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大连一父亲跟随儿子陪读,因学习问题争吵之后,两人先后从5楼坠下?

爱吃番茄酱


孩子上大学,父亲陪读,简直不可思议,除非这个孩子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父亲照顾,但这也不可能的事情,如果生活不能自理,可能上得了大学吗?如果孩子身体健康,父亲仍要陪读,那就是属于极端溺爱儿子,导致父亲已经习惯于当儿子的保姆,而儿子则把父亲当成了佣工一样。

对于父子俩前后坠楼情形来看,从五楼坠下,落到四楼平台,看来是父亲只是激愤之下以死威慑儿子,但实际上只有一层楼高,根本造不成生命危险,所以说坠楼的描述显然不合理,应该说跳楼。儿子跟着也跳下,有可能是看到父亲在四楼平台上倒地后怕有生命危险,跳下去查看或抢救父亲。

所幸的是没有闹出人命来,但是通过件事能看出这位父亲教子无方,明明儿子考上大学时已经成人,你还要当几岁的小孩子去照料,那不是正应了那句话——惯子如杀子么。溺爱之下的儿子虽然已经成人,但是家长管的越多,管的时间越久,则会让儿子逆反心理越重。特别是这位父亲以为孩子学业监督负责的做法,更容易出现问题,相信孩子从小学到中学一路上到大学,都在父亲的监督与陪伴之下走过来的,到了大学之后仍然无法逃离父亲的监控,孩子情绪不偏激才怪。

对这位父亲来讲,之所以情绪那么激动,甚至以跳楼来威胁儿子,实际上他是对儿子极端失望所致。他总认为自己这么多年来付出那么多,可是儿子竟然不知道尊重自己,竟然不把心思全部用在学业之上,争吵之下,既愤怒又绝望,既而做出了不理智的行为。但是就其陪读儿子上大学来讲,能看出他的育儿观有问题,这种做法恐怕少有家长理解和支持。


韩国成老师


对于这个问题,看到题目后我不由自由的就点了回答,先抛开题目里的父亲和儿子,我想先说说我一朋友的故事,我且称我朋友为J。

J毕业于一所名校,成绩自然不在话下,认识J之后有一次去他家做客,我看到了凌乱发霉的厨房,书本堆满地的房间,以及发黄的马桶,我的内心是崩溃的,我觉得,这可能是男孩子的通病,我可能不会和这样的人走太近了,甚至有可能从此远离他,但是他为人热情,乐于助人,最重要的是善良,所以,我并没有如我所想的远离他,在第二次去J家做客时我忍不住撸起袖子就干起活来,J目瞪口呆,不可置信的样子至今还深深留在我的脑海里,当然,怒气冲冲的收拾完后,自然免不了抱怨J一点生活常识都没有,J也只是尴尬地笑笑,这事儿也就这样过去了,只有一次机缘巧合,我见到了J的父母,老父亲老母亲都很朴实的农村人,从乡下来到城里,进了家门二话不说便开始干活,收拾J住的地方,我以为J会帮忙,然而我看到的景象却让我大跌眼镜,只要J一问用不用帮忙,可以做些什么的时候,总会换来他父母的责骂,说这些都不用他操心,我心里似乎有些明白J为什么什么都好,唯独在生活方面,除了吃喝拉撒穿外,什么也不会,甚至煮玉米不放水,直接玉米扔锅里烧了。

再回到这个题目,儿子已经大学,父亲陪读,还会因为成绩的事双双坠楼。孩子不是家长的物品,他们可以活成他们想要的样子,而非一定要按照家长的要求做事。我想,到大学还会因为学习问题争吵的家庭肯定不多,哪怕你作为父亲望子成龙的心有多急切,在大学这个年龄里,也该放手让他自己去面对社会,父母总有百年烟消云散的一天,你不可能永远陪着孩子,最合适的做法就是在该放手的年龄去放手。


再者,坠楼,是父亲自己跳下去威胁孩子呢,还是不小心因为情绪激动坠的呢,不管哪样,我都觉得很可悲,儿子随后也坠楼是不是也抱着同归于尽的想法呢,如果真有这种想法,我想,能把孩子逼迫到这地步,不可悲,还能是什么。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那谁来可怜天下孩子心呢?

J的父母也好,问题中的父亲也好,人的一生可以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但适当给空间,适当的放手,尊重孩子的意愿才能换来和谐有爱的生活,不是吗?


