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破釜沉舟典出內黃

西楚霸王破釜沉舟典出內黃

西楚霸王破釜沉舟典出內黃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這副有名的對聯是蒲松齡科舉考試屢次不中、落魄至極之際寫下的勵志自勉聯。上聯引用的正是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滅秦軍的歷史典故。“破釜沉舟”既是我國古代的一場著名戰例,又是一個被人們所熟悉的成語,比喻下定決心,決一死戰。坐落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的內黃縣楚旺鎮,便是該典故的發生地。“楚旺”亦因“西楚霸王”而得名。

西楚霸王破釜沉舟典出內黃

項羽—“破釜沉舟”的主人公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公元前209年,我國曆史上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後,劉邦和項羽率領的兩支軍隊逐漸壯大起來。公元前207年,秦國大將章邯以重兵圍攻趙國的鉅鹿(今河北省平鄉縣),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項羽為次將,率兵救趙。楚兵行至漳河南岸,滯留46天不進,宋義每日飲酒作樂,不顧戰事。

項羽實在忍耐不住,便來見宋義:“救兵如救火,現在趙王危險,我們應該立即率兵渡過黃河,與趙王來個裡應外合,就一定能夠大敗秦軍!”宋義斜著眼看了項羽一下,慢吞吞地說:“你哪裡懂得兵法的妙用!我們的目標是消滅秦軍,我的主意是先讓秦趙拼個你死我活,我們可以坐收漁翁之利。在戰場上衝鋒打仗,我比不上你,要說出謀劃策,你可就比我差遠了。”項羽遭到一場搶白,強壓著火兒沒發作,氣哼哼地走出了軍帳。

宋義衝著他的背影冷笑著,隨即起草了一道命令,公佈於全軍說:“將士們打起仗來應該像虎狼那樣兇猛,可誰要是不服從命令,一概都得砍頭。”這顯然是衝著項羽來的,叫他乖乖地服從命令。

項羽本是個火爆脾氣,怎麼會嚥下這口氣?一天早晨,他全副武裝,大步跨進宋義軍帳,再次要求立即出兵救趙。宋義大發脾氣,喊:“我的軍令已下,難道你要以頭試令嗎?”項羽大吼一聲:“我要借頭髮令!”宋義本是個草包,頓時嚇得軟成一團,項羽一劍斬下他的腦袋。將士們聽說殺了宋義,都立刻表示願意服從項羽的指揮,並擁立項羽代理上將軍一職。

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項羽擔任了援趙大軍的主帥,下令士兵每人帶足三天的口糧,然後又下令砸碎全部行軍做飯的鍋。將士們都愣了,項羽說:“沒有鍋,我們可以輕裝前去,立即挽救危在旦夕的趙國!至於吃飯嘛,讓我們到章邯軍營中取鍋做飯吧!”大軍渡過了漳河,項羽又命令士兵把渡船全都砸沉,同時燒掉所有的行軍帳篷,藉以向士兵表示“只能進不能退,只能勝不能敗,寧願戰死也不回來”的決心。戰士們一看退路沒了,這場仗如果打不贏,就誰也活不成了。

項羽指揮楚軍很快包圍了王離的軍隊,同秦軍展開了9次激烈的戰鬥,渡河的楚軍無不以一當十,以十當百,個個如下山猛虎,個個都奮勇拼殺。沙場之上,煙塵蔽日,殺聲震天。楚軍將士越鬥越猛,直殺得山搖地動,血流成河。經過多次交鋒,楚軍終於以少勝多,把秦軍打得大敗,殺死了秦將蘇角,俘虜了王離,涉間被打得走投無路,放火自焚而死,章邯帶著殘兵敗將急忙後退。那些舊貴族派來的援軍,看到項羽大獲全勝,又是佩服,又是害怕。從此項羽就做了上將軍,諸侯的軍隊都歸他統率。

章邯帶領殘兵敗將後退了幾十裡,派人到咸陽去求援兵。但趙高正忙著奪位,一個援兵也沒派,章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就率領剩下的秦軍投降了項羽。

