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擺滷味攤38歲開小飯館,今成「一方霸主」……草根名廚阿一傳奇

沒正兒八經拜師學過廚,全靠少年時父親的指點和自己的喜歡,琢磨琢磨著就成了名廚;16歲就“代父出工”,1988年38歲那年才在自己只有30平方米的家裡正式創業開出“益香廳”(後改名為“溢香廳”),這個小地方卻承接了溫州市第一場在酒店舉行的總桌數達18桌的大婚宴……

這些是溫州溢香廳酒店集團董事長、現年68歲的柯五一人生中最重要的幾段經歷。被溫州餐飲業內人尊稱“阿一老師”的“草根派”名廚柯五一,全靠自己的喜愛和勤奮,歷經三十年,將一家起步只有30平方米的小店,發展成如今旗下有7家不同業態酒店企業的酒店集團。他和正迎來30週年的溢香廳,是溫州餐飲行業數十年發展變化的親歷者,也是改革開放40年來溫州大變革的見證者。

16歲擺滷味攤38歲開小飯館,今成“一方霸主”……草根名廚阿一傳奇

柯五一:1950年出生,1988年創立溢香廳餐飲品牌,從30平方米的小店發展成如今旗下有7家不同業態酒店企業的酒店集團。現任溢香廳酒店管理集團董事長。

出道

我沒經過科班培訓,也沒拜過老師,可以說,我是一個很“草根”的廚師。16歲做滷味,上街擺攤,買的人排隊。

我一生就兩個愛好,一個愛好是圍棋,另一個愛好就是美食。

我父親在1962年,我12歲的時候就教我下圍棋。圍棋是文化,還有很有意思的是,忙的人,下了圍棋後工作很有勁。

我父親愛圍棋,他原來也是個廚師。上世紀50年代末的時候,他在八字橋一家“八字酒店”當廚師(實際上是做會計,但他喜歡美食,能做一手好菜,也在廚房幫忙)。所以,父親喜歡圍棋,也愛美食,愛好傳給我了,我也一樣喜歡圍棋,喜歡美食。

雖然我很愛美食,比別的廚師做的類型也要多,但是,我沒經過科班培訓,也沒拜過老師,可以說,我是一個很“草根”的廚師。為什麼我學到的類型比較多呢?當時,我們全家就靠做菜維持生計,我也很用心地去想辦法琢磨鑽研把菜做得好吃。我在1966年,16歲的時候就做滷味,滷豬肉啊,滷豬肚啊,滷豬尾巴啊,借我父親飯店的名義在街上擺攤,買的人都排著隊。對於一個從小缺衣少食的年輕人,豐美的食物簡直就是人間最美的藝術。將食材做出美味,還要做出色彩和形狀,這一切是快樂的源泉。

上世紀70年代末,我還接人家婚慶酒席的活。那時候,大家的紅白喜事都在自己家裡辦,請師傅上門做。代做一桌2塊、3塊錢,能賺錢貼補家用,還能練手菜雕等技術活,忙但很快樂。後來,我去了中百公司的食堂工作,上世紀80年代初的時候,中百食堂改名叫“百味廳”,對外開放,我在裡面做廚師掌勺,做的都是很受溫州人喜歡的溫州家常菜,生意非常紅火。1985年,我又調到了華僑飯店做廚師,專門接待外賓、重要的領導。我記得最清楚的一次,是溫州和日本的一個城市友好活動,三桌的菜從策劃到改刀、燒都是我一個人做的。

因為我做了這麼多類型,對市場瞭解沉澱了很多,也可以說,客人的好的建議,我都把它們用到了我做的菜上。不過,我的改刀技術不好,我的強項就在爐臺,爐臺最強的是紅燒的菜。還有,我對油溫的感覺非常強,用眼睛一看冒的煙,就知道是30℃、50℃、70℃,因為我油炸過的菜很多,幾十年的積累了。做菜對於我來說,不是生意,真的就是我的愛好。

我的圍棋是業餘5段水平。不過,可能也有得有失,如果把圍棋的愛好多放一些到美食發展中,可能做菜的水平會比現在高。目前第一是愛美食,第二愛圍棋,第三愛家庭,家庭排第三,所以我老婆對我有意見了(大笑)。