婉独文秀


孩子都已经上大学了,为什么还不放手?老鹰为了让幼鹰快速成长都会狠下心来将其推落悬崖,让其自己煽动羽翼学会飞翔。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个事件都会感到莫名想笑,孩子都上大学了,是成年人了,父亲还去陪读,并且,两人因为一点小事争吵,父亲争吵失败竟然一气之下从五楼一跃而下,更为可笑和荒唐的是,儿子见状也随即跟着跳下去。可见,这里面隐藏了多少问题呢?


1、对孩子管束太多太细致,孩子将会永远长不大。

相信该父亲也是从小对孩子的学生生活都管得严严实实的,不然,为什么还是都是成年人了,都会自己独立照顾自己,还去陪读,这样的家庭教育只会让孩子永远长不大,更会使得孩子越来越依赖父母,什么事情都会有父母来解决,自己连动脑都不用,这样的成长环境会让孩子丧失进化的能力。

2、该父亲做事太过心急气躁,直性子的人有时候会很危险。

当看到该事件中父亲从五楼跳下去那一刻,我的内心是无法平静的,一个有思考能力的大人居然也会做出这样没头脑的事情,真让我感到愕然,而且还是跟儿子因为学业事情争吵后当着儿子的年跳楼的。我想对这位父亲说:有什么事情不能够方面说清楚,双方协商好呢?你作为一名父亲,作为教育孩子的家长,性格这么急躁,还会为了一点小事当着孩子的面跳楼,这会让孩子怎么想呢?难道遇到一点点挫折就要跳楼轻生来解决逃避吗?


3、作为有理想、有追求的当代大学生,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更要保持年轻人应有的一点叛逆思维。

该事件中的儿子是一名大学生了,是一位即将走进社会工作的人了,这么大一个人为什么还会同意父亲跟着自己来陪读呢?难道自己不会叛逆一点,去反对父亲的这种做法吗?为什么事事都要靠父亲来做决定或者解决呢?这只会让自己变成没有思考能力的僵尸人。

综上所述,我认为该事件真让人感到教育的失败,为该父亲这样的家庭教育感到无奈,更为大学生儿子的处处顺从感到无比悲催。


闲聊生活百态


在这个案例中,父亲明显有两处做得不妥当的地方:

1、上大学的孩子,父亲没有太大必要陪读。

2、在学习问题上与孩子争吵,父亲完全没必要激动,更没理由去跳楼。

父亲对男孩子的教育,更应该着眼独立能力、责任心以及学习力上,而父亲上述的两种行为都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弊无利的。

相对于紧随孩子进行陪读,为人父母者更应该从以下4方面打造孩子的软实力:

1、温暖的家庭氛围,给孩子安全感

人这一生都在寻求安全感,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定下心来做好其他,或完成学业,或发展事业,或情感建立。

心理学家萨提亚说:“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父母相处的模式就是孩子学习的模式。”很多问题学生大多数是家庭出现了问题。父母的离异或是不和,都会造成孩子行为和认知上的偏差,他们看待人看待社会,总会带着某种偏执。

“我这辈子,一直在努力做一个好老公、一个好爸爸,但是我想,想要做到这一点,我首先要做一个好人。”拉吉的这句话,感动了无数观众。再优秀的教育方法,也抵不过给孩子一个温暖有爱的家庭氛围和父母的言传身教。

2、培养良好习惯,帮孩子赢在未来

英国著名哲学家普德曼曾说:“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

许多知识、技能,晚一点掌握也无妨;而习惯教育则不同,存在关键期。

幼儿阶段是黄金期,小学低段是白银期,错过了这两个时期再抓习惯,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变形记》节目中,有一个十几岁的女孩,从小被父母宠着长大,以至于到现在连袜子都不会穿,脚趾甲都要妈妈给她剪。没有养成独立的习惯,即使年龄增长,内心也总像个巨婴,事事总要依赖他人。

3、培养孩子,好习惯比好分数更重要:

培养阅读的习惯,让孩子的思维更灵活、眼界更开阔、知识更广博。父母可以在家中设置一个读书角,每天抽出至少30分钟,与孩子一起阅读。不限制书的内容,不限制书的形式,只是培养阅读的习惯。

