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准方向打通渠道 兰州市农村“三变”改革变出农村新气象

把准方向打通渠道 兰州市农村“三变”改革变出农村新气象

把准方向 打通渠道 变出农村新气象

——兰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纪实

把准方向打通渠道 兰州市农村“三变”改革变出农村新气象

“一听到要分红,我高兴得觉都睡不着,一早就跑到合作社等着分红,我这辈子可是第一次领分红呀!”前不久,在兰州市榆中县甘草店镇咸水岔村芳美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内,贫困户杨辉成为股民以来领到了自己的第一次分红,喜悦洋溢在他的脸上。农民宋学宝则自豪地说,这是前半年的分红,后半年我们还要领一次分红,好政策就是我们脱贫致富的动力!

当日,在甘草店镇与杨辉、宋学宝一样领到分红的股民还有74户。宋学宝口中的“好政策”,即推进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三变”改革。

自兰州市“三变”改革启动以来,各区县、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委“三变”改革的决策部署,把农村“三变”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总抓手”、脱贫攻坚的“新引擎”、农村改革的“重头戏”,精心组织,积极探索,先行先试。

目前,“三变”改革在全市农村深入开展,试点有力有序推进,形成了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多元创新、多点探索的工作局面,试点区域初步呈现出农村沉睡资源活起来、分散资金聚起来、农业产业兴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集体经济强起来的良好态势。

把准方向打通渠道 兰州市农村“三变”改革变出农村新气象

图为柳树镇黑城村村民领取股权证

“六个到位”把准农村“三变”改革方向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推进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三变’改革,是‘三农’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法宝。”兰州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蒋伟传介绍,去年9月25日全省农村“三变”改革推进工作会召开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时研究部署兰州市农村“三变”改革工作,坚持“六个到位”,把准农村“三变”改革方向。

统筹谋划安排部署到位

市、县区按照“把握改革要求、突出精准措施、体现地区特色”的要求,以党委、政府名义印发了《实施意见》、《试点方案》,按照“积极稳妥、风险可控、先易后难”的原则,确定了试点乡镇和村,采取了分层指导、分级负责、分级试点的方式,为推进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

市上还研究制定了《兰州市发展壮大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兰州市关于稳步推进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关于落实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办法的实施方案》、《兰州市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方案》等政策,为试点提供了政策支持。

市上及时组织召开农村“三变”改革工作推进会、领导小组会、“三变”办公会,传达学习省上“三变”改革各项决策部署,对全市“三变”改革阶段性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研究解决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各区县也相继召开常委会、推进会、领导小组会等,统筹安排部署本地区“三变”改革试点,研究“三变”改革具体操作办法,为试点乡镇、村理思路、明方向。

组织领导资金保障到位

“三变”改革启动以来,市、县区都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谋划、办公室综合协调、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建立了领导分级包抓试点区县、乡镇工作制度,明确了市、区县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工作责任,形成了常态化推进改革的制度规范和“四个一”工作格局(一个主抓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个主攻目标、一个工作方案)。

2018年初,市、县加大经费支持,把农村“三变”改革列入财政预算,市财政列出专项资金1000万元,根据9个区县试点任务和财力进行了拨付,用于“三变”改革试点工作的启动实施、宣传培训、试点村清产核资等,保证了试点工作的启动和正常运行经费。

学习培训督促检查到位

及时协调组织市上领导、县区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农工办主任等参加省上举办的各类“三变”改革培训。市上、各区县举办了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三变”改革政策解读等培训,通过建立全市农村“三变”改革微信交流群,每天转载省、内外“三变”改革的政策文件、专家解读、经验做法等,相互探讨交流、学习借鉴。

榆中、永登、皋兰、七里河、西固、红古等县区赴贵州六盘水、四川巴中、陕西袁家村、陇南徽县、定西陇西等地学习考察“三变”改革先进经验做法。在陕西咸阳举办70多人参加的为期5天的全市“三变”改革培训班,邀请国家农业农村部司长和咸阳市委农工办主任授课。

按照“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的要求,由市“三变”办主任或副主任带队,采取调研抽查、专项督查、明察暗访等形式,定期不定期对各区县“三变”改革试点工作推进情况进行调研督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