16歲擺滷味攤38歲開小飯館,今成“一方霸主”……草根名廚阿一傳奇

溢香廳國際宴會中心

開店

開店的地方就是我和老婆結婚的房子,床、傢俱全部騰出後這裡開始只能擺3桌。我一個人頂5個事情,董事長、改刀、廚師什麼的。

第一家溢香廳是我最要回憶的。我這個人記性太好,過去幫過我的人,我做過的事都記得很清楚。

1988年12月18日,我們在廣場路175號103間(開業)。我記得電話5位數,44066。當時員工6個,2個服務員,3個師傅,1個徒弟。連自己和老婆8個人,手頭只有幾千元錢,白手起家。我一個人頂5個事情,董事長、改刀、廚師什麼的,我老婆也是一個人頂5個事情,出納、收銀、開單、整理桌子……什麼都幹。

開店的地方就是我和老婆結婚的房子,生了2個孩子一家4口就住在這裡。只有30平方米,床、傢俱全部騰出後這裡開始只能擺3桌,我們一家4個人就住在隔壁租過來的10個平米的地方,一張床,一張沙發,還有旁邊放著米、袋子等眾多東西,居家同時當做倉庫。兒子和女兒睡大床,我們兩夫妻睡在硬的沙發上。不過也不覺得苦,我這輩子就4個字,“順苦沉思”,順著這個苦就過來了。

1988年正是我們溫州人肚子很空、很餓的時候,當時生意很好。有個故事,我們店剛開始叫“益香廳”,自己名字“五一”的最後一個字諧音,用“益”,這是一個利市的字,既有“利益”的含義,又有“公益”“好處”之意,同時還有“充盈”“美好”的延伸意義,這是一個好字。而對於美食來說,重要的是“色、香、味”俱全,其中“香”是一個重要的元素,是無可替代的,組合起來就取名“益香廳”。有個叫阿進的企業家經常到“益香廳”請客吃飯,有一次對我說,阿一,你這裡生意蠻好,不過這招牌要改改,這“益”字要加上幾點水,水要溢出來才好。我聽了覺得挺好,就改名叫“溢香廳”了。

不過畢竟只能擺3桌,我們在隔壁又租了兩桌,給他每次5元1桌的場地費。開業不久,“溢香廳”接到了第一個婚慶的單,也迎來最大的考驗。有個鼎新老師,女兒結婚在我這裡訂了18桌。平時只能擺3桌,這次要擺18桌,你的桌子在哪裡,你的椅子在哪裡,你的服務員,你的廚師在哪裡?借桌子椅子,找人手,借地方,很忙。我家在的地方有三層樓的,三層樓裡的鄰居家裡一桌兩桌都擺起來,連人家的廚房都擺上了,每桌場地費5元。不過,這不全是錢的問題,主要是隔壁鄰居都很幫忙,有了當時鄰居的幫忙,才有了今天“溢香廳”的發展。

這幾年我專門在找當時的6個員工,因為我們“溢香廳”是他們幫忙一起辦起的。我把3個廚師1個徒弟找到了;還有兩個服務員,有1個服務員我不清楚,有1個叫阿華沒找到。阿華這個服務員,我印象很深的,1988年開業到1989年,她在店裡當服務員,當時就把我的店當做家一樣,下班以後所有的門關好,還睡在店裡。當時她18歲,1.58米這麼高,人很白很漂亮的,眼睛黑亮亮的,文成人,我只知道叫阿華,不知道全名,也不知道文成哪裡人。後來,我出國把店關了她也走了,去哪裡也不知道,還聽說她出國了,所以找不到了。最近,我在盼望找到阿華,要不然“溢香廳”30週年大慶會留下一個遺憾。他們是“溢香廳”企業的“根”,所以我一定要把“根”找到。

16歲擺滷味攤38歲開小飯館,今成“一方霸主”……草根名廚阿一傳奇

溢香廳人民路店

出國

我就對鄧老闆說,我要回家。老闆娘說,這個人腦子有病的,一般出國的人都留下的。我心中的想法很強烈,也很有信心,就是一定要把“溢香廳”重新開起來。

1989年那年,有不能開店的傳言,正好有個非常要好的朋友在德國,他工作的餐館那裡需要一個廚師,我出去了。打了幾個月的工後,我身體吃不消了。餐館的老闆姓鄧,鄧老闆當時要幫我辦臨時居留卡,我就對鄧老闆說,我要回家。老闆娘說,這個人腦子有病的,一般出國的人都留下的。