培养运动的习惯,让孩子忘记烦恼,储蓄心理能量,收获毅力。父母可以隔一天安排一次或长或短的亲子运动时间,最好是在室外,可以是快走跑步、也可以是公园做操,坚持下去。

4、好心态和强毅力,让孩子战胜挫折

电影《起跑线》中,与主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邻居希亚姆。在得知自己儿子没有被好学校录取时安慰道:“你是最幸运的孩子,学校的录取与否并不能决定你是否幸运,是学校的运气太差。” 说罢,还和妻子凑了300卢比,决定去买个从未吃过的披萨,和拉吉一家庆祝皮娅被录取。

积极的心态,可以让孩子不被失败打倒,拥有更大的人生格局。不如从明天开始,早晨带着孩子一起,面对镜子中的你们,来一个微笑,心里默念:新的一天,加油!保持微笑可以给孩子带来开心的情绪、乐观的心态和持久的友谊,灿烂的笑容就是那么有亲和力!

贝尔·格里尔斯在自己主持的《荒野求生》节目中,显示了人类挑战极限的生存能力,被誉为“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男人”。你可能想象不到,年幼的贝尔瘦弱怯懦,上学时还曾遭遇校园霸凌。但他热爱户外探险,跟着父亲在荒无人烟的崇山峻岭中,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当他遭受校园霸凌时,贝尔发奋强身,学习空手道。

生活中孩子在遇到难题时往往会懒得动脑筋。父母可以鼓励他再仔细反复琢磨一会儿,并从中给予一定的启发,当孩子解决难题的时候,他便会享受到最大的满足和喜悦,久而久之,可以培养起孩子战胜困难的毅力。


发现爸爸


看到这则新闻,相信大家的心情和笔者一样,是沉重的。陪读父母,在国内是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不仅仅有陪读在读大学生的家长,还有各类学琴、学某样特长的艺术生的家长,这个群体颇为庞大,一直是一个社会话题和现象。由此笔者不禁想起了多年前,在我的家乡湖南湘潭曾出现过一位“神童”魏永康和出了名的陪读母亲“曾学梅”。

魏永康,两岁就认识了1000多个汉字,四岁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课程,八岁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13岁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但神童魏永康并没有在长大后依旧延续神奇。而是在2003年7月,魏永康在读了3年研究生后,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学校劝退了。这也让他和他的陪读母亲在那一年成为了全国新闻热议焦点,并上过CCTV的教育类访谈节目。

魏永康过人的才智,离不开母亲曾雪梅的悉心教导,她甚至代劳他生活上的一切,从魏永康8岁上中学开始,曾学梅就开始陪读了。请看她的陪读生涯是怎样的?魏永康读高中的时候,在中学领导的安排下,曾学梅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所小房子。在偏重“智商”教育的同时,曾学梅对魏永康的“情商”教育并不怎么上心,甚至完全忽视了。除了学习,家里任何事情曾学梅都不让魏永康插手,每天早晨连牙膏都要挤好,给儿子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甚至为了让儿子在吃饭的时候不耽误看书,魏永康读高中的时候,曾学梅还亲自给他喂饭。她认为“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

在儿子考上中科院后,母亲没有再跟过去陪读了,她觉得“儿子已经长大了,那么聪明,生活方面很快就能学会的”。但事与愿违,没有母亲的照顾,魏永康完全“失控”了。他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房间不打扫,屋子里臭烘烘的,袜子脏衣服到处乱扔;热了不知道脱衣服,大冬天不知道加衣服,穿着单衣、趿着拖鞋就往外跑;性格内向孤僻,任何人情世故也不懂;他经常一个人窝在寝室里看书,却忘了还要参加考试和撰写毕业论文,为此他有一门功课记零分,而没写毕业论文也最终让他失去了继续攻读博士的机会。最后,魏永康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学校劝退了。他的学业生涯就这样戏剧般的结束了,也结束了一个“神童”的传奇神话。而今母亲曾雪梅也深深忏悔:“是我害了他”。

再回到这则新闻,儿子已经上大学了,按理说,已经18岁成年了,作为家长,就该放飞,让孩子自己去闯去飞了,学校有大学宿舍,让他尽早适应集体生活,学会和同学和老师交流和沟通,这也是尽早适应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放眼去看看,大学新生入学,即使有护送孩子上大学,为孩子背行李,一路送到学校的家长,但最多也就是护送为止了,接下来更多的还是要靠孩子尽早自己适应集体,学会独立生活。这么大孩子了,父亲陪读,甚至还会为学习成绩置气,和孩子双双坠楼,真不可想象如果悲剧真的发生,还有家里孩子的妈妈,亲人该如何承受这样的悲痛?不幸中的万幸,父子都坠于四楼平台,生命尚存,一切还可挽回。