把准方向打通渠道 兰州市农村“三变”改革变出农村新气象

图为柳树镇黑城村178户村民领到股权证和股金分红17.5万元

“五个平台”夯实农村“三变”改革基础

“榆中县试点村编制了‘一村一品’项目方案,将争取的项目资金按‘三变改革’的投资分红模式投入农业龙头企业,西固区明确支持农业产业发展政策11项,对每个田园综合体补助100万元,为每个集体经济‘空壳村’注资30万元。”蒋伟传介绍,“三变”改革中,市、县区坚持把平台搭建作为开展好“三变”改革的关键环节,夯实改革基础。

搭建土地产权平台

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共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232153户,颁证率达到95.38%,确权310.86万亩。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办法,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

目前,组织实施1000万元土地流转奖励扶持政策,建立完善了土地流转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土地银行”,全市土地流转累计达到82.4万亩,流转率达到33.27%,其中百亩以上规模流转面积达到51.7万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66.3%。同时,“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有序推进。

搭建优势产业平台

按照“因地制宜、连片建设、区域推进”的原则,全市实施了都市农业、高原夏菜、中药材、玫瑰、百合五大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依托10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8个千亩标准化生产基地,以及田园综合体、特色小城镇、自然风景区等优势资源,各试点村都选择有基础、有特色、效益好的产业作为“三变”主导产业来发展。

搭建主体承接平台

同时,按照“壮大一批、引进一批、新建一批”的思路,探索“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围绕高原夏菜、玫瑰、百合、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通过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路径,培育了一批农村“三变”改革经营主体,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产业联盟”等经营模式。

目前,全市成立了兰州肉羊产业联盟和生猪产业联盟,市级示范社累积达到222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累积达到159家,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累计达到112家,永登、榆中、皋兰3县和七里河区贫困村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

搭建产权交易平台

制定出台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办法、交易品种、交易方式、交易规则。市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成立并规范运行,在皋兰县、红古区建立了分支机构,开设乡镇服务窗口和村级服务点。

目前,榆中县、永登县分支机构正在组建中。同时,制定出台了《兰州市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办法》,有序推进农村“三资”改革,开通“三资”网络平台端口101个,建成乡镇“三资”委托代理中心62个。

搭建金融服务平台

制定了《兰州市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抵押贷款试点。出台了《兰州市高原夏菜玫瑰百合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实施方案》以及高原夏菜价格指数保险、玫瑰价格指数保险、百合价格指数保险等3个地方政策性保险实施方案等政策,实施了肉羊养殖、中药材种植、温室大棚、高原夏菜、玫瑰、百合等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推动兰州市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品”。将分3年投入1.5亿元财政资金,设立农业发展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三变”改革。

把准方向打通渠道 兰州市农村“三变”改革变出农村新气象

图为农村草莓采摘引来大批游客

“三条渠道”提升农村“三变”改革实效

永登县大涝池村位于龙泉寺镇东部,在“三变”改革中,村两委乘东风有效破解了耕地撂荒闲置的难题。针对弃耕地、撂荒地较多的实际,大涝池村两委提出成立村土地银行信托部的思路。农户将自己弃耕、撂荒地的土地经营权存入村土地银行信托部。通过村民大会决定,确定永登县子山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经营主体,让农民成为股东,参与分红增收。大涝池村也是全市试点的一个缩影,改革中,兰州市打通“三条渠道”提升农村“三变”改革实效。

打通土地入股分红增加农民收入渠道

积极探索“土地银行”等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和入股,使土地资源转化为农民股权和股金,让农民在收取租金和参与企业分红中实现股权收益。

在大涝池村建立了“土地银行”,为“三变”改革储存了1000亩土地外,教场村将新建的70座温室大棚,入股给合作社经营,为70户贫困户每年每户分红500元。将上级财政补助资金100万元,投入到合作社,按不低于补助资金的6%的比例给村集体分红6万元。此外,榆中县李家庄村将全村5000亩土地资源进行整合,按照每亩100元资金进行配股,年底根据股份份额从农业生产利润中按比例分红。

打通资金入股分红增加农民收入渠道

村集体和农民将财政产业扶持资金、个人资金、劳动力技术、集体和个人资产通过评估折价入股,按照占有股份参与企业分红。

榆中县兰州聚鑫生猪养殖有限公司采用“户贷企用、分贷统还、固定分红”的方式,吸纳青城镇110户村民银行贷款4000万元,农户按照注入资金的8%进行保底分红,贷款本息由公司偿还。

七里河区绿化村龙头企业2017年将农户土地流转租费100余万元折价入股企业(1000元/每亩),吸纳7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专项扶贫资金375万元、农户流转租费100余万元变为农民入股企业的股金,参与企业发展分红,106户农民获得务工工资、企业入股分红160余万元。