我出國的時候很熱鬧,親戚朋友把我送到北京。坐飛機回到溫州的時候,就我老婆來接我,沒有人理我。不過,我這個人性格很現實的,我感覺我努力了就可以了。而且我心中的想法很強烈,也很有信心,就是一定要把“溢香廳”重新開起來,當然,壓力也是有的,所以1990年回來後,1991年就在蟬街把“溢香廳”重新開了出來。

為什麼不在原地方開?那幾年溫州發展很快,不能在老地方開,要再找個地方。第二家“溢香廳”找的地方在蟬街的中僑大樓三樓,可以擺下40桌,原先也是別人開酒店的,我把整個店——盤碗、設備用1萬元拿下了。當時我到德國再回來,身邊一分錢也沒有,兩個朋友每人借給我2萬元一共4萬元,除了盤碗、設備的1萬元,剩下的付房租和運轉。這兩個朋友真是夠朋友的,當時借的2萬元還不僅是錢的問題,因為我沒錢,這2萬元錢借出去後不知道還有沒有的。

第二家“溢香廳”有40桌,十幾個包廂,生意蠻好的。當時我還是和第一家店一樣,還是要當董事長、廚師長、採購員、排菜員,忙的時候還要自己上去燒菜;老婆也是一樣,總經理、預訂員、收銀員、酒水員、倉庫管理員。很多事都自己幹了,成本低了,價格就便宜了,生意就好。

蟬街的第二家“溢香廳”開到了1994年5月。同年,我在人民中路的金煌大樓二樓買了一個700平方米的店面,開出了第三家“溢香廳”。1998年12月份,街心公園邊上的“溢香廳”開業。2000年,位於機場大道上的“新溢香廳”開業,“溢香廳”從快速發展進入了轉型提升。

“阿泩豬頭面”可以說是我人生中最遺憾、最失敗的品牌操作。我把餐飲模式分為3個業態,“溢香廳”是傳統業態,“晏虹”是時尚業態,“阿泩豬頭面”是輕便業態。輕便業態應該是餐飲行業今後的發展方向,為了“阿泩豬頭面”,我去過日本考察,整個流程、整個系統花了很多心思,非常用心地操作。“阿泩豬頭面”我已經最努力了,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我還在思考。我明年要操作一個輕便業態“逸小館”,可能在操作“逸小館”的時候會有答案。

16歲擺滷味攤38歲開小飯館,今成“一方霸主”……草根名廚阿一傳奇

溢香廳上江路店

感悟

從桌子大小的改變就反映出了人民生活的改變,它意味著桌子上的菜式的改變和豐富,人坐多了,盤子也精緻了。

改革開放40週年,我們“溢香廳”30週年,溫州餐飲行業和老百姓的消費有什麼變化,不說“吃”的內容方面,這方面人家已經說得很多了,我就用“溢香廳”一個桌子的變化來比較簡單地表達。

1988年“溢香廳”的桌子是1.25米的方桌,可以扳起來變成圓桌。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的時候,就改成1.60米的圓桌。到了1998年,桌面就改成1.80米。去年,“溢香廳國際宴會中心”開業,桌子就用2米的了。

從桌子大小的改變就反映出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變,它意味著桌子上的菜式的改變和豐富,人坐多了,盤子也精緻了。打個比方說,原來4個大盤,後來外面有幾個小盤,而後小碟要擺10個了,再後來冰鎮的刺身上桌了,近幾年鐵板燒等也都要放上去了,所以桌子要越來越大,要不然就擺不下了。

而且桌子的變化帶來最大的效果是人坐得寬鬆了,消費感覺舒適了,不用再像以前那樣要站起來吃了。桌子越來越大,生活方式有了明顯的改變。我們也沒特意去做什麼,無形之中,就有消費者反映,提出意見,然後我們就跟進改變,就是跟著潮流的推進在改變,這是一種時代的自然變化,很有意思。