有魏永康和陪读母亲曾雪梅的失败案例,还有这对大连陪读父子的前车之鉴,我们作为家长,是不是也要深度思考,我们如今的社会,是否还需要这样重智商、轻情商的教育?现在的人才培养,都讲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情商培养和智商培养同等重要,不容忽视。

愿类似大连陪读父子的悲剧新闻不要再次出现,愿我们的父母都能放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给孩子充分的“爱和自由”,给与适当的放手,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学会独立成长,这才是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和付出。

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儿童教育、科学育儿、亲子英语方面的内容,请关注我,全职妈妈爱丽丝,澳洲海归、曾世界五百强外企白领、爱丽丝亲子英语创始人,专注于儿童教育、亲子英语,与您一起分享育儿路上的点点滴滴。

爱丽丝亲子英语


我猜想,这个父亲应该已经陪读很多年了。

也许是从初中就开始陪读了。

别人看到这个话题,关注点可能在读大学是否需要陪读上,但是我的关注点,却是在陪读父母的心理健康上。

作为陪读父母,他们为孩子放弃了工作,放弃了娱乐,他们的全部生活,都已经被孩子的学业填满。

这样的生活状态,其实是很危险的。


因为一旦孩子学业有问题了,陪读父母的心理是很容易崩溃的。

著名的钢琴天才朗朗,也有一个陪读父亲。

朗国任,在发现了儿子的钢琴天赋之后,辞去特警公职,随朗朗到北京求学。

然而北京的那个钢琴教授,对朗朗非常不满意,每天都骂朗朗是土豆脑袋,弹得太差,一点没有天分。

就这样骂了半年,教授终于把朗朗扫地出门了。

被扫地出门的朗朗以及朗朗父亲,一筹莫展地站在雨地里,在北京这个繁华而庞大的城市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

那段对朗朗而言最凄惨的日子里,唯一的生活亮点就是学校里的合唱团。朗朗担任了合唱团的钢琴伴奏,合唱团的孩子们都夸朗朗弹得好。

被教授扫地出门的第二天,朗朗学校的合唱团,把排练时间延长了一个半小时。

等朗朗排练结束回到家,他看到了一个歇斯底里的父亲。


这个父亲声嘶力竭地朝他大喊大叫,逼着朗朗吞下一整瓶的药,逼着朗朗从十一层楼跳下去。

好在后来他清醒了,没有酿成悲剧。

但未必每一个陪读父母,都能在关键时刻清醒。

比如2012年,一位在新西兰的中国陪读妈妈,同时和女儿服安眠药自杀。

2017年,一位吉林伊通的陪读妈妈,开煤气自杀。


陪读父母,基本都为了孩子放弃了所有,包括工作、包括娱乐、甚至包括家庭和私人空间。

他们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学业前程上。

一旦孩子达不到他们的期望值,他们就会情绪崩溃,觉得自己的付出一文不值,对生活瞬间绝望。

就像新闻中的陪读爸爸,我不知道他是因为什么和儿子起了争执。可是很明显,这个爸爸对儿子很失望,所以他选择了从楼上跳下。

儿子是后来跳的,也许是被吓到了,也许是本能反应,但儿子并非是主动选择跳楼的。

所以,我是不主张做陪读父母的。

毕竟像朗朗这样的天才万中无一。

何况即使像朗朗这般成功,他小时候的心理阴影,也花了很多年才能逐渐消除。

更遑论朗朗父母分居长达二十年的艰辛痛苦!


心理咨询师沁心


开头语:对孩子放手是对孩子的一种锻炼,也是信任孩子的一种做法,把孩子的大小事务统统包揽只会让孩子倒退进化,丧失自我独立能力,如果你真的爱你的孩子,请你相信他,让他去勇敢飞翔吧!

事件详情:

大连一男大学生去上大学,父亲放心不下儿子,于是选择陪读,常伴孩子左右。一天,两人对于学业问题发生激烈的争吵,父亲吵不过儿子,于是掉头从五楼跳下,见此状况,儿子二话不说,也跟着跳了下去,万分幸运的是,四楼那里有一个平台,正好挡住了他们,也因此,这对父子死里逃生。


事情分析:

1、都是大学生了,为什么还会出现陪读现象?

