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医疗,是否在你的家庭发生?

求医问药的路,总是磕磕绊绊。尤其碰上疑难杂症,很多病人及家属,最终慌不择路,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方案和治疗时间……


有人说,过度医疗浪费有害人。那么,究竟什么是过度医疗?我们又该如何规避呢?以下是笔者自身的经验。


过度医疗,是否在你的家庭发生?

前几天,我去医院看病,挂到了本市最知名的专家号。候诊的时候,我在手机上围绕着病症,列出了一系列问题:如何用药、治疗方案、治疗周期……每一个问题都是因焦虑所引发恐慌,以及求生的本能。当然,我也带上了足够多的就诊素材,每一页诊断单上都圈点着同样丰富的疑问。我决定,将审判权交托给这位专家。

整理好一切,我的内心产生了这段时间从未有过的平静。原来,“生死一搏”这个词在病患者身上,可以产生如此奇妙的意义。

其实在治疗的这段时间,我日夜都生活在纠结和惶恐不安中。身体是自己的,我觉得自己已经不需要再做任何治疗,但是朋友纷纷劝我:

“一定要听医生的!”

甚至在我罗列了很多利害关系,希望得到朋友的支持时,大家也只是说:“还是听医生的吧!”于是,我跑了很多医院,看了很多医生,都一致给了模棱两可的回答,这让我开始摇摆不定,一蹶不振……


终于,喊到了我的名字。进入诊室,我还没坐稳,便看到专家身旁放了个小牌子,上面写着“治疗准则”,眼睛扫了下,大概意思是:能自身提高免疫力,就不要吃药,能吃药治疗,就不要皮下注射。

我把材料全铺开在医生的桌子上,他笑了笑:“为什么还要治疗呢?”我说:“真的不用再治疗了吗?您看这里,还有这里,都提示还有一些小问题……”“不要有太大的压力,这些目前都没有显示异常,定期观察就好了!”

那一刻,我觉得这就是我内心的声音,只是借着医生的口,让答案有了更确切的呼应。

过度医疗,是否在你的家庭发生?

何为过度医疗?

在中国,“过度医疗”显著存在。看病时,稀里糊涂做了一堆检查;体检时,被一句“要做手术”吓得心惊肉跳。曾经,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胡大一教授发出呼吁:过度医疗既伤害患者利益,也伤害医生职业尊严,急需整治。

日本医疗记者室井一辰在《100种过度医疗大公开》一书中,历数了美国医师协会公布的百种“过度医疗行为”:做无意义胸片、轻度头外伤做CT、发热做影像检查、用抗生素治感冒、滥用前列腺癌PSA(前列腺特异抗原)检查、给未来寿命不足10年的人做癌症筛查等。

当然,还有诸如晚期癌症患者化疗、X线检查背部疼痛、药物流产、输血治疗缺铁性贫血……

过度医疗,是否在你的家庭发生?

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疾病,是无需做这些无意义的治疗。“大量研究表明,对危险因素进行过度干预的结果是大部分人被过度诊断。 ”这类检查治疗的结果,并不能使患者从中受益,甚至会加速病情的发展!

病人要保持理智!不要将自己完全权托付给医生

正如前文所说,我在慌不择路之际,智商曾降至负数。

因为大量的声音,每天都充斥在耳畔,我相信,这些声音都是充满爱意和温暖的,他们(亲朋好友)希望你马上得到治疗,马上得到康复,马上回归到他们身旁,回到从前的日子……

但是,此时你要保持足够的清醒。首先,他们并没有经历你因疾病所产生的的痛苦,其次,他们一定没有你自己足够了解病情。在这场病痛中,他们只是医生、患者、至亲所围绕形成的闭环中的局外人。

关爱和安慰可以一并接受,治疗意见,就要理性判断。尤其是诸如“全听医生的”这类劝告。

过度医疗,是否在你的家庭发生?

最为关键的是,患者和家属要通过快速武装自己,在医生面前获得更多有效的治疗信息。


我曾经看到一个悲痛的留言,患者是一名儿童,白血病,她的妈妈恶补了全套理论,看遍了所有白血病论文,对验血数值,用药量,都有着很全面的认知,但是,当孩子住院期间,她和病房其他家长交流后,意外发现他们竟然对自己孩子的病症依旧处在茫然无知的阶段。孩子的妈妈在留言中写道:“当我开始为其他家长科普知识,并强调不要过度治疗,尽力帮助他们武装自己的时候,家长们竟对我流露出不信任的眼光,甚至觉得我是在卖弄。最后,他们冰冷地回复我:‘都来医院了,就全听医生的,医生说怎么治,就怎么治。’”

可以说,是无知无畏了。

为了规避出现过度治疗的案例,我建议大家在就诊前,问医生这几个问题:

这个方案是否非做不可?

我的病对这个方案的受益有多少?风险又有多少?

如果必须做,需要做够几个疗程?如果看到效果,可否立即停药?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