這幾年,甌菜和甌菜文化的發揚和對市場的拉動也是這樣。消費市場越來越講究實惠和文化。如商務宴請,它的賣價和定位要低一些的,中低價位,甌菜的消費價格可以低一些,正好合適。而且甌菜還適合讓人回憶,回憶上世紀70年代的生活,吃的是一種“情懷”。“溢香廳”也很自然地隨著時代的這個變化跟進。

16歲擺滷味攤38歲開小飯館,今成“一方霸主”……草根名廚阿一傳奇

溢香廳萬達店

“律政佳人”擼起袖子進廚房

柯巴嫩14年只做一件事

16歲擺滷味攤38歲開小飯館,今成“一方霸主”……草根名廚阿一傳奇

柯巴嫩:1978年出生,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進入溢香廳酒店工作,2012年創立年輕時尚餐飲品牌晏虹。現任溢香廳酒店管理集團總裁、溫州市飯店與餐飲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龍灣區新生代企業家協會執行會長。

認識柯巴嫩以來,她總是一頭短髮,做起事來幹練果斷。這次見到,粉色連衣裙映襯下,更顯優雅氣質。

學法律出身,畢業後進入體制內工作,原本可以過上安穩的日子。27歲那年,與父母的一次交流卻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接手家族企業,“空降”為總經理,進入完全陌生的餐飲業,接班14年,她給溢香廳和溫州餐飲業帶來創新和突破。

27歲擔起家族企業重任

高中開始,柯巴嫩就為自己選定了當時最熱門的法律專業。1999年,她從中國政法大學畢業後,來到溫州某知名律師事務所工作;第二年又進入鹿城法院工作,成為一名民事訴訟書記員。

“我那時候沒有想過要做餐飲,甚至還有點厭惡。”從上世紀80年代,溢香廳還只是廣場路上的一家小飯店開始,柯巴嫩就看著父母一直辛苦忙碌,到了飯點也顧不上她和弟弟的伙食。所以,在她的印象裡,做餐飲就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1999年,隨著市區人民路的溢香廳酒店開業,擺脫了家庭作坊的原型,溢香廳迎來了飛躍式發展。從未提過接班問題的父親,找她探討了一個問題,溢香廳是繼續品牌道路還是轉型其他行業?如果繼續做餐飲,他需要女兒的支持和幫助。

餐飲是父親的一生所愛,柯巴嫩決定藏起自己的喜好,幫助父親把事業繼續做下去。2004年,她宣告正式出任溢香廳人民路總經理。“律政佳人”脫下制服,擼起袖子進到廚房、大堂,忙起來的時候也顧不了形象了。

“她什麼都做,有點女漢子。”對於女兒的拼勁,柯五一又欣賞又心疼。

最難的是“敬酒”,做餐飲要學會45度鞠躬

法律和餐飲,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行業。一個外行人突然進酒店當總經理,柯巴嫩面臨著很大的壓力,許多問題也讓她措手不及。

那時候是餐飲業最好的時期,溢香廳從中午到晚上都客滿。“一開始我還是無知無畏的狀態,真正進入以後,我才見識到做餐飲真的很不容易。”有一段時間,她非常不適應,經常會被問到一些關於食材的問題,客戶進行投訴的時候也回答不上來,或者會鬧一些烏龍的事情。

對柯巴嫩來說,那時最難的還是“敬酒”。作為酒店經理,經常要端著酒杯進包廂做客戶拜訪。“每次我都要在門前站很久,對方都是不認識的人,會不會嘲笑你?會不會給你灌酒?我都要做足心理準備,才推開那扇門。”做餐飲需要八面玲瓏,這恰恰是學法律的她最不擅長的。

每當這時,她會想起父親的一句話,做餐飲人首先要學會去做一個蹲不蹲、站不站的人,不是90度鞠躬,而是45度鞠躬的人。

“想把餐飲做好,臉皮要厚,甚至‘不要臉’。”柯巴嫩對厚臉皮的理解,是一種極致服務的態度,要能抗住顧客的各種要求。

為溢香廳注入新餐飲思維

從1988年的廣場路小店起步,溢香廳已經走過了30年的風雨路程。從發展、鼎盛到轉型,柯巴嫩賦予品牌更多的是創新思維。

2008年,溢香廳集團規模進一步擴大,擁有了一批優質、忠誠的客戶。“很多人希望能有一個私密的空間交流、學習和娛樂,尤其是溫州的企業家們。”看到這一消費需求,逸華會國際俱樂部應運而生。2012年,她又創立了輕奢風格的晏虹餐廳品牌,滿足年輕時尚群體的用餐需求。