一般而言,当我们看到陪读事件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该学生应该是身患疾病,需要经常去医院配合治疗,身边必须要有亲人照顾,或者是该学生身体有残疾,生活很难自理,需要家人的陪同照顾。

但是,我们看到的这名大连男大学生,完全没有这几种情况,身体好好的,一点儿问题也没有,但他的父亲还是选择陪读,可见原因不在这。

2、家人对孩子期盼太高,对孩子管束太严。

由此事件可知,事件中的父亲应该是从小对孩子的教育就十分重视的,并且把很大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够勤勤奋奋地读完大学,日后出人头地。


从这个事件中,由该父亲确实是跟着儿子去陪读的可知,其儿子并没有说到不同意父亲的要求,可推断出来从小到大这个儿子是非常听话的孩子,对家人没有什么反抗,以至于会出现上大学了父亲还去陪读。

3、父亲放心不下儿子独自一人去上大学,出于担心的缘故。

现在很多孩子从小被父母疼爱习惯了,以至于自立能力很差,什么事情都要靠父母来指点和帮忙,所以由此可以猜想这位父亲是因为害怕儿子无法处理好自己的生活,才会选择陪读的方式。

4、该父亲的性格跟其儿子的性格很像,做事情完全不像后果。

照理来说,两父子争论什么事情,即使争论不休,放在一边,过一会儿也许大家都忘了,可是,这个事件中的父亲因争吵不过儿子,竟然连想都想就从五楼一跃而下,而作为大学生的儿子更傻,一个大学生了,难道一点思考能力都没有吗?父亲跳楼去,自己也跟着跳,这不是糟蹋自己宝贵的生命吗?

以上几点就是我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结束语: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架起双方沟通的桥梁,很多事情都能够在仔细商量中迎刃而解。放手的爱也是一种对孩子负责任的爱,更是给予孩子鼓励和信任的爱,别让固执的爱成为毁掉你的孩子的杀人凶器。


笔尖下的百态社会


关于教育的遐想

(一)

这几天,让人难受的关乎教育的新闻再次刷屏:上海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尚未平息,湖南沅江三中又现弑师事件。两件大事件,一个是做幼师的丧失了基本的师德,一个是做学生的丧失了基本的人性;两个人都是施暴者,前者践踏着了孩子们的天性,后者剥夺了自己老师的生命。

两个人,我甚至不想称之为两个“人”,都失去了一个人根本的善良,他们的心一直浸泡在黑暗之中,他们的将来,也必将在黑暗中,因为他们的余生,不配拥有阳光!

(二)

忽然想起了自己十七年前的一次切身经历。

那一年,我负气逃离公立学校,受聘到昆明的一所私立学校任教,去了之后才发觉,那里的老师可谓“藏龙卧虎”,那里的学生可谓“藏污纳垢”——开办之初,学校几乎不加选择的招收了云南各地的被公立学校开除的学生。我所任教的初一新生,普遍在十五岁以上,最大的接近十八岁了,我也发现,无论男生女生,他们普遍都偷偷抽烟。

但好在我还年轻,而且教学中既幽默又严厉,还能镇得住那群孩子。当时我任命了一个楚雄的孩子任体育委员,因为我在课余时间和他们一起打球时发现他篮球打的不错,他也因而很自信,也听我的话。

开学后一个月左右吧,一次他妈妈过来看他,并应他的要求准备带他请假出学校吃饭。因学校一个月放一次假,那天又在上课期间,我便劝他不要出去。他明显的很不高兴,我继续给他讲道理,让他作为班干部要起到带头作用。我正说的兴起,他妈妈也不断赞同我的意见,劝他不出去算了。

可他忽然抬起头,冲着我大吼了一句楚雄的方言,然后从办公室里直接冲出门外,他妈冲我不好意思的笑了下,说了声抱歉,赶紧追了出去。

我当时愣住了,也不知是生气还是愤怒,想发火,却又找不到对象。后来想想,便又算了。

但从那以后,我明显的感觉到,那孩子和我之间,始终隔着一道墙,一直到我第二年五一离开昆明,都没有跨过那墙牵住彼此的手。

(三)