鉅鹿這一場惡戰,項羽的楚軍擊敗了秦軍的主力,強大的秦王朝已經無力抵擋農民起義軍的進攻了。不久,劉邦的軍隊打進咸陽,推翻了秦朝的統治。項羽立即帶兵西進,還被稱為“西楚霸王”。

西楚霸王破釜沉舟典出內黃

楚旺—“破釜沉舟”的發生地

“破釜沉舟”如今既是我國古代的一個著名戰例,又是一個被人們所熟悉的成語,但這件事發生在哪裡?對此,史書記載不具體,專家意見也不統一。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只記載了宋義“行至安陽,四十六日不進”和項羽“引兵渡河”,而沒有確切地指明是哪一個“安陽”和哪一條“河”。史家註釋中,有的說是宋州(今商丘)楚丘西北四十里安陽故城;有的認為是今山東曹縣東南;有的強調是相州安陽,即今河南省安陽市以東的內黃縣楚旺鎮。

明嘉靖《彰德府志卷一》對這一戰爭有記載,對“行至安陽”一說提出了合理的根據。它說:安陽縣“自秦至隋四遷,秦故城在州東南四十三里,近內黃縣”,即今楚旺鎮。舊《內黃縣》對此也有明確記載,該書的“陵墓”條曰:“楚將宋義墓,在縣西北楚王鎮。秦將章邯圍趙鉅鹿,楚以宋義為上將軍救之,至安陽逗留不進,日與子襄飲酒,不恤士卒,項羽諫不聽,即帳中殺之,遂葬此地。”同書“祠廟”條載:“楚王廟在縣西北楚王鎮,祀項羽。羽嘗以宋義救趙不進,即帳中斬義,進軍破秦將章邯鉅鹿城下,後遂為羽立廟,故鎮名曰楚王。”同書又載,明天啟《重修楚王廟碑記》雲:“楚王堡,即王(項羽)殺宋義故地,有宋冢在焉。”這個地方為什麼要修楚王廟以祀項羽呢?碑記雲:“項羽一殺義,而解趙圍,軍民蘇,(內)黃亦免城門之殃,備三善焉。”由此可見,宋義逗留之日,有擾地方百姓,項羽殺宋義,合民心,率兵渡河,解了趙圍,也為這裡一帶百姓避免了兵禍,所以這裡的老百姓才修廟祀項羽。

翻開《戰國史志》,上記載楚旺鎮史稱“繁陽古城”。它南擁金堤,北望燕趙,東通齊魯,西接太行,橫跨冀、魯、豫三省,坐落衛水、漳河之間。楚旺鎮人傑地靈民風淳樸,商賈雲集,農商並茂。古有“金彭城、銀水冶,不如楚旺一斜街”之說,又有“日進斗金”之譽。為什麼這裡又改名叫楚旺鎮呢?

相傳,項羽自立為楚霸王后,返回繁陽城,帶領百姓開荒種田,新造家園,修城建堡,把繁陽城建設得井然有序,繁華似錦。當時,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金彭城、銀水冶,比不上繁陽一斜街。”

不知又過了幾百年,一天晚上,繁陽城裡紅煙四起,藍光閃閃,只見一人騎著戰馬不停地高喊:“誰敢殺我!”攪的百姓惶惶不安。原來是宋義的魂魄來了。老百姓為了震懾宋義的氣焰,同時也為了紀念項羽,就在繁陽城街中心塑了一個項羽像,並把繁陽城改名為楚王城。到了清朝乾隆年間,一次乾隆巡視來到楚王城,他看到這裡的百姓安居樂業,禾苗茁壯成長,草木鬱鬱蔥蔥,街道整齊清潔,一派興旺發達、蒸蒸日上的景象。乾隆皇帝很高興,就把楚王城改為楚旺城,希望這裡永遠興旺。

如此種種,都為“破釜沉舟”的地點就在楚旺鎮提供了佐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