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2018營業額預計突破10億,媽媽去哪兒網如何賦能母嬰夫妻店

據業內人士透露,中國的母嬰市場規模約在2.7萬億元。受新生人口和消費升級雙重驅動,據京東發佈的報告《2017中國母嬰線上消費趨勢報告》顯示,我國的母嬰市場規模將以每年16%的速度增長,至2020年市場整體規模將超過4萬億元。儘管市場規模很大,但是行業較為分散,存在的問題還有如從業者素質參差不齊等。外加每3年一個消費週期(寶寶超過4歲之後對以銷售奶粉紙尿褲為主的母嬰零售店的關顧需求直線下降),店主通常無法持續的跟上新一代媽媽的採購需求。

而目前,三四線城市市場70%左右的奶粉在通過母嬰店銷售,另有25%左右經電商渠道銷售,商超渠道的出貨量很小,可以說母嬰店撐起了三四線城市奶粉銷售流量入口。

今天介紹的媽媽去哪兒以 S2B (Supply chain to Business)的模式整合上游供應鏈資源,賦能小B端母嬰。作為一個母嬰平臺,媽媽去哪兒可以針對不同類型的店主提供綜合服務。

一家新開的母嬰店,通常不具備供應鏈的議價能力,導致店鋪進貨成本高,毛利低。又由於店主對母嬰零售實體業態的運轉規則、消費群體的行為偏好不夠了解,使得店內商品的動銷無法得到保障;而對於一家成熟的母嬰店來說,上游的供貨渠道或許不是最令他們頭痛的問題,但是由於前文提到的母嬰消費群體每3年迭代一批,即便是成熟的母嬰商家在“跟進新晉媽媽的需求變化”這件事情上會顯得吃力。

在賦能母嬰店方面,媽媽去哪兒首先是可以為其解決供應鏈的問題,平臺訂貨App上有約2000個SKU的貨品供這些店主自主訂貨,支持少量多次,解決從前傳統經銷商對他們的壓貨痛點。

而關於平臺SKU數量,有的公司會更看重“全品類”。但媽媽去哪兒的創始人李曉星告訴36氪,“媽媽去哪兒”並不追求大而全,這背後的原因是小B端商鋪基於自己發展的安全性考慮,並不會只通過一家平臺供貨。一家母嬰店通常會為自己保留多個的供貨渠道,保證未來自己不會對某一供應商產生過強的依賴。因此,對於媽媽去哪兒而言,與其做大而全,不如合理地減少SKU,為店主提供主流的產品。

其次,對於成熟店鋪而言,如果媽媽去哪兒提供的供應鏈服務,主要圍著標品和流通性非常好的A類產品轉來轉去,他們對媽媽去哪兒一定不會有強需求。因此媽媽去哪兒的注意力更多的是在幫門店帶來更大利潤空間的BC類品牌上,但是這些產品往往缺乏市場知名度,對於門店來說動銷是個大難題。特別是當下的主流消費群體已經非常習慣了線上購物、社群購物的模式,然而這方面的運營能力和手段都是實體門店的短板。

媽媽去哪兒針對這部分客戶的服務則主要是為其提供 IT 工具,從為其提供 ERP 系統來管理進銷存開始,還可以為店鋪提供微信碼店的服務,平臺可以在系統中不斷添加新的營銷工具,例如“秒殺”、“拼團”、“優惠券”等。目的在於幫助店鋪目前媽媽去哪兒正在開發小程序,未來可幫助店鋪承載線上的流量。

此外媽媽去哪兒團隊還有定期的線下培訓,課程也會被錄製和剪輯成為短視頻,在線上播放。目前線下培訓的收費在萬元級,收費主要針對非會員,已加入“超級零售合夥人”的門店可以免費參加。李曉星告訴36氪,自2013年至今,媽媽去哪兒平臺上已經累計擁有註冊母嬰零售商戶2萬餘家,在2017年初啟動的 “超級零售合夥人”已經積累了600家區域門店加入,2018年的目標是要超過2萬家。

目前,媽媽去哪兒的主要利潤來源於供應鏈業務,創始人也表示,未來3年內公司的業務重心還會放在拓展小B端用戶上,暫時還不會去經營C端。目前,媽媽去哪兒正在將自己所服務的母嬰實體店變為零售網絡,在這類渠道中售賣自己生產的爆款產品。

母嬰市場是個較為傳統的市場,但是其被互聯網改造的程度並不高,也意味著巨大的市場空間,自媽媽去哪兒成立以來的四年多時間裡,相似業務的企業也陸續出現。例如京東超市也於去年4月啟動母嬰品類“4+”計劃。其中,在渠道下沉方面,計劃3年內在全國開5000家京東母嬰體驗店,重點覆蓋三四線城市。

36氪此前曾報道過的海拍客於今年3月完成5000萬美元C輪融資;“海帶”也於今年4月份獲得來自蜜芽的A+輪融資。本文報道的媽媽去哪兒也在今年3月份宣佈了第四輪融資,領投方為國有企業浙江省新華書店集團,華睿投資、娛樂工場、李曉星本人等老股東也相繼做了跟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