我忽而又想到了去年秋季我和我们学校一个老师的对话。

那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班主任,从进入志达,从未担任过班主任的她,便一直从事英语教学并兼班主任。而且,2015年到2016年,连续两年的中考,她所任教的班级中考成绩都是全宜城市最好的,她也被一些家长敬称为“宜城最牛班主任”。

去年中考庆功会上,她悄悄央求我说感觉自己身体状态不佳,希望我不要安排她再任下届九年级班主任。但她太负责任了,又善于做学生工作了,我自不会放她休整。秋季的教师安排上,她再次被任命为毕业班班主任。

分班时,她抓了个貌似不太好的阄:我们所认为的七八年级“顶尖高手”,她们班没有,自此,担忧和焦虑便如影子般跟着她——她太珍视荣誉了。

加之肩周炎、颈椎病、脑部动脉硬化等毛病相约而至,她的状态令人担忧,病痛常常让她当众流泪。

那天晚上查寝后,她再次泪流满面的说到自己的担忧,说到自己的病情,说到她老公劝她请假,劝她回原来的学校,但她说,她不能对不起那帮孩子,不能让他们的中考毁在自己手里,说是一定要扛到底。

我很严肃很认真的对她说:“何老师,我一直把你们当作自己的亲人,这也是我倡导的家庭文化的要求。现在,我非常清楚的告诉你我的观点:在我的心中,相比于你班上孩子们的中考成绩,你的健康更为重要!”

她很感动,一直没有放弃努力,中间确因胳膊不能动弹请过短时间的假。她的努力和对学生的爱,激发了孩子们强烈的进取心,今年中考,她所带的班,再次创造了中考的辉煌。

(四)

我既而又想起了二十多年前的一件事。

那一年,我还在枣阳的一个乡镇工作,一天,我和同一镇上的同学去另一个乡镇的同学那去玩。在那个同学的房间里,我看到了一个叫臂力器的东西,便拿起来想试试。

几个人警告我说,那个臂力器很硬,需要很大力气才能把它的两头握弯在一起,并且反弹力很大。所以,初玩者,一定要把两端的安全带套在手腕上,以防握不动时反弹伤到自己。

哪有那么严重?年轻气盛的我压根没在乎,便使出所有的力气把它握在了一起。

但我很快发现我根本控制不住它,像面对突然受惊的疯牛,它挣脱了缰绳向我奔来,我还没看清它的面目,影子便已扑面而来。

我还没来得及扭头,影子便重击在我的下巴上,麻木的感觉过后,鲜血便如水般滴在胸前……

(五)

前天看到湖南的弑师事件,我莫名其妙的在脑海里,翻来覆去的放映着上面的几件事,明明无甚关联,却又挥之不去。

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说些什么,是谴责?是反思?是遗憾?是告诫?好像是,又好像不是。

毕竟,我也是老师,也的确有过“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喜悦,有过“我待学生如初恋,学生虐我千万遍”的烦恼,更有“对学生恨铁不成钢的”暴怒……

但我依然还是想说:首先,我们做老师的要明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远比教书重要!

第二,教育的使命很重要,责任很重大,但这一重大的责任应该由教育者和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的;教师自己的健康也是一种责任,是上对父母下对子女,中间对自己的责任,与我们的使命一样义不容辞!

还有就是,我们认识自己尚且很难,能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性格特征,就会更难。所以,万不可用同样的教育手段,去对待所有的学生。

最后还要明白,教育能够取得成效的前提是“掌控”,能够看得见所有孩子的表现,能够随时掌控教育局面。要清楚自己的能力,究竟能握多大的臂力器,慢慢的,循序渐进的,让自己的力量强大,让学生能够心悦诚服,“亲其师,信其道。”

无论怎样,我依然热爱教育,喜欢孩子,我会做“目中有人,口中有德,行中有善,心中有爱”的老师,不求每个学生都爱我,只让自己爱每一个孩子,包容他们的一切,就是包容自己;善待他们的一切,就是善待自己!

无怨无悔,就好!


故园月明


看了很伤心,这又是一个失败的父亲、失败的教育。我不知道这父子二人到底是谁离不开谁?

这让我回忆起在我身上发生的故事:

我出生在云南中部一个很普通的农村里!我家祖辈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农民!

