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梵志的语言变革与传统突破 演绎中国古代“寒林古木”美学

人生的苦,除了肉身之病苦外,还有因为不公义、不自由、政治的斗争、战争的破坏、尊严的丧失、道德的沦落和世代的贫穷等等带来的苦。当一个艺术家看到社会存有这些状况时,他有权选择沉默或采取响应,曾梵志无疑是后者。他明白艺术可以为现实中的美好部分锦上添花,用作怡情养性,但他也明白艺术可以通过揭示真实来感动人心。

曾梵志的语言变革与传统突破 演绎中国古代“寒林古木”美学

艺术家曾梵志

大学年代的曾梵志住在一个离医院很近的地方,每天要到医院借用洗手间而亲眼看到病人的疾苦,一种感同身受的内在力量触发他创作出《协和三联画》。曾梵志以个人热衷的德国表现主义风格,反映现实人生所面对生老病死的痛苦,流露出高尚和普世的人道关怀意识。之后两年,曾梵志完成了另外两组关于医生和病人的三联画,以及一系列以肉为题的作品。在绘画技巧和关注人生的重点上,更直接促成日后“面具”系列的诞生。

曾梵志的语言变革与传统突破 演绎中国古代“寒林古木”美学

曾梵志,《肉》,布面油画,1992年

1991年,在从湖北美术学院毕业之前,曾梵志就开始了作为独立艺术家的生涯。从“肉”入手,用了整整十年时间,他将一切对于包括“肉类”、“肉体”或说是围绕世纪之交人类想象力中阴暗面的狂热痴迷都预先揭示了出来。这种构建方式的传统,源于鲁本斯的开创,并在弗兰克·奥尔巴赫对于风干后,挂起来悬于半空的被剖开的牛所作的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行走》

曾梵志的语言变革与传统突破 演绎中国古代“寒林古木”美学

当代艺术专场

LOT 2087

曾梵志 行走

1993年 布面油画 55×45 cm

RMB 400,000-500,000

《行走》具有强烈的表现主义风格,笔触粗犷,色彩鲜明;画面中行动的人,大腿附近的肌肉被夸张的放大,行走的动感直面而来,却让人觉得步履维艰;整个人的肌肉像剥了皮一样,触目惊心;猩红色的人物面部,血肉模糊,如丧尸般茫然前行,张扬着残忍、扭曲与恐惧,让人深切体会到把人当作物,就如同“我们是肉,我们是潜在的尸体”一样,以任人宰割的肉传达出残酷的冷情绪,暗示人的无奈生存和痛苦状态,质疑人的真实内在和生命的重要性。这件作品也同样呼应了在曾梵志《协和医院》等作品中的强烈情绪,也是其后续转型创作《面具》系列作品的铺垫之一。

早在2000年,曾梵志的作品中就出现了纯粹抽象的类型,他对于狂乱线条的试验,完全改变了先前面具时代的谨慎和精致,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破坏”的力量,干脆将其保留并发展,借助画笔的随意性和控制性两方面的相互制衡,将力量与自由度融为一体,形成了之后的“乱笔”风格。过去数年中,曾梵志创作的“乱笔”风景画逐渐增加,作品大都以深邃的丛林为题,其中部分是单纯的风景,部分则有形单影只的主角置于其中。整体画面气势恢弘,在远透视法的表现下,使观者在繁盛茂密的枝桠背后,获得了一个全新的视野或一片心灵的净土,令一种视觉上的虚拟旅行得以实现。

《无题》

曾梵志的语言变革与传统突破 演绎中国古代“寒林古木”美学

当代艺术专场

LOT 2086

曾梵志 无题

2008年 布面油画 180×280 cm

RMB 8,500,000-12,000,000

本件《无题》首次现身拍场,描绘了枯木与寒风萧瑟所构成的万径无人之画面,观者仿佛置身于朦胧的丛林,景物的纵深感在神秘的红白光影之间逐渐显现。背景色彩由普蓝色逐渐加深至青黑色,无穷无尽的空间亦随之伸展开去,似乎暗示着前方的道路漫漫,没有起点与终点。画面中虬枝丛生,布满了极具张力的线条,黑色油彩所勾勒而成的藤蔓轮廓与纠缠的枝架,以及游曳于丛林间的红蓝交迭的细线,以生物体无法呈现的方式分布交织,构成一片错综复杂的枝网。

曾梵志的语言变革与传统突破 演绎中国古代“寒林古木”美学

曾梵志风景作品《无题》局部

所谓风景,虽非惟肖写实,但神形逼真尤似梦幻之境。这狂乱而带有劲道的笔锋并不仅仅是在描绘枝桠的形态,这亦是对大自然伟大力量的描摹。整个画面赋予观者心理学上的深度与震撼,似乎暗示着人类于大自然及社会环境中的渺小与无助。看似是杂草丛生的荒原,又好像野火焚烧过的旷野。但走近几步,驻足凝目,乱象之下又似有另一番境地,杂芜的笔触间那闪现出的一片明亮的光影色彩,仿佛是严寒中黎明的曙光,是即将迎来的春天,亦或是乱流中撞见的远方的灯塔,预示着悲伤、忧虑、激情及低谷后重拾的希望。他反复地演练着这些变化多端且收放自如的笔触,画面上明暗、轻重、刚柔并济的摄人之效亦并非纯粹临摹书法笔意,而是同时承继了中国传统绘画之技法,为画面营造出中国高古美学中“寒林古木”的美学概念。

曾梵志的语言变革与传统突破 演绎中国古代“寒林古木”美学

J杰克逊·波洛克, Blue Poles, 布面油画, 1952年,局部

此外,作品的创作也受弗兰西斯·培根及安森·基弗等西方艺术家的影响,然而,当他转向经营绘画线条的时候,杰克逊·波洛克那些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线条和滴画作品却为他带来了新的方向与冲击。然而曾梵志却一反西方抽象艺术的传统,依赖画笔的流动和身体的无知觉控制着一切,自由的驶出一道道与众不同的轨迹。“笔随心走”的出现,改变了艺术家的创作道路,并催生了一系列巍峨雄浑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