以溢香廳為主線,柯巴嫩孵化了晏虹、逸華會等多個子品牌,賦予餐飲企業新的創新思維,帶給企業更多生機活力。

“我見證過餐飲最輝煌的10年,也看著餐飲進入轉型陣痛期。而新生代的使命就是要繼承,也要創新,讓企業很好地活下去。”餐飲業隨著商務接待的減少而面臨轉型,柯巴嫩又著手打造溢香廳國際宴會中心,並打開了從禮服到喜糖的一條龍服務,由婚宴延伸到全產業鏈佈局,成為國內時尚婚宴市場風向標。

要把甌味美食送上外國人餐桌

在她和父親的通力合作下,除了人民路門店,溢香廳位於上江路和龍灣萬達的門店也相繼開業。今年溢香廳大酒店入駐巨溪國際真皮大世界,將於10月份正式與市民見面。

而這家新酒店是溢香廳又一個重要的轉型信號,以股份制形式進行項目孵化。“今後30年,我希望打造一個多元的創新載體,我們提供一個平臺,讓更多喜歡餐飲或有創業激情的人,能真正參與到餐飲事業中來。”另外,柯巴嫩也很支持企業內部的創新項目孵化,在她看來,凝聚眾智,形成合力,尤其是吸收一些新生代企業家或創業者的創新理念,才能讓溫州的餐飲走得更遠。

無論事業多忙碌,她都會盡量抽出時間去國外遊學,到美國考察星級酒店的管理模式,去日本學習極致的服務理念,也會去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尋求合作機會。“歐洲、非洲、東南亞都有很多可以拓展的機會,未來可以通過食品公司、外貿公司等形式合作,將甌菜和溫州美食文化傳遞到海外。”

工匠精神的繼承和國際化的拓展,新生代的掌舵為溢香廳下一個30年的發展,創造更多可能。

父女問答

16歲擺滷味攤38歲開小飯館,今成“一方霸主”……草根名廚阿一傳奇

柯五一:女兒為企業帶來年輕人的思維

柯巴嫩:餐飲是父親最重要的“兒子”

父輩這樣看二代:

16歲擺滷味攤38歲開小飯館,今成“一方霸主”……草根名廚阿一傳奇

記者:把法學專業畢業,做過律師、在法院上班的女兒叫到酒店工作,是當時感覺自己吃不消,需要讓女兒回來幫忙嗎?

柯五一:不是的,當時的想法只是說想讓她過來體驗一下,沒有叫她回來幫忙的意思。我對家裡很開明的,我就是讓她自己定了幹什麼就幹什麼,不用讓老爸來定她幹什麼。年輕人喜歡做什麼就做什麼,能做什麼就做下去。她最終決定在酒店幹下去也是很自然而然的。

記者:女兒進入“溢香廳”到現在已經14年,她和你在企業管理上分工是怎樣的?

柯五一:分工非常清楚。所有的運營管理這一塊全部是她負責。我負責新店的籌備、出品。高層的會議我現在都沒有參加了。要開新的酒店我們一起商量。一起定,定下來後我可能會投入一點時間,投入前期的裝修、市場戰略等。

記者:女兒哪些方面讓你非常滿意,哪些方面你覺得還有不足?

柯五一:非常滿意的是她的冷靜,她的冷靜思維。我的性格就是很熱情,有事情就馬上去做。不滿意的是她的時間安排,事情太多,有些時間安排不出來。

記者:父女倆在決策上面,如某個項目怎麼做,餐飲方向應該怎麼走,兩人的分歧多不多?

柯五一:雖然我們兩個人分工很明確,但有時候也會搞錯了。她把我董事長的事情做了,我把她總經理的事情做了。做了後有時候也有煩的想法,但過了一天也就好了,家族企業就會有這樣的情況。

記者:女兒在企業這些年,你給她怎樣的總體評價?