父母生我们哥姐5人,我是最小一个,我上面有大姐、二哥、三姐、四哥。父母亲虽然是农民,但我父亲在上世纪50年代读到高小毕业,也算是当时的读书人了。为此在我们几哥姐的读书问题上比当时一般的农村父母要开明很多。

我家五哥姐中最听话的要数我二哥,他认真读书学习又好、还绝对听从我父母的每一句话,因此父亲比较喜欢他。举个例子,如果一桌吃饭,我父亲不夹好吃的给他,他是不会主动去夹的,就是这么一个而非常讨人喜欢的乖孩子。

而我,母亲又相对惯着我一些,在今天看来属于典型的“熊孩子”的类型,小时候没少挨父亲收拾,唯一比大姐、三姐、四哥好的,是在读书上学习不是很差,但也不像二哥一样顶尖。

到上世纪80年代末,我二哥高中毕业考取了昆明的一所本科大学,这给我父亲脸上增添了无限光彩,为什么?因为我二哥是建国以来我们当时整个大队(9个生产队)考取的第一个本科大学生,这件事在村头村尾成了当时一件不得了的大事;同时也给父母增添了天大的困难,毕竟父母作为农村人,同时供几个孩子读书非常不容易,如今要供一个大学生,难度是不可想像的大。

开学前,我父亲一边四处筹资,一边亲自去为我哥办理了所有转团、转粮、转户口等手续。开学了,我父亲又亲自背上行李、还带着我把我二哥送到学校,在陪我哥的两天中带着他办好一切、是所有细节的一切事情后要准备回家,我哥却一把拉住我父亲,说着“我不敢一个人在”大哭了起来。我父亲当时也是搞得老泪横纵,我父亲只能让我哥同班同宿舍的来招呼他。说真话,当时我是很瞧不起我二哥这样子的。

回来后,我看到我父亲这样偏心的对我二哥,我受到很大震动,大脑就像清醒了、开窍了一样拼命读书,也随时想着要我二哥那样的待遇。

后来,我也考取了师范,拿着通知书盼着我父亲去帮我办手续。可是,等来的却是父亲一句话:“你的事你自己去办”。开学了,我父亲没送我,连我母亲、大姐(已不再读书了)要送都被父亲制止了。哪怕送到县城车站都没有,是我同学帮我把行李送到车站,我流着泪一个人报到去了,父亲的偏心让我伤心了很久。

多年以后,我和我二哥都工作多年。我也从乡下学校回到城里机关工作。2002年,父亲被检查出肺癌晚期,我们5哥姐拼命想捞回父亲,但始终 斗不过天。在父亲弥留之际,单独对我说:“老幺,你二哥从小就本分老实、不喜欢与人交往。大脑好使、灵活处事、生活周全处都不如你,你们在外面,以后可要多帮帮你二哥!”

瞬间,我全明白了父亲偏心的良苦用心......,

我直到今天始终劳记着父亲的话!

时至今日,我大哥工作三十年,始终就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职员,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关键时候始终是我帮他拿主意。我虽然也不是什么大人物,但用农村话来说在我们当地也算是风光过!

我相信我父亲一定不懂什么是“因材施教”,但他却做到了!

我非常怀念我的父亲!!!

(欢迎互粉互评,互了必回)


闲心拾遗


“you jump I jump”这事不仅见于《泰坦尼克号》这一经典巨作,也见于大连的一对父子。

生物学上讲,一个成年男性是很不愿意被另外一个男性时刻耳提面命的。



儿子在上大学,父亲去陪读。这本身就让人匪夷所思,二人因学习问题争吵,发生矛盾,父亲先冲动从五楼跳下,儿子也紧随其后,幸亏四楼处有平台,二人只是骨折,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可谓是先当重视,即使到了大学这一阶段也采取陪读的方式,还因学习的事情发生争吵,发生在中学生身上,这还让人接受,大学还这样是不是干涉过多?成年的大学生被父亲管了19年,大学依然还不放过,换做是谁,都难免不悦。

当然父亲还是出于好心,对孩子未来的铺路。这一点也应该适当理解。

二人因矛盾而跳楼确实出乎人的意料之外,父亲先跳莫非是他觉得自己对孩子辛苦努力白费,怅然若失和冲动使然?儿子看了之后也是冲动,加上愧疚也选择轻生?解决或者逃避矛盾的方式是伤害自己,欠妥。


儿孙自有儿孙福,该放手时就放手,生物学上讲,一个成年男性是很不愿意被另外一个男性时刻耳提面命的。

图片来自题主和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