扬之声,学生也喜欢我的课堂。刚踏上讲台一年的我,还被评为了我们县的先进教师。于是,我以为这就是语文,语文就是这么教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语文教学通讯》上看到关于特级教师钟德赣老师的介绍,对他的“反刍式单元教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反思自己的教学,确实是高耗低效:每天辛辛苦苦、不遗余力地备课、上课、改作业,几年下来培养出来的学生竟不敢大胆流畅地说话,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甚至毕业后写的信件亦错字连篇……长此以往,岂不是辜负了当初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真义?

于是,我主动向学校提出了教改计划。面临着没有随时可切磋的同行等重重困难,仅靠着手头上的一本资料,于1998年9月开始,开始了“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实验。整合单元教学,开展了“大语文活动”的尝试,让学生们上台当“小老师”……功夫不负有心人,实验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我所任教的实验班在全市的两次统测中不断刷新学校纪录,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我的多篇课例、教案、论文获得全国各级奖励,还被评为了阳春市教坛新秀、阳江市教学能手。

感谢那一段参与教改的日子,让我开始摆脱传统教学的桎梏,与学生们一起编写课堂上“春天的童话”。记得当时中心校的张校长跟我开玩笑说:“在那么多老师只想着给600块钱的工资就干600块钱的事时,你却一心想着教改,真是稀有动物。”是的,当时的小县城中,教师兼职、转行、下海等现象比比皆是,但我深知,灯红酒绿的生活不属于我,功名利禄的享受非我所求。为了心中的语文,我愿意在喧闹精彩的世界中,沉下心来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追求在水一方的教育诗意。我用自己对语文的热爱点燃学生对文学的热情,对生活的向往。语文,就像那润物的春雨,悄悄地融入了我和学生们的生命,成为我与生俱来的相守。

山重水复疑无路

2000年,我调到江门任教。从乡村到城市,全新的环境,全新的教育对象,给我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也开始了新的求索。“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相当大的成效,但慢慢地,我觉察自己在课堂上的一些问题:因为有固定的模式,我总是亦步亦趋,个人发挥的空间不大。于是,我在仿中求新,在仿中求异,开始了“感知—品读—拓展”的阅读教学法的尝试。这项实验融朗读、评价、写说等为一体,熔审美体验、语感训练等于一炉。期间参加广东省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竞赛,课例、论文均获市一等奖。2002年,年仅32岁的我,顺利通过了高级教师资格审核,成为江门市最年轻的高级教师之一。

而我追求的步伐并没有因此停止。有一段时间,我很迷恋“教学的艺术”。于是,我开始了阅读,尤其是余映潮的书籍,他的“板块教学”之美往往让我“沉醉不知归路”。于是,我也用心去雕琢我心中的语文课:美的教学设计,美的教学结构,美的教学语言,美的教学板书……这种雕琢,让我在一段时间内体会到了巨大的成功感。2013年,我执教蓬江区的示范课,上的是《丑小鸭》,学生是刚接班两个月的普通班学生。课堂上,美的音乐、美的熏陶、美的语言,带起了课堂一波又一波的热潮,学生们独到的质疑、深情的诵读、精彩纷呈的发言,让课堂掌声、笑声不断。课后收获的五彩斑斓的赞美,也让我颇为自得。

语文天生烂漫美丽,但也天生高贵傲慢。当我以为自己已看到她的美景时,她却又给了我迎头一击。调到怡福中学后,第一次参加江门市赛课就遭遇了滑铁卢,那次我上的是《皇帝的新装》。对整节课,我没有采用传统的一些教法,而是以“板块教学”的方式作了精心的设计,力求以“美的情感”打动学生,传递出语文的美。在学校试教时,效果很好,学生不但思维活跃,而且在美的氛围中碰撞出美的情感,听课的老师与我交流时以“别具一格、深受感染”来形容。但赛课时,学生却始终无法走进我设计的氛围中,尽管我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突围而出”。课后一了解,我上课的那个班是全年级12个班中最差的一个,怪不得连作者“安徒生”也有同学会说错,连最简单的问题也无人应答。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那种刻骨铭心的痛楚一直折磨着我。

而紧接着,我又陷入了教学的困境中。学校在初三实施分层教学,在我刚接手的两个班中,有一个班是由知识基础较薄弱的学生组成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很糟糕,缺乏对学习最起码的热情。每次上课,我就像在唱“独角戏”,而学生就像木偶,扯一下就动一下,教室里一片死气沉沉。有一次在课堂上善意提醒一位阅读课文时趴在桌面上的男同学——小怀,他竟然说:“老师,我真的不懂语文,不喜欢学语文,您别再逼我了,好吗?”他眼睛里有不满,有无奈,更多的是恳求。我当场就愣住了:我所钟爱的语文,我自以为游刃有余的语文教学,在这些不爱学习的孩子心中,竟让他们如此难受和折磨。

夜深人静,每每念及这两个片段,在失落和迷惘中,我一遍又一遍问自己:语文,究竟路在何方?在这条路上,我,还能走多远?