柯五一:這幾年,她在系統性的管理、多業態的發展、輕資產組合方面做得很好,體現出年輕人的新思維。如11月份在甌江路再開逸華會,現在不缺資金,缺少的是交流和學習、資源共享,她可能把懂管理的人士拉進來做股東,影響力大的人士也拉進來做股東。現在瞿溪的溢香廳也有股東,借人家的力共同做好溢香廳。今年的溢香廳30週年慶,實際上也是企業傳承發展的一種方式。

二代這樣看父輩:

16歲擺滷味攤38歲開小飯館,今成“一方霸主”……草根名廚阿一傳奇

記者:你對爸爸的創業、處事,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柯巴嫩:他對餐飲這個行業的熱愛。只要他做起菜來,就完全想不到自己的兒女。小時候店裡忙的時候,我跟弟弟在他面前走過,他是看不見的,他的眼裡只有美食和客人。現在快70歲了,他還會經常去研究菜品,去外面轉轉學學這一行的新鮮事。餐飲是他真正熱愛的事,我們都開玩笑說,餐飲才是他最重要的一個兒子。

記者:爸爸身上哪些品質是你最需要學習的?

柯巴嫩:堅持和韌勁。他具備那種百折不撓、越挫越勇的精神,他那股金牛座的固執,發揮到事業上倒是件好事。一代創業,從來不言辛苦,就像我父親一樣。他當年可以承辦溢香廳第一場婚宴,可以一個人應付18桌酒席,所以他會覺得接班這件事,對我們姐弟倆來說,沒有任何困難。尤其是餐飲業最艱難的那幾年,我們也挺過來了。正是他的辛苦付出,才將30平方米的小店發展成現在這麼大的一個集團,這也是現在所說的“工匠精神”。

記者:在企業的14年中,是否跟父親有過分歧?

柯巴嫩:我跟父親一直是搭檔關係;但是跟其他的兩代人角色不同,在我們企業,父親比較“激進”,他創新意識也很強,不怕失敗,我們有時候覺得他的想法像“野馬”一樣,拴都拴不住。而我是學法律出身,性格比較沉穩一些,會綜合考慮後再去執行。所以,我們的性格和專業是互補的,在接班過程當中也比較融洽。

記者:你最崇拜的人是父親嗎?你在哪些方面比父親做得更好?

柯巴嫩:創業非常不容易,可父親做到了,他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在前面。我想他不僅是我崇拜的對象,也是很多溢香廳人崇拜的偶像。他現在心態還是很積極,對員工發言都激情滿滿,聲音洪亮,這一點我們都很佩服。繼承和創新,對我們新生代企業家來說,特別重要。父輩對市場商機把握的敏銳度和長期積累的老到經驗,都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繼承。當然,我也要結合新時代的變化去做理性分析,我更注重管理和風險的把控。未來,我們父女還會保持這種愉快的合作模式,把溢香廳做成“百年溢香”。

記者手記

勤奮和善於學習的力量

沒有進過烹飪學校、沒有正兒八經拜過老師的柯五一,憑著自己對這行的愛好和鑽研,成了“草根派”名廚,打造了溢香廳酒店集團。中國政法大學畢業、做過律師、在法院上過班的女兒柯巴嫩,成功接班,為溢香廳酒店集團注入了年輕人的新思維和發展新力量。

是什麼因素,讓這對餐飲“非科班”出身的父女,在餐飲行業幹出了比大多數餐飲科班專業人員都要出色得多的業績?毫無疑問,是勤奮和善於學習,讓他們不可阻擋。

10多歲就琢磨著怎麼燒菜、16歲就“代父出工”的柯五一,在沒有正式的師傅指導的情況下,數十年如一日地學習同行,琢磨新菜和新做法,研究工藝和口味,聽取顧客的意見反饋進行改進,即便如今已經68歲了仍在研發“馬蹄丸”這道菜。而進入和專業毫無關聯的餐飲行業後,柯巴嫩放下身段,向老員工學習,向同行學習,向父親學習,迅速完成了從行外人到行業新丁再到業內大咖的嬗變。

縱覽溫州各行各業的企業家們,專業科班出身的實在是鳳毛麟角。但這個大多數非科班出身的企業家群體,改革開放40年來之所以能成為各行各業的傳奇,正是緣於在柯五一父女身上體現出來的那種勤奮和善於學習的精神。勤奮、善於學習,鑄就了溢香廳過去的輝煌,也將是未來繼續輝煌的源泉。

溫商全媒體記者 王木正 邵盧靜 編輯 王海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