打通创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渠道

红古区青土坡村、榆中康源公司等为农户提供就业岗位,由农民负责除草、打药、采摘,务工农民每月有近3000元的务工收入。

改革中,兰州市坚持把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群众创业就业的平台,鼓励农民通过资金入股参与分红的同时,组织农民就近就地创业务工,每天每人获得80—100元不等工资,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把准方向打通渠道 兰州市农村“三变”改革变出农村新气象

图为七里河区建档立卡户变股东喜获公司分红

增强农村发展新动力

拓宽农民增收新渠道

壮大村级经济新实力

红古区红古镇薛家村,山台地上土头厚,这一片曾经撂荒的肥土地,如今成了“香饽饽”。依托兰州鸿翔农业生态示范园、红兴养鹿场、红古民丰山庄等农业企业,薛家村对村集体山台地进行产业开发,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形式,先后流转村集体山台地630亩,其中农户山台地入股512.3亩,每年每亩150元定额分红,共计7.68万元,村集体山台地入股每年分红1.76万元。村民纷纷说,“三变”改革,村民实现了务工、分红“双收入”,不仅能增加农户和村集体的收入,而且还盘活了闲散资源。

“增强了农村发展的‘新动力’,拓宽了群众增收的‘新渠道’,壮大了村级经济的‘新实力’。”就“三变”改革给全市试点村带来的新变化,蒋伟传一连说了“三个新”。

增强了农村发展的“新动力”

走进榆中县小康营乡浪街村,平坦整洁的水泥路一直通到山上的核桃园,这里的采摘节以此为依托,为该村经济注入了新活力。今年48岁的王明信患有重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我将自家的1.2亩地流转入股榆中县浪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种植核桃,不仅能领到600元钱的最低生活保障金,还能领到一笔股金分红。媳妇在核桃园打工,每月工资2100元,家里收入一下子提高了,生活也有盼头了。”王明信高兴地说。

同样,在榆中县李家庄田园综合体,正在管理蔬菜大棚的村民郭晓燕说,以前自己单打独斗,蔬菜种植年收入2万元,自从2011年将土地入股甘肃榆兴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后,再不用为销路担心了,采摘体验加观光游和年底分红,一年收入能达到8万元。这也是李家庄803户入股村民共同的感受。

通过“三变”改革,盘活农村资源要素,整合各种渠道资金,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实现了分散经营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截至去年底,全市新增合作社357家,累积达到4963家;认定市级示范社61家,累积达到222家;新认定2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累积达到159家;认定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31家,累计达到112家。

拓宽了群众增收的“新渠道”

参与实施“三变”改革试点的经营主体,反哺股民,增加了群众收入。目前,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74元,试点村承接“三变”改革的经营主体相继举办分红大会。

七里河区绿化村2017年按照“技术入股+固定分红”模式,苗木基地吸收农户26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5人,平均每户工资收入达到1.8万元。采用“资金入股+固定分红”模式,吸纳精准扶贫专项贷款资金375万元,年终发放红利37.5万元。

永登子山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保底分红+盈利分红”的模式,给土地入股农户分红88万元,吸纳入股农户务工人员70人,发放劳务分红92万元,带动贫困户27户93人。

榆中县李家庄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土地流转费)+土地配股分红+众筹分红+单个项目控股分红”的“四级分红”模式,把803户农民承包地经营权折资入股,农民享有每亩1股的土地流转保底收益和按股分红收益。

壮大了村级经济的“新实力”

“去年皋兰县57个行政村通过盘活集体资产、开办增收项目、组建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光伏产业等多种形式实现村集体经济收益314万元。”蒋伟传介绍,通过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入股等方式,不断拓宽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

2018年开始,市财政将给每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少于1万元的“空壳村”补助100万元,给收入1—5万元的补助50万元,给5万元以上的补助10万元,补助资金可参与“三变”改革进行集体分红。预计年内试点村集体经济收入均增长6万元以上。

改革中,在全市32个乡镇、34个村开展试点工作,试点区域群众享受到了改革带来的红利。全市已有3.85万亩土地入股,发展农民股东5万多人,辐射带动16782农户实现增收,其中贫困户2927户;农户获得入股分红860.41万元,村集体经济增长280万元。年内全市256个贫困村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每村集体经济收入均可达到5万元以上。实践证明,“三变”改革符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符合农村改革需要、符合农民群众愿望。

把准方向打通渠道 兰州市农村“三变”改革变出农村新气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