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把那次赛课失败的原因,把学生不爱学语文的原因,都归结于学生自身,也为自己找到了失败和逃避的借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自己教学反思的深入,我渐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过于讲究教的艺术,于是教的艺术挤兑了学生学的时空;过于注重人文性,于是知识的落实就无从谈起。《皇帝的新装》那一节课就存在着这个问题。我的精力集中在教的技巧和艺术上,集中在如何展示自己的才华上,还未能从学生的“学”这个角度来考虑。如果能充分考虑到学情,能激发他们的内驱力,就算给全校成绩最不好的班上课,也照样能上得满堂生辉,让那些原本不爱语文的学生爱上语文,那才叫本事。

找到自己的问题后,我开始调整自己,改变自己。否定自己是痛苦的,但唯有痛苦才能把深沉与幸福给予探索者。我开展了“生命化课堂”探索,从更多地关注教学设计、关注自我变为用心关注个体,以老师的活教激活学生的知识、思维,以老师的情感唤醒学生的情感,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生命共舞的场所。

2009年12月,我参加了江门市民进党组织的优秀教师送教下乡活动,为期两天。在台山市赤溪镇中学上《隆中对》一课时,我课前充分考虑到学情,课堂上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以朗读、自学、质疑、合作等不同的教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自信被一点点激发起来,在我为他们搭建的梯级中一步步提高。课后与前来听课的全镇的语文教师交流时,他们高度评价这节课,认为给这种基础的学生上出这样好的课非常难得。这一节课,课堂目标不再拥挤,教学线条不再复杂,课堂设计不再“玄虚”,我气定神闲,张弛有度,放慢教学的脚步,让课堂上生命的发展真正在场。这种教学,就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一种生命的唤醒和启迪。

这,就是我所追求的生命语文。杜威说“教育即生长”,而我则认为“教学即唤醒”。我逐渐形成了“以活激活,以情唤醒”的教学风格,以不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激活课堂,激活学生的思维体验,让语文的教学过程成为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唤醒的过程,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增长能力的同时学会爱、学会感动,成为有“生命情怀的人”。

而在写作教学上,我首倡“生命作文”,从关注生命的高度,以生活为原点,以“写作活动丰富化、写作内容生活化、写作指导序列化、写作过程情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五个维度为策略,以课本单元教学安排为依托,结合初中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从七年级到九年级,由外到内,循序渐进地构建起以“观察·体悟·升格”为中心的“三序”生命作文序列,形成生命作文的“六段”模式。“生命作文”成功申报了省、市课题,相关成果获省、市级奖励。我也多次在市内外执教作文示范课,并在省中考研讨会、区“名师大讲堂”、全国QQ群等开展多场作文专题讲座,“初中生命作文序列教学研究”作为江门市中学语文高效课堂建设优秀案例入选并发表于《江门市基础教育改革成果》一书中。

在“生命语文”的熏陶感染下,学生们学会了爱,爱语文,爱生活,成为“有生命情怀的人”。那个上课趴桌子、一读课文就想睡觉的小怀,那个初二时被政教处处分、升上初三时语文成绩仅有42分的小怀,寒假时读完了我赠送的整整一本《读者》合订本,中考时语文成绩达到562分(标准分),考上了他七、八年级时认为高不可攀的普通高中。而2012届的小文,则由当初的沉默麻木变得积极阳光。他在一篇题为《以心灵温暖心灵》的文章中写道:“我不太爱说话,也很少为身边的事情所感动。但遇到老师您后,我也开始仔细观察四周的人和事,用心与同学交流,用心对待一切事物。我开始爱上这个班级和同学,这都得益于您对我的影响……您的学生,送去一届又迎来一届。但在我心中,有一个位置,只属于您。”在后来的全级统测中,小文的语文成绩由我接手时的74分提高到112分,居全年级第一名。我的学生家长——2012届的小亿爸爸在信中这样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潘老师,从您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中,我得到了答案,那就是把社会教学和课堂教学融为一体。您在教会学生求知的同时,更教会了学生怎样做人。”

在生命语文中,我与孩子们一起享受着生命的成长与喜悦:我们一起编辑了“生命作文”序列文集——《花开有声》,三十多位同学的文章在省、市刊物上发表,我的《把握学情,有序训练》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发表,《踏雪寻梅——生命化教育教学探索手记》一书由广东省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上海特级教师李百艳等老师为本书写下推荐语,《江门日报》开辟专栏刊登了一线教师的阅读心得。

但对我而言,“生命语文”永远在路上。无论是成功的体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教学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我坚定地相信,教育是发现、创造、享受幸福生活的一种艺术,而“生命语文”就是这样的一种艺术,她让我们的教学生活更诗意、更温暖,让师生更有生命的活力。行走在这条路上,我享受着语文带来的美好,静静地等待着春暖花开。

此文章已在《少男少女·教育管理》杂志上公开发表,未经许可,不能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